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或风俗简介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4591950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节习俗或风俗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端午节习俗或风俗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端午节习俗或风俗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端午节习俗或风俗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端午节习俗或风俗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端午节习俗或风俗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习俗或风俗简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端午节习俗或风俗简介众所周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对于端午节的纪念方式,每个地方都会不同,下面就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习俗或风俗简介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江苏端午节风俗习惯端午食粽端午食粽是苏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节前夕,在苏州小巷深处,朱门半掩,厅堂里如姓婆媳团团围坐,或者就在弹石路边,小藤椅儿张围拢来,满LI青绿的箸叶,糯米的晶莹,傍晚,就飘来了香气,还有要好乡邻互相端碗送去,交流各家手艺,味道咸淡,卖相如何,这是现代人生活里难得的悠远古风,是苏州人津津乐道的佐餐美食。龙舟竞渡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

2、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苏州龙舟竞渡的最早起源当为“胥门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诗人邵长衡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欢竞渡”的咏叹。到清朝,苏州端午龙舟竞渡盛极一时,地点众多,“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端午风俗无论南北,都有龙事,只是北方用以祈雨,而南方模拟竞渡。南北朝时,竞渡习俗广泛传播,唐敬宗曾下诏命地方官修造龙舟二十艘,宋太宗淳化三年到开封金明池观看竞渡。明清两代,宫廷中端午龙舟表演。清代自顺治康熙起,每年端午,大都要在西苑以龙舟竞渡酬节。喝雄黄酒五月自古被称为毒月、恶月,白事多有禁忌。道观,寺庙向施主赠送佩带符

3、篆等物,以避毒邪。因为艾草、菖蒲以及雄黄都有驱虫杀毒作用,过端午节洗艾水澡、悬艾、缠五色丝、饮雄黄酒等,成了普遍的习俗,都是为了驱邪消灾。佩挂香囊香囊乂叫香袋、香包、荷包,亦称佩帏、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端午节,苏州风俗要戴香囊。吴中风俗历来竞尚丽巧,旧时绣制香囊是一项极重要的女红,每到端午节前夕,闺阁女子媳妇如姓们就要早做准备,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设计好新奇的文饰,再巧加刺绣,有十二生肖、狮子、双鱼、盘肠、花草、珍禽、瑞兽、蔬菜、瓜果等吉祥图案,香囊形状则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棱角形、鸡心形、菱形、斗形、月牙形、扇面形等

4、等,上绣有花、草、虫、鸟及罗汉钱等,款式极为精美,或者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香囊多以棉布、丝绸为材,工艺讲究,需裁剪、刺绣、挖补、粘贴、缠绕,闺阁中各展手段显示本领,争奇斗巧,一旦完成,到时候拿出来交流品评,互相馈赠,“兰闺彩伴,各赌针神,炫巽争奇,互相投赠,新制日增。”端午香囊常用中草药除了雄黄,朱砂、香药外,还有其他中药材,如化浊驱瘟的苍术、白芷、菖蒲、冰片、牛黄、川茸、辛夷、艾草等。还有另类的蚌粉,如岁时杂记“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旧俗,过了端午节就会把佩戴过的香囊扔掉,以弃除瘟病,今不多见。悬挂菖蒲苏州人

5、家端午节在家门口一般都要挂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许多家庭还要将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药大蒜让孩子随身携带。端午节时,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百毒齐出,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人用菖蒲、艾草、蒜头来去除各种毒害,是有科学根据的。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杀虫。古代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探采白草农历五月正是天气炎热、疾病多发的季节,很多毒蛇害虫都在五月繁殖活跃起来,经常给人造成危害。五月有五毒,为了防御疾病,增强健康,到了五月端午之时,人们便要遍踏百草,

6、采集药材。民间习俗认为,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这天最适合炮制。在民间,一直有“端午节期间,白草为药”的说法,清嘉录介绍了苏州这“采百草”的习俗:士人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药市收癞虾螯,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人家小儿女之未痘者,以水畜养癞虾螯五个或七个,俟其吐沫。过午,取水煎汤浴之,令痘疮稀。潮汕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吃桅棵在潮汕地区,桅棵一年里仅有在端午节时才有销售。潮汕人家端午食桅棵,希望清热祛疫助消化。制作桅棵需将采摘下的桅子洗净捣碎,浸泡滤渣成为黄色汁液,后与糯米浆搓匀,放入专用棵帕,装入蒸笼蒸熟。蒸熟后的桅棵呈棕黄色

7、。放凉后食用,食用时不用刀切,而用纱线牵拉切成小片,麻着白砂糖吃。吃“麦熟”据潮州府志载:“大城所设正千尸二员,副千尸三员,百六十员,镇抚一百,旗军一千二百二十三员。”这些人来自大江南北,也带来了包括饮食习俗在内的各种风俗。像每年清明节过后,当地便盛行吃一种叫“麦熟”的食物。饼是从清明节开始,做到端午节过。“麦熟”的出现跟古时所城大M来自北方的驻兵有关。明朝的时候,当时就有部队驻扎在所城。麦熟的时候,大丰收,(当时军兵将)收成的麦碾成粉(制作皮),就叫做“麦熟”。悬插“五瑞”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

8、瑞”。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澄海旧县志就载有:“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和榴花(页)簪在头发上,可辟邪。”吃食真珠花菜潮汕人有时将端午节称为“漏屎(拉稀)节”。在这时节,除了要服食圣甘枳和朴籽棵,还吃食真珠花菜(口花艾),用黄桅和蒲姜石灰制成的卮棵,或者用凉粉草做成的草棵等食物。潮汕人叫“叶下红”,每年只有这端午节才最稚嫩,长辈说此菜有清肠胃热,每年只有这端午节才最稚嫩,长辈说此菜有清肠胃热的功效。福建端午节习俗泉州水上捉鸭”乐趣多泉州端午节有个特别的习俗:“水上捉鸭子”,过程十分有趣,先在江河船上沿水面平行放一去

9、皮的杉木,越长越佳,杉木上涂以油料,使之润滑;杉木尾端挂一长形小竹笼,内放一只活鸭;笼盖竖立一竹棍,使之能一拍即开。活动者保持身体平衡,从船上沿杉木小心翼翼行至尾端,拍开笼盖,活动者与活鸭均掉入江中,在游泳健儿的协助下,抓住活鸭,活鸭即作为活动奖品。在捉鸭子过程中,岸上观众千百人呐喊助威,欢声雷动,十分热闹。福州熏烟喝茶熏黄烟:端午节当天中午时分,侮家每户都要点燃黄烟往墙缝、屋角等边边角角处喷。用煮粽水洗身:福州人在煮好粽子后,会把留在锅里的水用来洗脚、洗脸、洗身子等据说洗后夏天不会生那子,不会被虫咬。喝“午时茶”:端午当天,人们到山上、田边等野外采集许多野草树叶,或切成片,或切成段,跟茶叶等混在一起晒干,收存备用。因为它是端午节时制作的,所以就叫它“午时茶”,它对咳嗽、肚子疼、消化不良都有效果,还能防暑降温。龙岩拴“五色线”祈平安在龙岩过端午,大人要给小孩做“四脚狗”。其实这四脚狗和其他地方挂香囊的风俗是一致的,只是所挂的东西不一样。母亲要给儿女做四脚狗,挂在脖子上,以祈求平安、发财。所谓“四脚狗”其实就是布老虎。龙岩地区还有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的习俗。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