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再现与重复——德里达对胡塞尔关于实在话语与想象话语之区分的解构及其意义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459985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3.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想象、再现与重复——德里达对胡塞尔关于实在话语与想象话语之区分的解构及其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想象、再现与重复——德里达对胡塞尔关于实在话语与想象话语之区分的解构及其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想象、再现与重复——德里达对胡塞尔关于实在话语与想象话语之区分的解构及其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想象、再现与重复——德里达对胡塞尔关于实在话语与想象话语之区分的解构及其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想象、再现与重复——德里达对胡塞尔关于实在话语与想象话语之区分的解构及其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想象、再现与重复——德里达对胡塞尔关于实在话语与想象话语之区分的解构及其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想象、再现与重复——德里达对胡塞尔关于实在话语与想象话语之区分的解构及其意义(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想象、再现与重复德里达对胡塞尔关于实在话语与想象话语之区分的解构及其意义【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德里达对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所作的关于“真实话语”与“想象话语”之区分的解构。在德里达看来,无论是真实话语还是想象话语,首先都是一种“本源的重复结构”。这种本源的重复比真实话语与想象话语的区分更古老,它是一切话语乃至一切符号的“共根”。本文详细梳理了德里达的解构过程和解构策略,并指出这种解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构传统形而上学所确立的本原与替补的差异体系,由此揭示了这种解构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意义。【关键词】符号;真实话语;想象话语;重复;本原;胡塞尔;德里达Abstract:Thisarticlefocus

2、esontheDerridasdeconstructionofthedistinctionbetweentheeffectivespeechandtheimaginaryspeechimpliedinHusserlsLogicalInvestigations.Derridapointedoutthatboththeeffectivespeechandtheimaginaryspeechareallaprimordiallyrepetitivestructure.Thisprimordialrepetitionisolderthanthedistinction,andisthecommonroo

3、tofallthesigns(includinglanguage).Afterthediscussionoftheprocessandthestrategyofthisdeconstruction,thewriterdisclosestheendofthisdeconstruction:whichistodeconstructthewholesystemofdifferencebetweenoriginandsupplementinthetraditionalmetaphysics.Keywords:sign;effectivespeech;imaginaryspeech;repetition

4、;origin;Husserl;Derrida一、两种话语:实在与想象在逻辑研究第一研究第一章的一开头,胡塞尔就对符号做了一个“本质性的”区分:即作为“表述”的符号和作为“信号”的符号。前者指那些自身即具有或意指着某种含义的符号,后者则指那些自身不具有含义、但却指示(anzeigen)了另外一个对象之存在的符号。胡塞尔认为,这两种符号或不如说符号的这两种功能在实际的交往话语中总是交织在一起。但另一方面,胡塞尔又说,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又总能够相互分离:比如在“孤独的心灵生活”中,独白就是不受指示污染的纯粹表述;而像奴隶头上的“烙印”则是不具有含义的纯粹信号。1(27)然而我们又如何能够说独白是摆脱

5、了指示污染的纯粹表述?胡塞尔求助于如下论证,他说:“在孤独的话语中,我们并不需要真实的语词,而只需要表象的(vorgestellten)语词1就够了。在想象(Phantasie)中,一个被说出的或被印出的与此文字浮现在我们面前,实际上它根本不实存(existiert)。语词的不实存并不妨碍我们。但它也不会引起我们的兴趣。因为对于作为表述的表述的功能来说,语词的实存与否无关紧要。诚然,在孤独的话语中,人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在说,而且,他自己将自己理解为说者,甚至将自己理解为对自己的说者,这肯定也是可能的。但在真正的、交往的意义上,人们在这种情况中是不说的,他不告知自己什么,他只是将自己想象(vors

6、tellen)为说者和被告知者。在自言自语时,语词绝不可能用它的标志心理行为此在的信号功能服务于我们,因为这种指示在这里毫无意义。我们自己就在同一时刻里体验着这些行为。”1(38-39)不难发现,胡塞尔这里所求助的是两个紧密相关的论证:一,孤独心灵生活中的独白并不是真实的话语,而只是想象的或表象的话语,因此并不实存。而信号在胡塞尔看来必须是实存的,所以独白不是信号。二,之所以在独白中不需要真实的、即作为信号的话语,是因为不需要:“这种指示在这里毫无意义。我们自己就在同一时刻里体验着这些行为。”关于第二个论证涉及时间问题,我们这里暂不讨论。我们看第一个论证。显然,第一个论证隐含了一个未曾明言的前

7、提,即:我们可以在“想象话语”与“真实话语”之间作出某种区分。但问题恰恰在于:这种区分在多大程度上是合法的?在进行这种区分之际,我们是否遗漏了某种更本源的现象?我们发现,在声音与现象中德里达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对胡塞尔的“独白”理论、进而对他的整个符号现象学进行了解构。这种解构是如何进行或如何可能的?它是否给我们带来了某种关于语言符号的新的认识?这种认识如果有的话对于西方整个传统形而上学将具有何种后果?让我们来随德里达一道思考,在解构中思考。二、从想象到再现首先让我们随德里达一道对胡塞尔的论证做一个“重复”:这是一种必要的重复。这是双重意义上的必要:首先,德里达的解构就是从“重复”开始。重复产生差

8、异。我们会在胡塞尔的原文与德里达的重复间发现某些细微的差异,然而正是这些差异才使德里达的解构得以可能。其次,我们在解构中会逐步发现,重复本身在德里达那里具有一种本源的地位,它从根本上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无法避免的。德里达究竟如何重复?他这样写到:“在孤独的话语中,主体于自身一无所获,也不对自身指示任何东西。为了支持这种在现象学中不断能看到其结果的证明,胡塞尔求助于两类论证:一、在内心话语中,我与自己毫无交流。我对自己不指示任何东西。我至多只能想象着这样做,我只能自己再现自己,有如自己对自己传诉某种东西。在此,这只能是一种再现和一种想象。二、在内心话语中,我与自己毫无交流,我只能佯作交流,因为

9、我并不需要交流。这样一个过程自我对自我的交流是不能发生的,因为它丝毫没有意义;而它之所以没有任何意义,是因为它没有任何目的性。心理活动的实存不需要被指示因为它在当前时刻是面对主体直接在场的。”(53)这是声音与现象第四章开头的三段文字,对照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研究第8节的内容,德里达这里的概括基本符合胡塞尔的原意,但在“关键”之处也作了某些引申与发挥,对某些“关键词”的翻译与转渡也作了某些微妙的游戏,从而为他下面的解构埋下了伏笔。第一步,德里达揭示出了胡塞尔论证中的一个隐含的前提:对语言所进行的实在与想象的区分。他说,当胡塞尔说在独白中人只是把自己想象-再现为说话者和交流者时,他似乎就对语言进行

10、了一个根本的区分:实在与想象-再现的区分(54)。这是一个关键的区分,它既是胡塞尔的立足点,也是德里达解构胡塞尔的切入点。胡塞尔之所以认为交往话语是真实的话语而独白不是,就是因为在他看来独白仅仅是“想象”中的话语。所以这里的关键之点就在于“想象”:一者(独白)是而一者不是,或者说,想象在一者中是“本质性的和构成性的”,而在另一者中则“只是偶然添加到话语实践上的一种事故。”(55)果真如此?人们真能对语言运用这种区分的体系?这正是德里达所要怀疑并全力加以解构之处。然而,在继续讨论德里达的解构之前,让我们在此稍作停留,重温一下德里达上文对胡塞尔之论证的概括。我们刚才说过,德里达在那里对于胡塞尔的意

11、思作了一些“引申”与“发挥”,而对某些关键词的翻译也作了“别有用心”的处理。但却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地方,构成了他解构得以展开的基础。让我们来重温他的话:“胡塞尔求助于两类论证:一、在内心话语中,我与自己毫无交流。我对自己不指示任何东西。我至多只能想象着这样做,我只能自己再现自己,有如自己对自己传诉某种东西。在此,这只能是一种再现和一种想象。”在胡塞尔原文中,“想象”是vorstellen,德里达这里先用了法文的imaginer来表达,但马上又用了reprsenter来进行“补充”和“替补”。德里达为什么不仅仅满足于imaginer?为什么要用reprsenter来“补充”或“替补”?他要补充说明

12、什么?我们来比较这两个词:imaginer的意思比较单纯,一般就是“想象”、“设想”之义。但reprsenter就不一样了,它不仅有“想象”之义,更有“表示”、“表现”、“描绘”、“描述”、“演出”、“上演”、“使想起”、“使回忆起”、“使再现”、“象征”、“体现”、“作为代表”、“作为代理人”、“再出席”、“再到场”、“再出现”,等等。德里达这里之所以用这个词,就是要利用它所包含多层意思,尤其是它所包含的“想象”与“再现”这双重含义,来补充“imaginer”之不足,以便利用这一“想象再现”的语义游戏,而从胡塞尔的“想象”过渡到他所要说的“再现”,最终过渡到一切语言的“共根”:“本源的重复结

13、构”。于是,“补充”最终成为“代替”:作为imagimer之补充说明的reprsenter最终代替了imaginer:除去上文提到的一处及下文的个别地方外,德里达后来几乎就不再使用imaginer,而主要用reprsenter来对应于胡塞尔的“想象”(vorstellen),以为他的整个解构铺平道路。然而问题是,德里达这么做合法吗?当他从reprsenter中的“想象”之义过渡到它的“再现”之义时,是否太过匆忙?有的学者正是以此置疑德里达之处。比如伯奈特在其“德里达与他老师的声音”一文中就曾问到:德里达是否太过匆忙地把各种不同形式的表象或再现都归结到同一种方式下了?(13)这的确是问题。然而,

14、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德里达的文本,我们就会发现,德里达并不是要用reprsenter中的一种含义来取代另一种含义,而是要利用reprsenter中所包含的那个“重复”来引出构成一般语言、乃至一般符号之可能性条件的那个“本源的重复结构”。这个“本源的重复结构”并不是一般所说的“事后”的“再现”,毋宁说是它得以可能的条件,也是一切想象之得以可能的条件。不过这里不是展开这个问题时候,现在还是让我们先回到德里达对胡塞尔的解构。二、从再现到重复我们说过,这种解构的关键就在于对“想象”或毋宁说“再现”在话语中的地位究竟该怎么看。德里达首先列举了“人们”的看法:“人们一开始也许会假定,在交流中,在所谓真实的语言

15、实践中,再现不是本质的和构成性的,它只是偶然添加到话语实践上的一种事故。”(55)换言之,在实际的交往话语中,人们也许会认为再现只是一种偶然的增加因素,再现与实在的结合只是一种外在的相互增添。但德里达说:“然而,完全有理由认为,在语言中,再现与实在并不只是在这里或那里互相增添而是根本上就是二位一体朱按,因为在原则上不可能把它们严格地区分开。”(55)不仅如此,德里达还认为,实在与再现的这种不可分割并不是在语言中产生的,而是说,一般语言就是这种结合,也惟有这种结合才是一般语言。(55)显然,如果这个断言成立的话,那么胡塞尔对实在话语与想象话语之间的区分就要受到彻底威胁,进而表述与指号的区分也将不

16、可避免地受到威胁:因为如果一切语言都是再现与实在的结合,那么你胡塞尔如何还能将作为纯粹表述的独白与始终和指示交织在一起的真实的交往话语区别开?而如果这一点受到威胁,那么整个逻辑研究的第一研究也就要受到威胁:因为正是这个“本质性的区分”构成了整个第一研究的阿基米德点。然而,德里达究竟是如何论证他的这个断言的?他的论证站得住吗?让我们继续朝前走。不过在继续朝前走之前,为了不在德里达的话语迷宫中迷失我们自己,现在有必要强调:德里达此处提出的命题是,一切话语就是再现与实在的这种结合。但我们下面将会看到,德里达在下文中的论证更多地是证明了再现在一切话语中的原初地位,或再现的本原性,而并没有证明“实在”究竟是如何与“再现”不可分割。特别是在独白中,二者如何纠缠在一起,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我们会看到,这个环节的缺失对于德里达的上述断言来说,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它最终会使这个断言成为一个无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