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学时温病背诵条文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4575168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2学时温病背诵条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72学时温病背诵条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72学时温病背诵条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72学时温病背诵条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72学时温病背诵条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2学时温病背诵条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2学时温病背诵条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病学背诵原文1、叶天士温热论第 110 条;2、薛生白湿热病篇第 1 条。3、吴鞠通温病条辨(共 30 条)上焦篇:3、4、6、7、9、11、15、16、17、26、36、37、43;中焦篇:1、6、17、23、24、29、30、31、63;下焦篇:8、11、12、14、16、17、18、36。(其中温病条辨上篇:36、37,中篇:6,下篇 8 条文,教材未列)具体条文:叶天士温热论第 110 条;(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 寒大异也。(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

2、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 以此为辨。(4) 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撒去 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 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

3、以人中黄 代之,急急透斑为要。(5) 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 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6)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 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 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 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 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

4、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7)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 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 转疟之机括。(8)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9) 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 六七,既

5、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 微也; 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 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 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9)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矣。(10)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 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

6、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 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薛生白湿热病篇第 1 条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吴鞠通温病条辨(共 30 条)上焦篇:3、4、6、7、9、11、15、16、17、26、36、37、43;中焦篇:1、6、17、23、24、29、30、31、63; 下焦篇:8、11、12、14、16、17、18、36。三、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 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不缓,则非太阳中风矣;不紧,则非太阳伤寒矣;动数者,风火相煽之象, 经谓之燥;两寸独大,火克金也

7、。尺肤热,尺部肌肤热甚,火反克水也。头痛、 恶风寒、身热自汗、与太阳中风无异,此处最足以相混,于何辨之?于脉动数, 不缓不紧,证有或渴、或咳、尺热、午后热甚辨之。太阳头痛,风寒之邪,循太 阳经上至头与项,而项强头痛也。太阴之头痛,肺生天气,天气郁,则头亦痛也, 且春气在头,又火炎上也。吴又可谓浮泛太阳经者,臆说也。伤寒之恶寒,太阳 属寒水而主表,故恶风寒、温病之恶寒,肺合皮毛而亦主表,故亦恶风寒也。太 阳病则周身之阳气郁,故身热;肺主化气,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亦热也。太 阳自汗,风疏卫也;太阴自汗,皮毛开也,肺亦主卫。渴,火克金也。咳,肺气 郁也。午后热甚,浊邪归下,又火旺时也,又阴受火克之

8、象也。四、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 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按仲景伤寒论原文,太阳病(谓如太阳证,即上文头痛身热恶风自汗也), 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名曰温病,桂枝汤主之。盖温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本 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浊,芍药收阴敛液,甘草败毒和中、姜、枣调和营卫,温 病初起,原可用之。此处却变易前法,恶风寒者主以桂枝,不恶风寒主以辛凉者, 非敢擅违古训也。仲景所云不恶风寒者,非全不恶风寒也,其先亦恶风寒,迨既 热之后,乃不恶风寒耳,古文简、质,且对太阳中风热时亦恶风寒言之,故不暇 详耳。盖寒水之病,冬气也,非辛温

9、春夏之气,不足以解之,虽曰温病,既恶风 寒,明是温自内发,风寒从外搏,成内热外寒之证,故仍旧用桂枝辛温解肌法, 俾得微汗,而寒热之邪皆解矣。温热之邪,春夏气也,不恶风寒,则不兼寒风可 知,此非辛凉秋金之气,不足以解之。桂枝辛温,以之治温,是以火济火也,故 改从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法。六、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咳,热伤肺络也。身不甚热,病不重也。渴而微,热不甚也。恐病轻药重, 故另立轻剂方。七、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 汤主之。脉浮洪,邪在肺经气分也。舌黄,热已深。渴甚,津已伤也。大汗,热逼津 液也。面赤,火炎

10、上也。恶热,邪欲出而未遂也。辛凉平剂焉能胜任,非虎啸风 生,金 退热,而又能保津液不可,前贤多用之。九、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 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此白虎之禁也;按白虎剽悍,邪重非其力不举,用之得当,原有立竿见影之 妙,若用之不当,祸不旋踵。懦者多不敢用,未免坐误事机;孟浪者,不问其脉 证之若何,一概用之,甚至石膏用至斤余之多,应手而效者固多,应手而毙者亦 复不少。皆未真知确见其所以然之故,故手下无准的也。十一、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其中焦病者,以 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

11、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 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血从上溢,温邪逼迫血液上走清道,循清窍而出,故以银翘散败温毒,以犀 角地黄清血分之伏热,而救水即所以救金也。至粉红水非血非液,实血与液交迫 而出,有燎原之势,化源速绝。血从上溢,而脉至七、八至,面反黑,火极而似 水,反兼胜己之化也,亦燎原之势莫制,下焦津液亏极,不能上济君火,君火反 与温热之邪合德,肺金其何以堪,故皆主死。化源绝,乃温病第一死法也。仲子 曰: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瑭以为医者不知死,焉能救生。细按温 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 内闭外脱者死。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

12、,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 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死也。十五、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 清营汤去黄连主之。渴乃温之本病,今反不渴,滋人疑惑;而舌绛且干,两寸脉大,的系温病。 盖邪热入营蒸腾,营气上升,故不渴,不可疑不渴非温病也,故以清营汤清营分 之热,去黄连者,不欲其深入也。清营汤(见暑温门中)十六、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 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 青叶,倍元参主之。禁升麻、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 神昏谵语

13、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温病忌汗者,病由口鼻而入,邪不在足太阳之表,故不得伤太阳经也。时医 不知而误发之,若其人热甚血燥,不能蒸汗,温邪郁于肌表血分,故必发斑疹也。 若其表疏,一发而汗出不止,汗为心液,误汗亡阳,心阳伤而神明乱,中无所主, 故神昏。心液伤而心血虚,心以阴为体,心阴不能济阳,则心阳独亢,心主言, 故谵语不休也。且手经逆传,世罕知之,手太阴病不解,本有必传手厥阴心包之 理,况又伤其气血乎!化斑汤方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生甘草(三钱)元参(三钱)犀角(二钱) 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方论此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法也

14、。前人悉用白虎汤作化斑汤 者,以其为阳明证也。阳明主肌肉,斑家遍体皆赤,自内而外,故以石膏清肺胃 之热,知母清金保肺而治阳明独胜之热,甘草清热解毒和中,粳米清胃热而保胃 液,白粳米阳明燥金之岁谷也。本论独加元参、犀角者,以斑色正赤,木火太过, 其变最速,但用白虎燥金之品,清肃上焦,恐不胜任,故加元参启肾经之气,上 交于肺,庶水天一气,上下循环,不致泉源暴绝也,犀角咸寒,禀水木火相生之 气,为灵异之兽,具阳刚之体,主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取其咸寒,救肾水, 以济心火,托斑外出,而又败毒辟瘟也;再病至发斑,不独在气分矣,故加二味 凉血之品。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即于前银翘散内去豆豉

15、,加:细生地(四钱)大青叶(三钱)丹皮(三钱) 元参(加至一两)方论银翘散义见前。加四物,取其清血热;去豆豉,畏其温也。按:吴又可有托里举斑汤,不言疹者,混斑疹为一气也。考温病中发疹者, 十之七、八。发斑者十之二、三。盖斑乃纯赤,或大片,为肌肉之病,故主以化 斑汤,专治肌肉;疹系红点高起,麻、痧皆一类,系血络中病,故主以芳香 透络,辛凉解肌,甘寒清血也。其托里举斑汤方中用归、升、柴、芷、穿山甲, 皆温燥之品,岂不畏其灼津液乎?且前人有痘宜温、疹宜凉之论,实属确见。况 温疹更甚于小儿之风热疹乎!其用升、柴,取其升发之义,不知温病多见于春夏 发生之候,天地之气,有升无降,岂用再以升药升之乎?且经谓

16、“冬藏精者,春 不病温”,是温病之人,下焦精气久已不固,安庸再升其少阳之气,使下竭上厥 乎!经谓无实实,无虚虚,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可不知耶?后人皆尤而效之, 实不读经文之过也。再按:时人发温热之表,二、三日汗不出者,即云斑疹蔽伏,不惟用升、柴、 羌、葛,且重以山川柳发之。不知山川柳一岁三花,故得三春之名,俗转音三春 为山川,此柳古称柽木,诗所谓“其柽其据”者是也。其性大辛大温,生发最速, 横枝极细,善能入络,专发虚寒白疹,若温热气血沸腾之赤疹,岂非见之如仇乎? 夫善治温病者,原可不必出疹,即有邪郁二、三日,或三、五日,既不得汗,有 不得不疹之势,亦可重者化轻,轻者化无,若一派辛温刚燥,气受其灾而移于血, 岂非自造斑疹乎?再时医每于疹已发出,便称放心,不知邪热炽甚之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