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起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4556091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的起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化的起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化的起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化的起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化的起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的起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的起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文化的起源第一節 文化概論教學目標單兀目標具體目標1說明文化的定義與內涵1-1 了解文化的定義1-2 了解自然與文化的關係2說明文化史研究的對象2-1 了解文化史研究的物質生活層面2-2 了解文化史研究的制度層面2-3 了解文化史研究的人的層面2-4明白一個文明的全貌必須綜合上述三種層面3說明中國文化多元發展 的情形3-1 了解中國文化的多元發展3-2 了解中國境內各個古文明的特點3-3認識中國境內各文化彼此交流與作用的現象第一段課文引導文化一詞雖時常可見,但要為文化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卻不容易, 根據現有的文化解釋,建議老師可選擇其中一、二種說法提供給學生參 考,也可以讓學生發表自己對於

2、文化的看法。分析文化定義時,建議老師先從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來作區別,利用不同層次的文 化內涵,讓學生釐清文化與自然的相對性、關聯性,好認識自然到文化的發展歷程。文化二字由來?易經:觀乎天文,以 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 成天下。意思是按照人 文來進行教化。現代意義的文化定義1. 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例如: 精神財富,如藝術、文學、科學等。2. 考古學用語,有特有的工具、製造技術的特徵,例如:仰 韶文化、龍山文化。3. 人類有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例如:學習文化。寒食節的由來寒食是中國流傳已久的古老習俗,規定每年的一天或一段時間內不舉火,只吃冷 的食物。相傳是為了紀念被

3、焚而死的晉文公之臣介之推。寒食在戰國之前就已存 在,東漢至南北朝時屢禁不止,宋代以後才逐漸自然消歇。寒食的期限有一月、 五日、三日、一日的差異。時節則有仲春二月、清明節前二日或一日、五月五日 和仲冬十一月的差別。寒食始於介之推焚死其實是一種附會解釋,寒食的起因是 與改火有關。在古代取火比現代困難得多,家中一般都要保留火種,每年並且重 新燃火,新舊交替之時須停火若干時候,除了可去除疾病外,還能達到防止自然 災害,促進作物生長的目的。裘錫圭,寒食與改火介之推焚死傳說研究,中國文化第二冊。圖 11 解析:跪坐禮的演變 漢代以前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 葦、竹篾等

4、編成的鋪墊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因此, 古代所謂坐的姿勢,和我們現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樣。坐時要兩膝著地,然後將臀 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的跪。在接 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 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 禮。漢代以後,高座、凳椅先後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來生活中的 跪坐起了很大變化。跪拜禮仍然存在,卻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誌,廣泛運用於官 場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時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禮。 在民間,如祭祀、祝壽等風俗中,仍

5、世代相傳。後來,又增加了打千(行禮時左 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 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直到君主制度的覆滅,才結束了這種跪拜禮。第二段課文引導文化史的研究對象可分成物質生活、制度與人本身三個層面。物質生活層面的介紹, 老師可著重某些器物在使用上的進步來證明物質生活的進步。制度層面方面,老師則可以 社會上的各種有形、無形制度為例,教學生了解到制度的產生與變化可能反映的文化特色。 至於研究人本身的層面,人的思想、觀念、儀態的轉變也可視為文化轉變的不同面向。老 師在講解以上三種層面的特性之後,必須進而讓學生了解文化的不可孤立性,說明如果只注重單一個面

6、向所可能造成的偏頗,並以學者討論中國科學與西方科學為例,引導學生能 二國各種面向飲食文化所反映的社會環境1.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該習俗的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為主要的經濟方式。但在不同階層中,食物的配置比 例卻不盡相同。因此古代有稱在位者為肉食者。2. 以熱食、熟食為主: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烹調技術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 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膻。3. 飲食方式採聚食制: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中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 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 火聚食,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係和家族家庭觀念的反映。經濟決定

7、論是指歷史發展受制於經濟因素的學說。換言之,經濟中的生產和分配以及與其有關的現象, 即社會演化的動力,決定所有其他歷史事實。工業革命之後,以此解釋歷史的學說很多,馬 克思雖非先驅,卻是最具影響者。而經濟決定論的最大缺點是未能重視其他歷史發展的因素。從各層面綜合中國文化(廣義)的特徵與民族性經濟生產以辰業為本1農業生活與注重道統維護培養出保守心性2.提倡仁政與德政的政治思想、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的經濟 生活、佛教的流傳都有助於培養中國文化和平的精神3安土重遷的鄉土社會,較不需要法律維持秩序社會組織以家族為基礎特重倫理觀念政治型態以皇帝統治為中心以文字、思想的統以及沒有強大鄰國而造就了大統的局 面學術

8、思想以儒學為主流1宇宙觀是萬物有情的宇宙觀2.堅信一切文化的基礎是仁義道德民族特性以融合為要對各民族有包容性,綜合各民族文化特點,創造文化盛世文化(狹 義)特性具悠久性、獨 特性1有一套獨立發展的文字系統,證明中國文化的獨特性2中國社群型態缺乏變遷的動力,孕育出悠久的意識3歷經千年的吸收與合併卻始終有著一貫的文化系統印度文化的內涵1. 以宗教為中心。2. 以神話代替歷史。3. 印度文化孕育於山林之中。4. 佛教是印度文化史上革新的一個階段。5. 印度文化具有仁愛和平的犧牲精神。第三段課文引導中國文化的起源依據人種考古資料的發掘,證實了中國文化是多元發展的,老師可配 合第二章來說明民族、文化起源

9、的各家說法。建議老師在本段先以比較文化的方式,介紹 中學新石識中時代化及其古遺址的分為六個文化區燕遼文化區廟、冢、壇的祖先崇拜;南北為主軸、東西對稱的建築群;大量作物;卜骨甘青文化區大麥;小麥;馬家窯錫青銅的冶煉中原文化區水稻;有肩石器江浙文化區精耕細作的水稻栽培;鑿井技術;雕玉技術;作為禮器的玉器山東文化區快輪製陶的技術;陶鼎及蛋殼陶;棺槨;以陶器組合成的禮器;卜骨長江下游的稻作文化證據河姆渡文化的骨耜,馬家濱文化的石鏟,良渚文化的扁平石鏟、三角形石器、犁形石器、耘 田形器等的發掘,證實了距今六千多年前的稻作農業已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各個文化工具的 整體反映,說明了長江下游稻作農業發展較早,稻

10、作農業發展水平也高。楚與中原諸國貨幣的相較楚國1爰金:又稱印子金、餅金、金餅、金鈑。是一種幾乎純金的金幣, 製造權受楚王控制2蟻鼻錢:又稱鬼臉錢、鬼頭錢。錢上的文字一面像螞蟻,一面像人 的鼻子,是一種輔幣中原國1刀幣2布幣3圓幣流行於燕、齊、趙帶流行於魏、韓、趙一帶流行於秦、東周、西周和趙、魏沿黃河一帶楚文化落後於中原文化嗎?楚文化的興起比中原文化遲,但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楚文化的落後,主要只是表現在國家制 度不夠成熟,尤其用於維護統治秩序、等級關系的政治與倫理思想遠不及北方文化完密。所 以楚人需要引進有關的學說和典籍。但在其他方面,楚文化不一定落後,甚至有許多地方遠 遠超過中原文化。首先應該注

11、意到,南方的經濟條件較北方具有一定的優越性。漢書 地 理志說,楚地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 果蔬蠃蛤,食物常足。由於謀生較為容易,就可能有較多的人力脫離單純維持生存的活動, 投入更高級、更複雜的物質生產。所以至少在春秋以後,楚國的財力物力,已經明顯超過北 方國家。據歷史記載,楚是春秋戰國時代擁有黃金很多的國家。從近年地下考古發掘來看, 戰國時代楚國的青銅器,足以代表先秦青銅器冶鑄的最高水準。至於楚地漆器、絲織品之精 美,那是北方根本無法比擬的。屈原招魂中描繪楚國宮廷內極其奢華的享樂景象,當然 也須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樣因為在南方謀生比較容易,途徑也多

12、,不需要組成龐大的集體 力量以克服自然,維護生存,所以楚國也沒有形成像北方國家那樣的嚴密的宗法政治制度。 據韓非子說,楚國的貴族也一直擁有比較獨立的勢力。這對於楚國同北方國家的對抗也 許是不利的。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個人受集體的壓抑較少,個體意識相應就比較強烈。一 直到漢代,楚人性格的桀傲不馴,仍是舉世聞名。史記、漢書中,可以找到不少例子。豐富的物質條件,較少壓抑而顯得活躍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國藝術的高度發展。在中原文 化中,藝術,包括音樂、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為禮的組成部分,被當作調節群體生 活、實現一定倫理目的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視為藝術的極致。而楚國的藝術,無論娛 神娛人,仍然都是

13、在注重審美愉悅的方向上發展,充分展示出人們情感的活躍性。楚地出土 的各種器物和絲織品,不僅製作精細,而且往往繪有艷麗華美、奇幻飛動的圖案。招魂、 九歌所描繪的音樂舞蹈,也顯示出熱烈動蕩、詭譎奇麗的氣氛。舊楚地(今湖北隨縣) 出土的一套具備五個半八度的編鐘,被中外專門家譽為世界奇觀,實際證明了楚國音樂及歌 舞的發達。而北方的正統音樂,通常是限制在一個八度的音域範圍內的。綜上所述,應該說: 以春秋戰國時代而論,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實是各有特點,各有所長。如果單就藝術領域而 言,楚文化的成就為高。巫風盛行的楚文化 楚地盛行的巫教滲透到楚辭,使之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據史書記載,當中原文化巫教 色彩早已明

14、顯消退以後,在南楚,直至戰國,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覡,重淫祠(漢書地 理志)楚懷王曾隆祭禮,事鬼神,並且企圖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師(見漢書 郊祀志) 民間的巫風更為盛行。漢書地理志及王逸楚辭章句,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 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的風俗。可見在屈原的時代,楚人還沉浸在一片充滿奇異想象 和熾熱情感的神話世界中。生活在這一文化氛圍中的屈原,創作出祭神的組詩一九歌及 根據民間招魂詞寫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時,也大量運用神話材料,馳騁想象, 上天入地,飄游六合九州,給人以神秘的感受。甚至離騷這篇代表作的構架,由蔔名、 陳辭、先戒、神游、問蔔、降神,都借用了民間巫術的方式。吳越文化的由來

15、與特色 吳指蘇南、皖南、浙北,以南京、鎮江為中心,越指浙北蘇南太湖一帶,以河姆渡文化為代 表。百越族在春秋時融合,後摻入楚文化,秦統一後又摻入中原文化。不同於黃河流域的居 住方式,吳越地區人民習慣居住在穴窟洞裡,以干欄式為主,多用木、竹為材,服以麻葛絲 為主,不同於中原峨冠博帶寬袍大袖,而多緊力短衣,袖子窄小,腰間束帶或短裙,左衽, 交通以行舟為主,而且城市興盛。三星堆文化1. 地點:四川省會成都北方四十公里處的廣漢市西郊的南興鎮。2. 從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可分為四期:一期先蜀文化時期,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四千八百年至四千年二期早蜀文化形成期,相當於夏商前期,距今約四千至三千四百年,城墻修築始於 此期三期蜀文化繁榮期,相當於商後期,距今約三千四百至三千 百年四期早蜀文化由盛轉衰的時期,相當於商末周初,距今三千 百至二千八百年3.出土文物的特點: 1)青銅面具和人頭像、人物像有特異性,首次有神人結合站立的立體雕像出土。(2)青銅製品相當於殷代後期,顯示當時社會、科學的整個文明水平相當高。4. 意義:三星堆遺址是在離殷商較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