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学教学考试大纲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4589013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传播学教学考试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人际传播学教学考试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人际传播学教学考试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人际传播学教学考试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人际传播学教学考试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传播学教学考试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传播学教学考试大纲(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际传播教学纲要目录引子第一章 概论第二章 人内传播第三章 人际传播的背景第四章 人际传播的心理效应第五章 人际传播理论第六章 人际吸引与人际关系第七章 人际传播的语言第八章 人际传播的技巧第九章 副语言“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威尔伯施拉姆引子 1、人际传播:传播的基础与核心 2、本课程主要内容 人际传播:定义、特点、类型与功能 人际传播的社会背景:文化与群体 人际传播的心理效应 人际传播的几种模式 人际传播理论 人际传播的过程 几种典型的人际传播:吸引与冲突、利他与伤

2、害 人际礼仪 3、参考书 人际传播学,薛可、余明阳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 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美)巴克斯特,(美)布雷思韦特 著,殷晓蓉 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 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 ,人民出版社 4、课程考核: 平时成绩(30分)+期末考试(70分) 平时作业之一:人际传播问卷调查 要求:在这一大方向下,有具体的选题和明确的调查范围、对象、抽样方法、样本量和问卷设计,最后形成不少于2000字的研究报告,在本学期第15周提交第一章 概论一、传播与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是一种双向的社

3、会互动行为。 传播的前提是,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语境)。(对牛弹琴、鸡同鸭讲) 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二、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琰茞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媒介人自身为主人自身和电子媒介电子媒介为主规模小较大大空间小较大大周期不规律较规律规律角色灵活变换较固定固定反馈容易较难困难语言符号不规范较规范规范拉斯韦尔模式(5W)三、人际传播定义o 传统的人际传播的定义是特指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 (dyadic interaction) 。包括 面对面或借助于媒介的; 正式或非正式的; 特定情境下的或长期的。o 人际传播被定义为二

4、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为减少不确定性,运用对个人来说有意义的传播风格,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重新确定人际关系。通过创造、保持或终止人际关系而争取最大获益。四、人际传播的特点: 双向交流,及时反馈 手段(媒介、符号)多样 私人化、自发性 情景性强五、人际传播的分类: 人数:二人、二人以上 动机:实利型、非实利型、混合型 缘由:血缘、地缘、业缘、情缘、趣缘、利缘 符号: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混合型六、人际传播的功能 自我认知 环境认知 获得人生经验 满足情感需要 文化传承第二章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一、人内传播定义:又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指

5、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自我传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二、人内传播特点: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人内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第一个层次。它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人在饱览大自然风光时的自我陶醉、自我宣泄,便是这种自我反馈很好的说明。三、人内传播过程: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肌体反应人体有: 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 记忆和处理装置大脑 输出装置发声书写等表达 器官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四、人内传播的过程由以下几个环节或要素构成: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

6、理感觉:包括“五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这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知觉:意识层面的,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对应的是本质。如经济繁荣与人民生活水平;娱乐狂欢与内心空虚;外在美与内在美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外延: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内涵: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有了概念

7、,人类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如“女人”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判断往往意味着对思考的对象事物有所断定和做出结论,这是人们行为决策的基础。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在判断的基础上,在若干个判断之间建立或发现合乎逻辑、合乎规律的关系,得出新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推理的过程。推理就是“从已知中发现未知”的创造性活动。理解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

8、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如地位与所思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第三章 人际传播的背景第一节 文化与人际传播n 传播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n 文化是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通过传播得以延续。n “文化就是交流,交流就是文化。”(霍尔)一、何为文化“文化就是为了提升个人和社会的生存能力,增强适应能力,以及保持成长和发展,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通过后天习得的共同行为。文化有外在的形式(如艺术品和等级制度)和内在的形式(如价值观、态度、信仰、感知/感情/感觉方式、思维模式以及认知论等)”(马塞拉)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

9、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一个有机的能动的总体,它关涉到人们观察和解释世界、组织自身、指导行为、提升和丰富生活的总方式,以及如何确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夏弗)+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的核心是意义的生产、流通与消费?二、特点l 内隐部分为价值观和意义系统,外显形态为各种符号和

10、行为l 复杂性l 后天习得的:谚语、风俗习惯、童话神话、艺术、大众传媒l 代代相传的l 处于变化之中:创新、扩散、文化适应l 系统性: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的相互作用并构成整体 三、文化框架:其核心是信仰、世界观、价值观l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l 不确定性规避l 权力距离l 阳性主义和阴性主义: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被展示的程度及其评价l 人的本性l 人与自然的关系l 时间l 行动l 社会关系l 高语境与低语境l 正式性和非正式性l 果敢与人际和谐四、文化与人际传播l 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背景l 是影响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l 决定人际传播的编码与解码l 文化在人际传播中得以传承五、

11、中西人际传播的文化差异举要l 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l 重人情、礼俗与重规则、法制?l 强调等级与追求平等?l 含蓄内敛、谦恭自制与坦率外向、自信张扬?l 关注隐私与尊重隐私?第二节 群体、从众与人际传播一、群体(一)定义两个或更多互相影响的人。l 卢因(群体动力学):在群体中,只要有他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个体的行为是个性特征和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l B = f (P E) l B: Behavior 行为;P: Person 个人;l E: Environment 环境;f: function 函数.l 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的,是在互动中

12、产生的(二)群体影响:1、社会助长 :在完成简单任务或熟练任务时,如果有观察者或竞争者在场,人们的表现会优于独处时。但在完成复杂任务或不熟练任务,情况则相反,人们的表现常常会次于独处时。原因:评价顾忌:与稍微优秀一点的人共事,人们的表现最好;越在乎他人评价,越容易受他人在场的影响。分心纯粹在场:潜在的竞争?2、社会懈怠 群体在完成某一共同任务时,个人的努力程度、积极性、效率往往会降低,也叫社会惰化。 评价顾忌的减小或消失。社会助长行为往往发生在人们为个人目标而努力时,社会懈怠行为通常发生在人们为共同目标而努力时,并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当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时,懈怠会减少;+ 当人们认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靠不住或没有能力时,有可能会更加努力;+ 较好的奖励和预期会减少懈怠;+ 如果群体的成员是好朋友,懈怠减少;+ 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懈怠不如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的懈怠强烈。3、去个体化在某些情境中,人们抛弃道德约束甚至忘记个人身份而顺从于群体规范。社会助长引发唤起状态,社会懈怠降低人们的责任感,二者叠加,人们就可能丧自我约束力。 影响因素:+ 群体规模+ 匿名性+ 弱化自我意识4、群体极化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从而向某一个极端偏移, 包括冒险偏移和谨慎偏移。集体不负责讨论通常会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倾向。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