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尤启东第二版)期末复习提纲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455036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7.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化学(尤启东第二版)期末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药物化学(尤启东第二版)期末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药物化学(尤启东第二版)期末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药物化学(尤启东第二版)期末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药物化学(尤启东第二版)期末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化学(尤启东第二版)期末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化学(尤启东第二版)期末复习提纲(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巡夜孤狼A药物化学 -1-镇静催眠药和抗癫痫药镇静催眠药和抗癫痫药结构类型苯二氮卓类药物构效关系巡夜孤狼A阐述药物化学 -2-1、镇静作用的强度和起效快慢,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 【酸性解离常数pKa】 巴比妥酸和5位取代的巴比妥类有较强的酸性,在生理pH=7.4几乎全都电离成离子状态,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无镇静催眠作用;5,5-二取代的巴比妥类,酸性减弱,生理pH条件下不易电离,易进入脑中发挥作用,显效快,作用强。 【脂水分配系数】 5位无取代基时,分子有一定极性,亲脂性强,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无镇静催眠作用;5位取代基碳原子总数在7-8之间作用最强,若亲脂性过强,作用下降甚至出现惊厥。药物有最

2、适当的的脂溶性,有利于药物透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起效快,作用强。2、作用时间的长短与体内的代谢过程有关。 巴比妥类药物在肝脏进行代谢,最主要的代谢方式是5位取代基被CYP450酶催化氧化,氧化产物均比原药的脂溶性下降而失活。当5位取代基是芳烃或饱和烷烃时,因其不易氧化而作用时间长;当5位取代基是支链烷烃或不饱和烃时,氧化代谢较易发生而作用时间短。苯巴比妥的合成巡夜孤狼A药物化学 -3-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物精神神经疾病治疗药物结构类型吩噻嗪类药物构效关系巡夜孤狼A盐酸氯丙嗪的合成药物化学 -4-巡夜孤狼A药物化学 -5-镇痛药镇痛药药物结构类型巡夜孤狼A吗啡类药物构效关系药物化学 -6-盐酸哌替

3、啶的合成巡夜孤狼A药物化学 -7-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结构类型局部麻醉药构效关系巡夜孤狼A盐酸普鲁卡因的合成药物化学 -8-巡夜孤狼A药物化学 -9-组胺受体拮抗剂及抗过敏和抗溃疡药抗组胺药结构类型 巡夜孤狼A药物化学 -10-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巡夜孤狼A合成抗菌药药物化学-11-合成抗菌药结构类型巡夜孤狼A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化学-12-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巡夜孤狼A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化学-13-环丙沙星的合成巡夜孤狼A抗生素药物化学-15-抗生素的结构类型巡夜孤狼A头孢菌素的构效关系药物化学-16-巡夜孤狼A青霉素的构效关系药物化学-1

4、7-红霉素类药物的结构改造巡夜孤狼A抗肿瘤药物药物化学-18-抗肿瘤药物的结构类型巡夜孤狼A烷化剂的作用机理药物化学-19- 脂肪氮芥的氮原子碱性比较强,在游离状态和生理pH(7.4)时,易和位的氯原子作用生成高度活泼的亚乙基亚胺离子,为亲电性的强烷化剂,极易与细胞成分的亲核中心发生烷基化反应。脂肪氮芥的烷基化历程是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反应速率取决于烷化剂和亲核中心的浓度。 芳香氮芥由于氮原子的孤对电子和苯环产生共轭作用,减弱了氮原子的碱性,其作用机制也发生了改变,失去氯原子生成碳正离子中间体,再与亲核中心作用。其烷化历程一般是单分子亲核取代(SN1),反应速度取决于烷化剂的浓度。环

5、磷酰胺的合成及选择性烷化作用机理 环磷酰胺在体外无活性,在肝脏被氧化成4-羟基环磷酰胺,通过互变异构与醛基磷酰胺存在平衡,二者在正常组织中都可经酶促反应转化为无毒的代谢物4-酮基环磷酰胺及羧基代谢物,对正常组织一般无影响。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的结构类型巡夜孤狼A药物化学-20-芳基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的构效关系巡夜孤狼A药物化学-21-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的构效关系布洛芬的合成巡夜孤狼A药物化学-22-维生素巡夜孤狼A药物化学-23-维生素的类型作用于肾上腺能受体的药物药物化学-24-巡夜孤狼A作用于肾上腺能受体药物的结构类型肾上腺素的生物合成药物化学-25-巡夜孤狼A硫酸沙丁胺醇的合成盐

6、酸普萘洛尔的合成抗高血压药药物化学-26-巡夜孤狼A抗高血压药的结构类型硝苯地平的合成药物化学-27-巡夜孤狼A硝苯地平的构效关系巡夜孤狼A药物化学-28-心脏疾病药物心脏疾病药物的构效关系巡夜孤狼A药物化学-29-甾体激素药物甾体激素药物的结构类型综述题巡夜孤狼A药物化学-30-组胺H1受体拮抗剂和抗过敏药的发展过程第一代抗组胺药,按化学结构可分为乙二胺类、氨烷基醚类、丙胺类和三环类,代表药物有马来酸氯苯那敏和盐酸赛庚啶。经典H1受体拮抗剂均含脂溶性较强的基团,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而进入中枢,产生中枢抑制和镇静作用,而且专一性不强,多数药物作用时间短,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20世纪80年代开发生产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具有H1受体选择性高,无镇静作用等特点,称为分非镇静性抗过敏药。代表药物有阿伐斯汀和西替利嗪,它们通过引入亲水性基团,和增加其氢键的键合能力,使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而克服中枢镇静副作用。但仍有一些不良反应,还有一定程度的嗜睡,并伴有明显的心脏毒性。第三代H1受体的拮抗剂的特点是:对H1受体选择性更高,无镇静作用,同时具有抗过敏介质的作用,无肝脏首过效用。代表药物有地氯雷他定和左西替利嗪等,它们更安全有效,治疗过敏性疾病疗效更好。友情提示: 此文档内容有多处错误,请主要根据课本进行复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