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百姓故事》谈电视新闻的人文关怀.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4557421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百姓故事》谈电视新闻的人文关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由《百姓故事》谈电视新闻的人文关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由《百姓故事》谈电视新闻的人文关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由《百姓故事》谈电视新闻的人文关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由《百姓故事》谈电视新闻的人文关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由《百姓故事》谈电视新闻的人文关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百姓故事》谈电视新闻的人文关怀.docx(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绩院系:新闻传播学院年级:2005专业:新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题 目:由百姓故事谈电视新闻的人文关怀_2009年6月6日情况定会不一样。有这样一条新闻给人印象深刻:1999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 出朱常基总理考察浙江某地的新闻,当朱总理进入一居民小区时,住在六楼上的一位老 大爷喊朱总理:“我给您写的信收到没有? ”朱总理立即驻足仰头大声与老者交谈,亲 切问到:“老同志,今年高寿?什么时候写的信?信中说些什么事? ”老者一一回答。 朱总理当场指示身边的人员尽快给老人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一些细节被央视记者记录 下来,并实况播了出来。总理与普通百姓的平和交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新闻报 道不言宣

2、传,却将宣传之能尽显,虽不道政治,却将政治尽说,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 装腔作势的造作,还能让普通大众欢心接受。政府官员的平民化处理,是电视新闻不断追求人文化的必然走向。在新闻中巧妙地 对领导形象进行平民化处理,努力使其成为沟通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将僵硬的政治关怀和严肃的宣传说教寄于平民化的事件处理报道或故事化的讲述之中, 应是目前联播类电视新闻的一个追求方向。2、电视新闻内容逐渐由政府层面,延伸至经济层面、生活层面,乃至于娱乐层面, 在扩大信息覆盖面的同时,发展专业专题新闻,将对大众的普遍满足和对小众的特殊兴 趣满足有机的结合起来,传递生活本真的东西,净化受众心理和社会环境,

3、营造健康的 人文环境。同时在报道中大量采用同期声,展示人物、事件的本身状态,让受众自己去 体悟生活的百态滋味,电视新闻本身不做僵硬的说教引导。在展示人物、事件状态的时 候,注意采用马赛克、背影等形式对报道对象进行保护,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满足 人们的人格保护欲。中国电视自90年代开始,话语权从政府下放到人民,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和权益受 到重视,一些电视新闻媒体以深切的同情心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百姓呼声,关心受众接 受需求,满足受众对新闻的欲求。电视新闻人用摄像机记录了百姓们面临的种种困难和 问题:贫困问题、住房问题、疾病问题、失学问题、下岗问题等等,这些体现了普通百 姓生活的艰难,生活的沉重。同

4、时他们以理性的目光捕捉到普通人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 和生命活力:艰难中的努力,困顿中的乐观,对道德的维护,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 碎中的崇高,为屏幕增添了明媚的阳光。新闻调查第二次生命中为了女儿的尿毒 症而毅然摘掉自己右肾的母亲;生活空间爱的奉献中那个38年如一F1照顾有病老 伴的老头这种“爱”扩展到社会,就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出和洽的氛围, 让生活充满人情味。东方时空最能成为此代表,东方时空中不管是业绩突出的知 名人士,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都表现出这种爱,这种爱对人、对社会、对自然都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与需要。3、电视新闻不仅从内容上开始为百姓着想,从形式上也极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贴

5、近实际,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双向交流性,增强新闻的人性化,显示出电视新闻的平 民化倾向。近年来,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各省市及地方电视台己经认识到自己在新闻资 源的丰富度和整合能力上远远抵不过央视媒体的挤压,所以一些聪明的地方媒体很快转 变思维,改变策略,集中力量开发自己覆盖范围内的各类新闻资源,开发老百姓身边的 事件,抓住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点滴心事。这几年在陕西电视界窜得风风火火的电视新闻 节目都市快报就深谙此道,所报新闻都是西安市大街小巷、市民身边之事,报道新 鲜事,传递市民情,为市民生活排忧解难出点子。在其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比 如某市民遇到什么难题,暂时无法解决,记者将其采回,经过

6、巧妙得制作播出,向广大 市民征采解决方法和点子,而后再将市民的点子整理,配以巧妙的说理或示范推出,促 进问题的解决,皆大欢喜。这样的新闻运作极大的提高了市民的参与性和新闻的双方交 流。同时都市快报的新闻处理播出样式也极尽花样,贴近市民。比如它在充满情感 的事件播出中,在其间穿插以切题的背景音乐和解说旁白,对画面进行加帧或减帧等技 术处理;在轻松的新闻中,以方言解说,幽默娱乐。这样的新闻处理都在尊重新闻的客 观性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浓郁的情感色彩和地方特色。据了解,从2003年3月起,北京电视台每周星期天6频道黄金时间京华长廊 推出的特别节目百姓家园播出的节目都是由普通百姓编导摄录的。该栏目的播

7、出, 打破了现有的封闭式电视制作体系,激发大众对电视的参与意识,引导人们主动记录身 边有意义的人和事,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将心底最质朴、最直接、 最生动的感受通过电视传达给更多的人。陕西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这些大胆的尝试, 不仅仅是自身平民意识的体现,同时还体现了对百姓生活的一种人文关照,激发了普通 百姓的参与意识,增强了新闻的交流功用。4、电视新闻第一时间报道的增加,尽可能地采用直播方式,使新闻最大程度地贴 近事件,贴近观众。同时一句话新闻以字幕的形式滚动出现,传播世界上发生的最新变 动,简洁明确,使受众在接近第一时间的程度上了解新闻的最新变动,满足受众的知情 权和求知欲。现

8、在观众一般能收到几十个频道的节目,他们手中的遥控器变换频道的频率最高。 因此新闻的时效性尤为重要。目前一个城市往往有数家电视台,十余个频道,加之全国8 性电视台、频道的竞争,面对的几乎是相同的新闻源,谁的反应快,谁在第一时间里排 除事物的不确定性,将新闻最先呈现到观众那里自然就成为争取胜利的第一招。直播是电视媒体展示其魅力的技术手段。现在大部分电视台都有能力做到演播室部 分和串带时的“直播”,这种“准直播”形式带来了亲切、生动,也在时效性上有了一 定提高。但观众更想看到的是“现场直播”,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由于技术和品牌的 优势,做得最为突出,对一些重要新闻事件实现了现场直播,如香港回归、三峡

9、截流、 中华大祭祖等,而一些地方电视台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涉足这块领域。在“现场直播”还 没有成为电视新闻常态的时候,电视人总在探索着接近直播的其他形式,比如湖南卫视 的财经新闻节目就在深圳、上海、北京分设了直播室,与长沙形成四地联动。还有一种 最简单有效也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将现场的手机电话接近演播室,使现场记者与主 持人的问答构成有效互动。最能体现电视新闻时效性的插播在我国电视新闻中还没有出现过,现场直播也仅限 于一些重大活动,突发性事件也从未采用过现场直播的形式。而目前较有影响的形式突 现在了早间新闻的大显身手和字幕式新闻的滚动播出,前者改变了电视时段的传统划分 标准并进而影响了观众的收视

10、习惯,后者以几近插播的形式,保证了对观众新闻求知欲 的持续冲击。这种对时效性的追求在“人文关怀”的意义上来说,是对观众知情权、话 语权的极大尊重。5、电视新闻的播报风格和主持人的形象、语言设计趋向平民化、生活化,出现风 格各异的多样性,给了受众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从而拉近观众与屏幕的距离,使观众 容易与主持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在当前电视新闻主要形成了三大播报风格,我们不妨分别对其进行一些考察。(1) 播播新闻是最普及的传统型“正襟危坐”式的播报风格。它的起步源于对传统广播播 音风格的延续。由于当时对电视技术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电视内容和形式的关注,加之 毫无外来借鉴,中国观众一

11、度认可了这种以坐播为主要形式,以声音的抑扬顿挫、字正 腔圆、高亢洪亮为主要特征的播报风格,并且日益形成一种欣赏的习惯定势。“播”的 新闻在传递政令、述评时事,阐明立场时依然有它的权威性,仍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 来源,而它的代表当属新闻联播。(2) 说播新闻第一次受到的挑战来自于新闻评述类节目和专题节目,中央电视台的东方9时空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带来了全新的以说为主的主持风格,主持人一改照稿 宣读的传统播音模式,将新闻内容和思想以个性化的语言,亲切自然的方式告知观众, 就像朋友间聊天似的,富有交流感。与这类主持风格对应的是专题节目的故事化。主题 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节化,以成为一个通行

12、公式,日趋成熟的观众也愿意在听 故事的过程中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因而它也聚集起更多的观众的目光。播新闻第二次的挑战来自于凤凰卫视,说新闻从专题类节目扩展到报道类节目中, 陈鲁豫的说新闻在凤凰早班车初一尝试,其口语化的风格便得到了相当多的观众的 认可。于是凤凰卫视又将此风格推广到时事直通车、小莉看时事等中,并形成其 频道特色。同时这种风格引起了各电视台尤其是都市电视台的争相模仿。(3) 戏说戏说的新闻是电视新闻适应受众需求不断改革的产物,也是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的 产物。湖南卫视的怪味新闻晚间新闻当属此类的盟主。它的节目开头语和结束语每 天一个样,没有重复的。如“大家好,估计大家己经做了准备,定好

13、了计划,开始舒舒 服服休长假”、“昨晚直播一完,4501209不停地响,晚间新闻集中人力打击家庭暴力让 大家沉不住气了”、 “恭喜,恭喜,恭喜小朋友过六一”,开头语以当天的特点和要 报道的头条为引子,让人直接感触到信息,而不是形式上的客套。它的语言风格追求平 实到极致,在平实的前提下争取生动、怪异、滑稽。在新闻标题上,借鉴了都市报的做 法,尽量使标题让人眼睛一亮,比如甜甜蜜蜜,温柔一刀,婚姻骗子、飞机?野鸡? 飞鸡?、为了荷包鼓鼓的,车厢塞得饱饱的,这次摔得重重的等等。很明显,这 是一种将新闻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道路,目前它己成为一些电视台的改进参照。电视新闻三大播报风格实则对应着不同的新闻风格

14、,它们是适应当前多元化需求的 产物,都占据着一块相当的领地,展示着不同的魅力。受众在繁杂的信息中,也有了充 分的选择余地。多元的新闻风格,多元的新闻选择,从人文关怀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对 受众选择权的极大尊重,对大众人性的尊重。四、电视新闻在传播中开始不断重视对人的关怀,然而在电视媒体不断转 变姿态,深化电视新闻之中的人文关怀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 这些问题需要正视和解决电视传媒的现实表明当前的电视新闻确实对受众有了重新地认识和重视,但客观地 讲电视新闻对受众现有的人文关怀与受众所需要的人文关怀相比是相当微薄的,尽管它 关注弱势群体,关心大众生活状态。但是不可否认电视新闻中对人文关怀的表

15、达既不充 分又不深刻。在电视新闻中我们看到对遇难者家属的采访,时常有这样的镜头:记者伸过话筒就 问,谈谈你失去亲人的感受好吗?请问你当时看到你的XX是怎样的情形?这样的提问, 反映出有些记者缺乏人文意识,习惯于俯视自己的采访对象,损害了参与者的自尊心, 也伤害了屏幕后的观众,没有做到关怀的彻底。人文关怀说到底是对人的尊重,灾难面 前人的表现最值得关注,而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媒体还应该 充分考虑和顾及到相关人士的感情,人文关怀应该更深入扎实。在当前,电视新闻确实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文关怀的淡漠、偏差和缺失,这是电视新闻应该警觉和改进的。首先,电视新闻在注入人文关怀,凸现人的

16、过程中走向了极端。在传播中大量运用 刺激因素,极尽渲染之能事,强烈刺激人的感官,甚至出现血腥、黄色恐怖等新闻,这 种过分吸引受众眼球的做法,“会使人感受到对完整的人的本质的否定”。这种传播仅 将受众看作自然的人,过多迎合受众欲求,而不关心这种欲望的社会规范性,对大众缺 乏情感的疏导和理性的提升,是对人主体性的忽视,是有悖于人文关怀原则的。所以电 视新闻在关注人时,要从人的本质性出发,实现对人的理智和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全 面尊重,倡导回归人类的真、善、美,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观念。其次,电视新闻大多把关怀的眼光投向弱势群体,如下岗工人,漂泊城市之中的民 工,乡村教师,山区青年,残障人士等。这固然能够揭示一部分人群的生活和心态,冲 击受众固有的观念,使受众好奇而生发同情感和责任心,由此显示电视新闻的人文关怀 价值。然而真正的人文关怀的关怀对象是“芸芸众生”,它体现为对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