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修订说明_20090224105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4594052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修订说明_20090224105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修订说明_20090224105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修订说明_20090224105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修订说明_20090224105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修订说明_20090224105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修订说明_2009022410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修订说明_2009022410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修订说明根据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启动会(2008年5月)的有关精神,按照职成司领导对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的具体部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组织了由高校学科专家、中职教研人员、一线骨干教师等组成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修订专家组,通过调查表、个别访问、召开小型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在北京、山东、河南、福建、湖北、四川等地的上百所中职学校进行了调研,涉及的学校既有国家级重点学校,也有普通中职学校;有经济发达地区的,也有欠发达地区的;有大中城市计算机教学资源较好的,也有地级以下教学资源相对欠缺的。调研涉及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企业对中职学生计

2、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现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不同学生间的差异,目前中职学校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就业的关系等。结合调研工作,大纲修订工作组于2008年7月初在武汉、7、8月份在北京共进行了三次集中研讨,进一步领会大纲启动会的有关精神,提高认识,统一大纲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达成共识,经过多次修改,形成大纲送审稿。一、大纲修订背景上一轮教学改革,首次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文化课开设,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信息素养与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颁布的大纲明确了本课程在学校中开设的课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使课程在中

3、职学校的规范、普遍开设得到了保证。因此,本次大纲的修订应是在继承原大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以重新审视,根据培养目标与生源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出符合当前中职教学改革要求与时代需要的新大纲。“21世纪的世界是平的”,人类将面临一个基于网络的全球性竞争平台,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新“文盲”。中职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其必备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与技能,将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承担。2001年颁布的现行大纲已经不适应计算机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修订的新大

4、纲既要符合当前的教学需求,也将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有一定的前瞻性,起到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二、大纲的修订理念1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紧贴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是人们职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中职学生入学开始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未来职业生涯的需要非常重要。在教学大纲中主要应体现不同职业需求的共性,适当考虑满足不同职业需求方面的个性,使修订大纲的内容体现实用、能用、好用的职业教育特点。2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通过大纲的修订,使课程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他们成为学会学习、具有良好信息

5、素养的公民。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关注就业形势需求,更应重视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考虑大纲修改的内容为中职学生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更考虑为中职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3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在大纲的修订中引入学分制管理概念,使课程模式和教学过程体现灵活性,以适应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修订大纲应密切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涌现,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三、新旧大纲的比较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已经比较普遍,该课程的设置得到了学校与学生的认可,现行教学大纲在规范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增强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等方面,均起到了一定

6、的作用。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职业教育特色不够鲜明、针对性不强;现行大纲的内容与结构设计主要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学校的计算机普及率虽有所提高,但应用水平仍然较低,大纲对计算机实践技能即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性差异,评价模式单一,对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仍有待探索。针对这些问题,本次大纲修订时对学时进行了调整,将基础模块由82学时调整为108学时,增加了教学内容,加强了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满足信息时代对公民信息素养的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大

7、纲的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在内容的安排上,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重新选择、整合学科性内容,删除陈旧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增加新技术,着重突出操作性和应用性内容,以满足本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在课程的任务上,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服务,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第三,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根据这三个层次,将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

8、、网络应用、办公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职业相关能力的培养分解到有关部分中,具体内容如下:现行大纲内容修订大纲单元内容主要修订内容说明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整合学科性知识,删减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增加应用性知识,并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和二进制、ASCII码的基本概念知识点放入拓展要求;基本要求中增加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内容操作系统的使用操作系统的使用强调实际应用和职业相关,去除陈旧知识,增加部分常用系统维护软件的使用,如删除DOS操作系统,增加系统备份、压缩与解压缩、病毒处理等内容汉字输入方法为避免内容重复,本部分内容在修订大纲中并到了操作系统的使用部分文字处

9、理软件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应用本部分内容与现行大纲知识点范围基本相同,但突出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Internet应用突出职业需要,删除部分局域网内容,强化Internet网络使用能力的培养,增加常用Internet工具使用内容;贴近生活,增加对生活中常见的网上学习系统、网络银行、网上购物的介绍表处理软件的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把现行大纲中选修模块内容调整为必修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本部分内容因专业性较强,修订大纲中予以删除多媒体技术应用(新增)适应新技术发展与应用普及的需要,新增本部分内容,主要包含常用的照片、视频的处理,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0、,又在生活中有实际应用价值演示文稿软件应用(新增)适应新技术发展与应用普及的需要,新增本部分内容2教学组织与实施修订大纲在结构上考虑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的要求,以及弹性学制与学分制的实施,分为基础模块(108学时/6学分)、职业模块(36学时/2学分)与拓展模块。基础模块是本课程的必修内容,其内容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为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共同的基本教学要求。职业模块是本课程的限定选修内容,根据专业需要,教学中应将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学习结合,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拓展模块是本课程的选修内容,根据学生自身能力或兴趣爱好,是为学生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设定的任选内容。大纲的内容与结构设计有利于灵活

11、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在大纲的教学建议中给出了教学方法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肯定了教师的作用又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3教学评价修订大纲对教学评价提出了建议,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对技能操作及应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习惯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如文字录入、排版作品,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既要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关注学生的自评、互评。四、修订大纲的主要特点1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习兴趣,渗透信息社会公民素质的培

12、养从初中到职业学校,本课程从副科变为主科。不管从学习之中的丰富多彩看,还是从学习之后的广泛应用看,学生对于本课程的感受都是截然不同的。也正是这一自然的优势,可以使本课程起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办公应用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初步具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规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2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融合,满足职业发展的要求,着重体现学以致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逐渐成为各种职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13、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其他的专业进行整合,目的是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在修订大纲中,通过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在其他专业中使用计算机建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拓展的10个职业模块,可以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职业,加强、完善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为学生在今后职业活动中使用计算机创造条件。这种模块的组合方式,不仅有利于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3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的课程,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首先,在人们使用计算机之前,认识计算机,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这些构成了计算机的基础

14、知识。第二,通过对操作系统单元的学习,奠定使用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第三,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后,引导学生从Internet上获取各种信息。第四,从文字、数据、多媒体的角度,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第五,发布、展示信息处理的成果。修订大纲按照职业人使用计算机的过程,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框架,构建了大纲教学内容中的七大部分。4贴近日常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社会生活中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大纲充分考虑到此情况进行了修订,将现行大纲中的网络部分改为Internet应用,并前移到第三部分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从Internet上获取大量的信息,如何合理、合法地获取信息,应当是信息

15、社会每个合格公民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同时修订大纲中增加了对网上学习、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的了解要求,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另一方面,多媒体信息(图像、音频、视频)已经进入家庭和职业活动中,本课程必须帮助学生掌握多媒体信息的简单处理,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因此,在修订大纲中加入了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内容。通过这些修订,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加贴近生活,时代感更强。5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为教学实施提供了灵活的空间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都有信息技术课程。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只是要求基础内容,在教学上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探索知识、增长见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素养的目标。特别是对

16、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还是不能充分满足今后计算机专业的需要。因此,大纲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模块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提供了拓展模块,更深一步的对知识、技能提出要求,使得在教学中能够灵活地控制深度和难度,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教学安排,满足学分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需要。6. 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技术既是本课程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工具。在修订大纲的教学建议中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成果,一方面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为其终身学习服务。在修订大纲中从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的基本素质的角度出发,选取具有普通性和迁移性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主要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