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4563050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导语。民生就是公民的生存状况,这是自有国家以来,执政者必须面对的最重大问题之一,从古代帝王,到现代政府,谁在这个问题上掉以轻心,不重视民生,老百姓就可能成为覆舟之水。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我就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解读民生: (2) 二、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应对基本方针 三、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 (3) 1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

2、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一样,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适时地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目标,不仅关系到我国的未来,也关系到百姓民生和社会稳定。 1.正确理解社会建设的含义。(4)社会建设。 u就是要在社会发展领域建立起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 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02X年2月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关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的由社

3、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党的十七大上,“社会建设”作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部分,首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加强社会建设,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也被正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这意味着,社会建设被正式地、纲领性地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5)胡锦涛。我们讲社会建设,是从小社会入手,大社会着眼。 2 就是讲社会建设不能脱离大社会,脱离开经济条件、政治体制、文化条件,社会建设也无法进

4、行。而社会建设如果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纳入进来,那就讲不清楚了,反而不利于明确社会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从小社会入手、大社会着眼,从理论上讲就比较清楚。 l社会建设的重点: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的目标(22X年): 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社会和谐。 (6)2.民生问题的基本含义及特点()、民生的含义及内容我们先从民生的渊源来看一下: 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中国民生思想源远流长,萌于西周,成于春秋,盛于明清。“民生”语出左传宣公十三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思是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少衣食。其要

5、义是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尚书五子之歌里也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荀子提出“下富则上富”的哲学命题:“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国语楚语上警示:“民乏财用,不亡何待。”不难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先贤无不把重视民生视为经世治国的最高境界。 924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民本思想历来是古今中外的开明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所倡导的一种进步的政治主张,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而且是跨越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民主革命理论家。在中国传统社会当

6、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内涵,并将之上升到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7)“民生是历史的重心”孙中山 孙中山民生史观的基本涵义中有民生是历史的重心,表明孙中山对社会历史内容和基本结构的见解,突出了历史主体的人。孙中山提出的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抓住了流行的唯物史观忽视人的弱点,突出了历史主体的尤其是维持人生存 4 需要的经济生活,显现了历史观的本质特征。他并没有正确地解决问题。但他确实提出了一个极重要的理论问题,值得当代中国理论界重视,以求进一步深入探索,获得对社会历史的更为全面的认识。 民生是生产、经济、政治等一切活动的中

7、心。 民生是生产、经济、政治等一切活动的中心。他对民生即人民生活是生产的中心作了重点说明。比如以某公司为例,要生产必须有销路,要有市场,靠市场的消费才能赚线。如果市场不需要,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就要亏本。“以一个公司的情形来说,实业的中心是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消费的社会,不是专靠生产的资本”。“实业的中心要靠消费的社会”。“所以工业实在是要靠民生。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好像天空以内的重心一样”(注:孙中山选集,第25页。)。 民生是因,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 民生是因,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他说:“因为民生的问题,所以社会的文明不能发达,经济组织不能改

8、良,和道德退步,以及发生种种不平的事情,像阶级斗争和工人痛苦,那些压迫,都是由于民生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注:孙中山选集,第83536页。)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 “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注。孙中山选集,第83页。)。孙中山对此是放在民生是一切社会变态的“因”中提出来的,他认为维持人民生存的各种生活需要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人民要维持生存,就会有衣食住行种种生活需 5 要。正是这种种需要,促使了各种解决人们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发生。 那么什么是民生问题呢。 ()所谓民生问题。就是一个社会的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

9、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 简而言之,民生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方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9)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问题,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象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 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

10、保障,等等。 那么这个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到底再哪里。怎样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下面大家看几张图片。 (10)钱有时确实是最重要的,小到一口水一顿饭,大到一个人的前途或性命都要用钱来换。一个女人为了挣钱去拉纤,确实6 也快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了。那是对大地母亲的悲情倾诉。央视著名主持人师旭平看了,说绝对是能获得普利策大奖的照片。 1)这组图片已经在一些网站转载,一些人提出质疑。这难道是在gdp已经是全球第二的国家发生的吗。 能够能够象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确实是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人民要维持生存,就会有衣食住行种种生活需要。这是民生问题头等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2)第二个层面的

11、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及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 (3)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 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

12、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 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

13、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 改善民生问题实际上有一个规律,这就是: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民生问题上述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具有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层面内容基本实现之后,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这个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 (1)(2)民生问题的特点: 第一、直接生活消费性,这主要是针对生产投资性的公共投入而言的。民生有个特点,同社会成员基本生存生活状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者,方属民生范围的事情,如社会救济、义务教育、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以及基础性的公共卫生。胡锦涛曾经指出,要重视解决好涉及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胡锦涛所说的三个

14、“最”字点出了民生问题的直接消费性特征。比如,民生问题应当包括许多公共设施的建设,但同样是公共设施,有基本生活方面的设施和基础建设方面的设施之分。显然,前者侧重于民众直接的生活消费,而后者更多的是侧重生产投资方面的事情。比如农村一些地区打水井、生活电线铺设、乡镇医院建设的投入,城市地区的社区医院、社会文化体育设施等方面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应当算作民生投入,而诸如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机场等大型基础公共设施方面建设中的多数事情,一来 8 对民生的改善较为间接,二来存在着一个赢利的问题,因此不应当算作民生投入。如果不把民生内容予以明确,而将民生内容无止境扩大的话,将一切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的和

15、所有间接的事物都算作民生的话,那么几乎可以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当中所有事情的公共投入。这样一来,便会冲淡民生实际、迫切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改善民生的实际意义,而且会使民生问题成为一个巨大的无底洞,国家公共财力必定是力不胜任。 第二、基础保障性,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迫切的民生改善问题主要应当是基础性社会保障体系、基础性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基础性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 第三、生存保底性,这主要是针对高福利政策和平均主义而言的。改善民生是社会公正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应当将改善民生的目的纳入社会公正的视野。社会公正实际上有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第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简单来说,社会公正的主要功能在于,一是要“保底”,二是“不限高”。这样看来,社会公正同时起到了促进社会团结和激发社会活力的双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