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4602501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 页数:114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22三峡【教学构想】针对本文的特点,我打算用“美”吸引学生,和他们共同去感受语句的音韵美,分析结构的层次美,揣摩描写的生动美,品味语言的简约美,体会情感的变化美。如果学生能感知到这些美,就一定会陶醉其中,被其浸染,从而主动地去探究、去揽胜。要实现这些构想,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优美。因此,在每个教学环节的开始、小结或者与下个步骤的衔接、过渡处,我都设计了一段或长或短的引导语,力求在准确传递教学信息的同时,为课堂营造一个优美的语言氛围;在品味字词的锤炼、品析写景的方法时,我也尽可能的运用四字词语和排比、对偶等修辞句式使我的语言更接近语言的特点。其次,我认为“美

2、”感的获得主要还得通过“感”:感知、感受、感悟。而“感”的最佳途径应该是“读”。因此,读成为了我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方法。短小,如果走马观花,仅从大处着眼,则难得其中三昧。因此,文中的美还需从小处人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学重心应放在对具体的字、词、句、段的品析上,这个环节要舍得花时间,学生个性化的感受应充分鼓励,学生肤浅浮泛的理解应给予引导,学生空洞偏离的分析应予以纠正。美文自然应美读、美教,让学生获得美感,带着这样的收获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感受作者笔下三峡的独特风光,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2体会本文总分结合的层次美和变化多姿的写景方法。3学习掌握一些多义词语

3、、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教学重难点重点:结构及描写方法。难点:部分内容的理解和个别特殊句式的掌握。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第一大河是?2那么,浩瀚的长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为壮观的风光当属?3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加字、漏字。二、读课文这是一篇描摹山水的美文,作者用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老师为大家范读一遍,请同学们看课文,注意节奏、语调。2请同学们自己再朗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求读得流畅读出抑扬顿挫。3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4下面就请同

4、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力求把课文读懂。同桌互相翻译,有疑难相互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举手提出。5释疑,扫除理解障碍。“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怎么还会“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6教师补充学生的疏漏。三、理结构本文是郦道元为水经一书做的注释,它虽属地理著作,但描写委婉曲折,文字精练优美,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三峡是其中的代表作,在北魏生产力极为落后、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郦道元到三峡实地考察,且观察四时的变化,大到山水,小到草木无不涉及,绝不是一般的走马观花,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思路清晰、音韵和谐,“尺幅之内,气象万千”,那么郦道元是如何用凝练的笔

5、墨将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理清本文的结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明确:第l自然段总写了三峡的山势,其余3自然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四个段落,字数相当,排列有致,文面清朗美观。3对层次的安排有没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明确: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同时,第1自然段写山势为这一自然段写水势埋下了伏笔险峻的山峡造就了江水的湍急,因此先写夏季也使前后文衔接紧密。第二课时一、析角度、知方法、品语言那么三峡的山势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来看的第l自然段,请用自己的语言

6、概括出山势的特点,并从文中找出你得出看法的依据。连绵不断,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可以看出来。2高耸人云,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可以看出来。3教师对第1自然段中最后一句不太理解,它和这段文字有什么关系?齐读第l自然段。4在座的同学中可能有不少人游览过三峡的风光,老师也曾经两度游历,那连绵不绝的群山,耸人云天的峰峦,雄奇险峻、苍天一线,确实如作者所写,这也更让我们不得不惊叹郦道元的生花妙笔。正是由于他能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注重字词的锤炼,所以才能传神地刻画出三峡雄峻壮美的山势。那么他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呢?作者在字词锤炼上又有什么精妙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赏析的后3自然段。让我

7、们先来看一下三峡夏季景色的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夏季景色的特点是水势凶猛。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一句看出来。2“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已经写出了夏水猛涨的凶险,其余几句起什么作用呢?讨论后明确:“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一个生动的特例,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汹涌向前的狂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侧面的烘托,连“乘奔御风”都不能与江水的迅疾相比,那江流该具有何等的排山倒海的威力!男生齐读第2自然段。3教师小结:这几句,不仅仅只从时间之短、距离之长写了水之流速,它描写的生动形象可以让我们想象出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

8、千里、荡魂摄魄的快感,它还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一首诗,那就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哪两句?4如果说山塑造了三峡的形,那么水便是三峡的魂。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他是不是一味从大处着笔呢?让我们来看看他又是如何描写春冬景色的?这一段从细微处刻画,有色彩的对比,如“素湍绿潭”;有动静结合,如“回清倒影”、“飞溯其问”等;有变换角度,如“素湍绿潭”是俯视,“绝谳多生怪柏”是仰视。5三峡春冬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郦道元仅用只言片语就勾画出一幅色彩相间、动静相生、俯仰生姿的画面,画面是立体的,有高山也有流水;画面是流动的,波浪在回漩,飞瀑在跌落;画面更是交相辉映的,深潭之上有晃动的倒影;绝谳之巅

9、有婆娑的怪柏,山水之间悬挂着像白练一样的瀑布。这种总体上比较幽静的景象,与上段浩荡迅猛的“夏水”相对照,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味道,作者用哪一句点出了他的感受?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中的哪句话最能概括三峡的春冬之景呢?女生齐读第3自然段。6最后让我们看看三峡的秋天又别有一番怎样的景致呢?从哪里看出来?这一段在描写的角度上又有什么特殊之处?三峡的秋天是寂静、凄凉的。“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点明季节与景物特征。“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写凄清秋景中猿的哀鸣和鸣声在空旷山谷中的回荡。“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突出听觉。7结尾引用渔歌起到

10、怎样的作用?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作者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使全文情景交融,极好地深化了的意境。8这一句又让我们联想到什么?早发白帝城的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不由得让人怀疑李白的这首诗是否是对本文的创造性改写呢?9齐读第4自然段。二、小结、背诵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精美的语言,那么就请大家高声朗读,试着把这篇短文背下来。三、作业如此美丽的风光不仅郦道元津津乐道,它也曾出现在许多其他的文人墨客笔下。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写到三峡的、诗句?课后可以去查找搜集一下。【板书设计】22三峡总写山势:连绵不断高耸入云

11、水势凶猛(夏)描写四季景色:清荣峻茂(春冬)寂静、凄凉(秋)【教学小故事】一个虽不完整但美妙的句号今天的教学按计划进行着,离下课还有五分钟,正好完成最后一个环节:反复朗读,背诵课文。可是“林寒涧肃的寒和肃只有清凉和寂静的意思吗?为什么看到这两个字还给我一种寒冷、萧条、肃杀的感觉?”一个学生举手问,不仅质疑我草草结束这一段的打算,还质疑课本的注释。“上一段写春天和冬天的景色,林子里也应该很清凉甚至寒冷,为什么不写林寒却写树荣草茂,冬天应该是枯水季节,为什么不写涧肃,反而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又一只手举起来,疑问由这一句联系到了上一段。“三峡的猿猴难道只在秋天长啸?”“听到猿鸣而泪沾裳的是哪些人

12、?他们仅仅是因为猿的啼叫声凄凉而落泪吗?”“我们以前学的写景抒情的文言文,像醉翁亭记,作者是以一种思想感情贯穿始终的,而本文第3自然段在流连山水间,感觉其乐无穷,到第4自然段却突然一转,变得凄凉、哀伤了,这是不是太突然,前后太不一致了?”在一只只手举起来的时候,我心中不但没有焦急,反而窃喜。一堂波澜不惊完全按照我的预设完成的课,常常会令我惴惴不安:学生们投入进去了吗?他们自己思考了吗?而现在我看到了他们始终在投人情感,在开动脑筋。我马上组织大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我觉得林寒不仅指秋天气候凉爽,而且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一样,看到树叶纷纷凋零,秋天的树林就给人萧瑟、寒冷的感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

13、地站起来说。“你不但有准确的感觉,而且还分析了形成这种感觉的原因,更可贵的是还能迅速地联想到意境相似的诗句”。我情不自禁地夸赞道。立刻,又有一个学生手没举就站起来了:“那么,涧肃的肃也应该不单是客观描写,更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了,这个肃字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山涧寂静是因为雨水少,不再听到水声潺潺,全没了春夏时节的勃勃生机,因此让人觉得肃杀、凄凉”。我欣喜于他一点就通的悟性,同时还惊叹他能把前一个同学的回答上升概括为“客观描写”和“主观感受”的准确性。“那上一段冬天的涧应该更肃,怎么反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这不是矛盾吗?”看来这个学生还是念念不忘他前面提出的疑问。“我想那一段的描写是有所侧重的,

14、重点写春天的景色”。“猿猴当然不是只在秋天长啸,但声音之所以凄凉,主要是因为秋天的山谷显得特别空荡,回声传得特别远”。“泪沾裳的应该是孤身在外的游子,本来一个人远离家乡、亲人,心情就够悲凉的了,再听到这样凄厉的猿鸣,怎能不潸然泪下?”“我看不一定,可能也包括捕鱼的人,他们长期在这地势险要、水流湍急的地方打鱼,肯定有不少亲人葬身鱼腹,夏季水流太急时,没法捕鱼,还要饿肚子,想想自己悲苦的生活,日日听着这样的啼叫,也会落泪的”。下课铃响了好一会儿了,讨论还没有结束,我只得叫停了。虽然学生们的争论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我心中的喜悦和欣慰却充溢心间。这样的学生多么令人惊喜,这样的课堂多么值得期待。这最后五分钟的波澜掀起了高潮,它的出现为整堂课画上了一个美妙的句号。23右溪记【教学构想】这是一篇山水游记,课文已有详细注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