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国家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解决新思路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4599022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当前国家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解决新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谈当前国家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解决新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谈当前国家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解决新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浅谈当前国家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解决新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浅谈当前国家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解决新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当前国家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解决新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当前国家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解决新思路(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当前国家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解决新思路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残酷的竞争社会,为了谋一席之地,人的三分之一时间都要在工作中度过。工作是一个晴雨表,时有晴来偶有雨。日趋激烈的竞争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却会使人们过上时有雨来偶有晴的工作生涯,难免会让人在工作上透不过气,感觉压力大过动力。长此以往,对职业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进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危机、身心疾病等。于是,“职业倦怠”这一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便因运而生。饮食变得无味,工作生活变得无趣,生理、心理完全处在不佳状态。 职业倦怠是指人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因为长期处于一种稳定

2、的职业中,渐渐地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不了新的兴趣从而缺乏职业目标,对人生不能很好规划,工作上不能好好表现,最后连带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上等方面的倦怠及不适。 目前已出版的职业倦怠自治手册显示,中国已有70%的从业人员表现出了各种程度的倦怠症状,其中最严重的是政府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企业职员。 公务员无疑是一个让很多人羡慕的群体。在智联招聘进行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有32%的公众表示:“如果有机会,一定去做公务员”。据人事部统计,2010年公务员报考与录取比例约为156:1。与高考、研究生考试等相比,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考。但与此同时,却出现了“围城内外两重天”的现象。 20

3、08年12月6日公布的一份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主持完成的题为中国职业倦怠指数调查结果的调查报告却显示:在接受调查的群体中,公务员是职业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占54.9%,炙手可热与倦怠感最强,为何公务员职业能集这两者于一身呢?反差如此巨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职业倦怠虽然不是病, 但是对人仍然是有很大负面作用。轻则对工作失去兴趣, 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重则带着无限的不满意进入家庭,弥散在家庭氛围中就成为各种冲突的隐性导火索。随着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出现职业枯竭,整个社会的工作与生活质量必将受到严重影响。而公务员职业倦怠不单是个人或组织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政府运行效率和纳税人在享受公共服务质量

4、上投入与产出比例的大问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广大人民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直接决定政府机关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到各级政府的执政水平和行政管理能力。公务员的职业倦怠问题直接影响到公务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公务员职业倦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经济快速发展, 组织变革速度加快, 职业不稳定加剧, 使得人们对工作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职场枯竭凶猛来袭, 如何“工作着,更快乐着”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正是基于以上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选择公务员职业倦怠作为研究的主题,利用MBI-G

5、S量表作为测量工具,通过对浙江省安吉县公务员职业倦怠的调查,来分析公务员易患职业倦怠的原因,为公务员走出职业困境提供一点建议。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核心内容主要是基于职业倦怠对工作、生活方面诸多的影响,以*省*县公务员为例,并通过MBI-GS量表来分析*省公务员职业倦怠的程度。之所以选择*县作为例子,是因为一是*县是我的家乡,样本获取较容易;二是*县地处发达的长江三角洲,能较好的代表沿海地区公务员职业倦怠的现状。重点是以相关理论为依据,来分析公务员形成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根据成因来提出解决对策,即如何更好地帮助公务员提高工作效率,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总的来说,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一、*

6、县公务员职业倦怠的程度。 二、依据实证分析,得出职业倦怠的成因。 三、根据成因,找出对策,分别从个人,组织,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干预。 第二章 文献概述 第一节 职业倦怠的定义评述 1974 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 发现在助人行业中有许多工作者因为工作本身过多的感情要求以及自身对工作的过度投入而导致出现身心耗竭的状态,并首次将此命名为“职业枯竭” 。之后,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此种现象予以界定。 在早期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通过对工作倦怠症状的描述来对其进行定义。有统计表明,早期研究中至少有30种以上的倦怠定义和概念描述。很显然,这种定义形式对于倦怠症状的描述不可避免的带有

7、一定的选择性,同时也忽略了工作倦怠症状形成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后来的研究者主要通过两种方法来弥补这种定义的不足。一种方法是选取工作倦怠中最为典型和核心的那些症状,如情感衰竭等来对倦怠加以定义,这就是静态定义所用的方法。另一种是依据工作倦怠的发展过程来对其进行定义,这就是动态定义所采用的方法 。 Pines&Aronson(1988)将工作倦怠定义为“由于长期卷入要求情感付出的情境而导致的一种身体、情感和心理上的耗竭状态”。身体耗竭的特征为精力不足、长期疲劳、虚弱、生理和心理上的抱怨;情感衰竭涉及个体的无助感和无望感等;心理耗竭则指对于自身、工作和生活的负性态度的形成。 Cherniss是最早从动

8、态的角度来论述工作倦怠的人之一。他认为:“作为对工作疲劳的反应,工作倦怠是指个体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以负性的形式发生改变的过程(Cherniss,1980)。”具体地说,工作倦怠的发生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应激阶段,即个体资源与工作要求之间的不平衡,个体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不足以应对工作所提出的各种要求;第二阶段为疲劳阶段,既即时的、短期的情绪紧张、疲劳和耗竭;第三阶段为个体的防御性应对,包括一系列行为和态度的改变,如以疏远和机械的方式对待服务对象、优先考虑自身的需要、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职业要求等。 在众多定义中,其中最权威的是Maslach and Jackson(1981)用三维度模型对其作了

9、操作定义,他们认为工作倦怠是一种心理上的综合病症,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 )以及个人成就感丧失(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其中情绪衰竭是这一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它指一种过度的付出感以及情感资源的耗竭感,对人格解体的进一步描述是对他人消极、冷淡、过分隔离,愤世嫉俗以及冷淡的态度和情绪,而自我成就感丧失是指自我能力感降低以及倾向于对自己作出消极评价,尤其是在工作方面。 相较于外国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国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略显不足,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国

10、内学者李超平(2003);甘怡群(2003)认为公务员职业倦怠是指公务员个体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逐渐形成的情绪衰竭、疏离感强、发展感弱和成就感低落的一组综合症状群,是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具体表现为: 第一,情绪衰竭。经常表现出疲惫感、烦躁易怒、容忍度低、敏感紧张等症状。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与无助感,对生活冷漠悲观等。 第二,疏离感强。存在一定的消极厌世情绪,有时对社会有逆反心理;逃避一些社会交往,更不愿意与同事进行接触,甚至对其进行讽刺与挖苦;工作态度消极,对工作冷漠、厌倦,对服务对象的事务漠不关心,一拖再拖。 第三,发展感弱。对于未来发展方向十分迷茫,没有明确的职业生

11、涯规划。 第四,成就感低落。在工作中,感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相距甚远,所做的事情缺乏创造性;由于自己无力改变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而开始自我贬低;缺乏信心,失去工作的动力,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往往最终形成“习得性无助”。 总之,国内外对职业倦怠的定义还是比较一致的。 第二节 国外对职业倦怠研究的理论模型 一、 Maslash & Leiter三维度理论 Maslash & Leiter(1988)提出了三维度理论,工作倦怠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加以定义, 即情绪耗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 从而提出了三维度理论模型。情绪耗竭是指个人有情绪资源及与之相关的生理资源被用尽的感觉,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有挫折感

12、、紧张感和疲惫感。人格解体是指在与他人互动的工作过程中,个人以不带感情,以冷漠的方式和态度回应周围人际,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并且不再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贡献。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指个体会对自身持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 。根据三维度模型的定义,Maslash和 Jackson (1981)编制了工作倦怠问卷(the Maslash Burnout Inventory,MBI),主要从三个维度(衰竭,工作怠慢,专业自我效能降低)来测量工作员工的倦怠程度 。 本文所做的调查用的正是MBI-GS量表。MBI 是在职业倦怠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Schaufeli和Enzman

13、n 的统计表明,在已发表的有关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中,90%以上的论文和研究报告都采用MBI 作为测量工具。 二、 JDCS模型 Karasek(1979)提出的工作需求控制模式(简称JDC)是研究职业倦怠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模型中又加入了一个社会维度:社会支持( social support) ,使这一模型成为工作需求控制支持模型(简称JDCS模型) 。JDCS模型在JDC模式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高需求低控制低支持的工作往往导致工作压力和生理疾病;高需求高控制高支持的工作将增加学习、动机和技能的发展。该理论对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的启示是:在高工作需求下,为了使

14、公务员满意,组织须给予公务员足够的工作支持,为公务员完成工作创造客观条件 。同时,公务员自身也要具备完成工作的能力。只要主、客观条件具备,公务员就能够对工作高控制,提高自我效能与满足感。从另一角度来看,高工作控制满足了公务员自我发展的需求,因此也会产生满意。 三、 匹配-不匹配模型 虽然大量研究表明有许多情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与工作倦怠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但是从一开始工作倦怠这一概念所指的就不是单纯的个人压力问题而是个人与工作情境的互动关系。Dunham 和Varma指出,关于工作倦怠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个人,而应从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入手。在这种理念下,Leiter 和Maslach 2001 提出

15、匹配-不匹配模型,认为工作倦怠是个人与工作之间的一种非建设性关系,并不是临床上的紊乱,并非工作或个人本身单方面原因产生工作倦怠,而是它们之间的匹配程度差距越大越易产生工作倦怠 。 第三节 国内对公务员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与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职业人士存在职业倦怠。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国外许多学者做了专门的研究,特别是针对公务员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研究为什么公务员易患职业倦怠,以及如何指导公务员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 关于公务员职业倦怠程度高的原因,韩阳,田琳琳(2008)认为,主要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考核与激励机制滞后,导致内外认同落差;二是官僚文化潜规则,导致公务员疲于应酬各种人际关系;三是“金饭碗”现象的存在,导致放松个体素质的提高。 郑丽梅(2003)则根据JDCS模型来分析其原因,主要原因是:(1)艰巨的公共责任,公务员面临空前的高工作需求;(2)公务员知识和能力有限,对工作低控制;(3)科层制的规训和监控,公务员参与自主性受挫。 张鹏,孙国光(2008)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他们认为,认为职业倦怠的成因变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个体本身的特点;工作本身的特点;职业的特点;组织层面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层制对公务员的规训和监控;二是公务员双重角色定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