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文言史料诠解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4548598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文言史料诠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文言史料诠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文言史料诠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文言史料诠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文言史料诠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文言史料诠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文言史料诠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文言史料诠解1、 厚赋税以充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欢。史记字面直译为: 商纣王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来使国库的钱充实粮库的粮食装满.。用酒装满池子,将干肉挂满林子使男女赤裸着身体在酒池肉林里追逐不分日夜地饮酒享乐。这段史料反映的是商纣王残酷剥削人民奢侈淫乐,荒淫无度过着腐朽的生活。统治黑暗。2、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蓼,禾麻菽麦。诗经字面直译为:七月煮豆和葵苗。八月打下树上的枣,十月收获田里稻。九月筑好晒谷场,十月谷物收进仓。早稻、晚稻和高粱,禾麻麦豆都进仓。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农作物品

2、种很多及农业生产等情况。2、 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麋不卵,以成鸟兽之。字面直译为:山林不到一定时间(生长茂盛时)不能去砍伐它,来成就草木的再生长。河流湖泊不到一定时间(鱼能繁殖时)不能放网去捕鱼,来成就鱼鳖的再生长。不杀鸡取卵、杀鹿取角,断绝鸟兽的自然生育来成就鸟兽的再繁殖。这段史料是周文王告诫儿子对大自然不要过度开发,按自然规律合理使用。反映了周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有了初步认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地理知识。4、(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之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字

3、面直译为:(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亿侗打到洛水边,在周都洛邑附近陈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王。楚王问鼎(相传禹做九鼎,代表九州,象征着权力)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代替周而号令天下)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于德而不在于是否铸鼎。”楚庄王说:“你不要阻止铸鼎的事,我们楚国折断的钩(亿吨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冠洱九鼎的了。”这段史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礼崩乐坏,诸侯坐大求霸。楚国当时军事实力强大。楚王问鼎,欲代替周王而号令天下。反映出奴隶社会的分封制日益崩溃,奴隶社会渐趋瓦解。5、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帏,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4、家给人足,志高气扬。史记字面直译为:临淄的道路上,车毂(车轮的中心部分,可釉插轴)互相撞击,人的肩膀互相摩擦,连接衣襟可釉连成帷帐,举起袖子可釉结成大幕,每个人甩汗象下雨一样,家境殷实富足,神气骄傲。这段史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增多,城市随之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齐都临淄是其代表之一。当时商业城市多是政治中心。这段话虽有些夸张,但也比较全面的勾勒出该时期最繁荣城市的社会生活全貌。6、(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私战,怯于私斗,乡野大治。 史记字面直译为:商鞅变法推行十年,秦国百姓十分欢悦 ,路上不拣别人丢的

5、东西,山上没有盗贼,家庭富足。人民勇于为国家而战斗,不敢私人斗殴。这段史料反映了商鞅变法适应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家给人足”,“山无盗贼”,社会安定 。也反映了奖励军功,“民勇于公战”。还反映了严刑峻法,“民怯于私斗”。7、(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而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史记字面直译为:汉武帝初年,国家粮仓的粟米堆满了,都露出了外面,以至于到了腐败而不可釉吃了。平民百姓在街巷中骑马,田间小路牛羊成群。这段史料反映了经过汉初几代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人民富有,国家实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8,汉刺史乘传周行

6、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 通典职官字面直译为:西汉刺史乘驿站的传车(四马下足的车)巡回监察郡国,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光武帝中兴建立东汉时,有固定的办公地点。过去一般在八月份巡行自己的监察区,登录犯罪的囚徒,考核地方官吏政绩,划分等级(上等为最,下等为殿)。十月份(汉代历法以十月为岁首)都到京师洛阳汇报工作。汉光武帝时,因只考核官吏,不再亲自到京师。该材料说明:西汉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考核政绩。东汉时地位增高。9、细君公主居乌孙时写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

7、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史记这段史料是汉武帝元封6年即公元前105年,为联络西域各族共同抗击匈奴的需要,将茳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嫁给年老的乌孙王,为右夫人(不是正妻,西域各族以左为贵)因出身高贵,难以适应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另筑一城名赤谷居住,做悲愁歌,除上文中四句外,余文是“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太初四年即公元前101年,细君忧郁而死。该诗反映了西域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也说明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是政治婚姻,并非自愿,婚姻生活不渼满 。10、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始乃一通焉。 后汉书 字面直译为:大秦(当时

8、汉对古罗马帝国的称乎)的国王常常想要与汉通使,而安息(汉时对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称乎,包括今伊朗、伊拉克等)却想用汉朝的丝绸与大秦贸易,所以阻隔大秦不能到达汉。到彦九年(即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不是安敦王,史料记载有误)派遣使者从日南徼外(今中印半岛)献象牙、犀角、牍瑁给汉桓帝,才开始通使交往。这段记载于班昭的后汉书里反映了如下几个信息:1、东汉丝织业发达,丝绸是主要的出口物品。2、安息在大秦与汉之间从事丝绸转手贸易以获利。从而阻碍了大秦与汉的直接交往。3、公元166年中国正史后汉书记载了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献礼物给汉桓帝,开始交往。这是中国正史中关于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11

9、、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词,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嵇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踊家之言。史记字面直译为:我(仆,古代男子对自己的谦称)私下里不谦虚,现在自己寄托于无能的言词,网罗收集天下散失的过去的传说,考察实际情况,研究它们的成败兴衰的道理,共有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书、八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也想要来探究天人交际(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即天人感应),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形成踊家之言。这段史料是司马迁自己写史记的序,反映出写作态度严谨,内容详实,共一百三十篇,其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12、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

10、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北史字面直译为:北魏孝文帝引见朝中的大臣,下诏禁止讲北语(即北方鲜卑语),一律讲汉语于是下诏说:“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人,讲鲜卑语的习惯已经很久,容许不彻底改变。三十岁以下的,现在在朝廷做官的人,说话不能再讲过去的语言。如果故意讲鲜卑语,当降低爵位和贬官。这段史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提倡鲜卑人说汉话,学习汉族文化。这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13、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阕而不录。齐民要术?序字面直译为:舍弃本业(喻指农业)追求末业(商业),通过经商而一天骤富却一年贫

11、困,慢慢就贫穷了,所以商贾经商的事,不记录在内。这段史料反映出齐民要术重农抑商的思想,商业在封建经济中地位低下。1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茂。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贞观政要字面直译为:治理国家疵象栽树一样,树的根本不动摇,则枝叶就茂盛。如果国君能够清静无为,百姓怎么会不安乐呢?这段史料反映了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强调“存百姓” 思想,与民休息,励精图治。这种治国思想使唐朝经济诙复较快,国力逐渐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是出现“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15、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资治通鉴字面直译为:国家原本设置中书、门下省以便互

12、相监督检查,中书省负责颁发的皇帝的诏令如果有差错,门下省应当更正,驳回重新拟订。这段史料反映的是中书,门下的分工,相互牵制与监督,从而减少失误,提高行政效率。16、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新唐书字面直译为:最初,国家设置的府兵,平时无战事时在田野耕作,他们轮次值班,只是保卫京师而已。如果四方有战事,(朝廷)就命大将带兵出征;战争结束就回来,府兵各回所属军府,大将回到朝廷。所以士兵不失去本业(农业),而将帅不会有掌握重兵的权势。以此来防微杜渐、杜绝祸乱的萌芽

13、(指地方拥兵自重,威胁朝廷)。这段史料反映了唐朝府兵的任务是宿卫、镇戍和征战。府兵制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兵将分离。这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17、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以兵除之。新唐书字面直译为:这时候,回纥骨咄禄可汗上书给唐德宗,态度、语气十分恭敬,说:“过去是兄弟,现在是你的女婿,也就是半个儿子。皇上您如果担忧西戎(吐蕃)的侵扰,儿子请求用兵除掉他。”这段史料包含了两个信息:1、唐肃宗后,唐与回纥和亲。2、当时唐与吐蕃存在着战争冲突。唐和吐蕃在当时是两个不相隶属、地位平等的民族政权。3、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灵

14、活多样。18、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字面直译为:用契丹国的制度管理契丹族人,用汉族人的制度(主要是唐以来的制度)对待汉族人。这段史料说明:由于辽的统治区内存在着地区间、民族间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辽踊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特别是汉族地区的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蕃汉分治”的双雇漱治制度分别管理。其实质是亿吨以民族分治为特点的阶级统治手段,目的是对所辖地区进行有效管理。这种承认汉法、双轨管理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的封建文明的肯定与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19、吾治乱世,刑不得糙敦。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明史字面

15、直译为:朱元璋说:“我治理动荡的世道,刑罚不得糙敦。你(指朱元璋的孙子,后来继位的建文帝朱允文)治理太平天下,刑罚自然应该轻,这就是所谓的乱世用重典,治世当省刑约法。”这段史料体现了朱元璋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和统治需要,对危害统治的违法行为采取不同的量刑制裁。乱世用重典以稳定统治秩序,太平之世省刑约法以缓和阶级矛盾。这一方面说明了朱元璋的政治统治手段灵活,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是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更说明了封建社会的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法律适用上不可能公平、公正。.20、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板垣记略字面直译为:接到群臣的奏章后,用小纸片草拟处理意见,供皇帝裁决,这种权力决定于内阁。军国机要大事都由娱政王大臣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决定。这段材料说明清朝初年(康熙皇帝亲政前),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立内阁,内阁对群臣的奏章草拟处理意见,供皇帝裁决。但还保留了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这使得皇权受到限制,对统治不利,也不利于争取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所以清朝初年,为巩固统治需加强皇权。21、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风俗考字面直译为:苏州城的东面,都是从事手工机器(不是蒸汽机)生产的人(工匠)。工匠各有专门的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