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个性心理特征与管理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4547631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个性心理特征与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三章个性心理特征与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三章个性心理特征与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三章个性心理特征与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三章个性心理特征与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个性心理特征与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个性心理特征与管理(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三章 个性心理特征与管理 管理者为了有效地进行人员的选拔、录用、奖惩、晋升以及安排相适应的工作、就必须对职工的个性品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一节 个性概述 一、个性的含义与特征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心理,而且在具体人身上产生时,还表现出各个人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差异,称为个性差异。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一些偶尔出现的心理现象不能称做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那些经常地稳定地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并影响他的言行举止时,才是他的个性。当然,稳定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由于环境和实践条件的变化,个性是可能改变的。 个性代表着一个人的精

2、神面貌,它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组合性。个性不是孤立的心理特征,而是一组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因此,我们要描述某个人的个性,就必须说出一组心理特征才全面。比如,你能说出此人好动、爱与别人交往、乐观开朗、热情、好强和有理想等一些心理特征之后,就可以对此人的个性作出是外向个性的判断。 (2)独特性。即每个人都与别人有所不同,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都存在个别差异。 (3)稳定性。个性是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偶尔出现的某些心理现象,不能叫个性。 (4)倾向性。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的内在意识倾向性,它既体现为个人的需要、动机、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气

3、质、性格和兴趣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这种个别差异是由内在的倾向性所致,而外露的各种行为特征只能作为推断内在倾向性之用。 (5)整体性。个性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是作为整体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二、个性心理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体系,包括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气质、能力、性格等。具体包括两大组成部分: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倾向性。这是决定一个人的态度的积极性和选择性的诱因系统。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是

4、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人与人之间个性的不同主要在于倾向性的不同,倾向性集中反映了个性的社会实质。个性倾向性中诸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在一定时候,总有一个成分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倾向就会对其他成分起支配作用,进而也就会影响所有的心理活动。例如,一个政工干部有了研究心理学为思想工作服务的需要,他就会集中自己的精力,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完成这个任务成了他行动的支配力量。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需要,他就会对心理学不感兴趣,更不会去钻研它了。 (2)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本质的经常的心理活动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心理特征在个性结构中是比较稳定的成分,而不是偶然的

5、一时性的心理现象。它保证着一个人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一定质和量的水平。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受个性倾向性制约和调节;另一方面,个性倾向性也受个性心理特征促进和影响。任何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个性倾向性,也有这样那样的个性心理特征。正是这两个方面错综复杂地交织于一个人的身上,成为统一的整体,才构成了人们各不相同的个性。 三、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形成每个人个性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研究成果表明,有些个性特征几乎纯粹是先天的另一些个性特征又几乎都是后天的。但是,大多数个性特征是在先天和后天这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而且主要是在后

6、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1先天遗传因素与个性 多年来,我们国内一般公认这样的论断: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环境和教育则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个论断无疑是正确的。 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素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一般讲,人的机体状况、大脑结构与机能等,称为素质。素质好还是不好,人和人是有差别的。素质是与生俱来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是人类世代遗传的产物。素质为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对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另外,人的遗传素质在出生后也有一个生长成熟的过程。例如,大脑的结构与机能,从新生儿到学龄期就经历着不断发展到成熟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地说,

7、气质是先天遗传因素的看法是正确的。国外关于双生子研究的报道对此给予了证明。1981年苏珊法伯发表了一本对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的再分析的书,其中收集了各国所记载的95个个案的历史。在这些个案中,心理学家们跟踪研究了出生后分别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的同卵双生子。结果表明,这些人不仅在身高、相貌等生理特征上十分相似,而且使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在个性方面也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与个性 同卵双生子的研究成果,还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那种认为个性特征完全是遗传的看法是错误的。当我们把遗传因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生子放到社会环境完全不相同的家庭去培养,人们就会看到他们的气质特征虽然是很相似的,但是,

8、他们整个的个性特征尤其是性格却不一样,而且他们的年龄越大,个性的差异也就越大。 后天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和社会阶级、阶层影响等。家庭影响是个性形成的最初根源,文化传统则从多方面影响着个性的形成,而社会阶级、阶层的影响又会给人的个性打上深刻的焰印。离开社会环境,人的个性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总之,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对个性形成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第二,教育在个性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第三,社会实践是个性形成发展的主要途径。四、个性的理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个性的实质及其发展变化,对于人的个性的结构、功能、改变以及与外界行为的关系等各方面,还

9、必须进行系统研究。这种系统研究的结果就形成了个性理论。但是直到现在,各心理学派对于个性理论的解释还很不一致。因此,我们只介绍其中最主要的或影响最大的几种理论。 1特性论 特性论就是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也称为特质论。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波特、艾森克和卡特尔等。 (1)阿尔波特认为,个性必须要有能够进行测定的因素,这种因素就是特质,各种特质组合起来就构成人的个性。所谓特质就是一种行为的倾向,如有谦虚特性的人,表现为对朋友和气,对父母尊敬,对工作认真等。这些待质是从一个人的行为中抽取出来的,就是从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所看到的经常表露的特点。 (2)艾森克认为,特性表示行为的一种组织层次

10、,超出特性的行为反应或习惯之上。他提出个性特质可以从两个独立的向度来描述,第一,情绪稳定神经过敏;第二,内向外向。艾森克指出,这种向度是代表一个连续的尺度,而不是两个极端。个人可以或多或少具有此特性,而不是非情绪稳定即神经过程,或非内向即外向。 (3)卡特尔认为,个性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质。特质表示在不同时间和各种情况之下行为的某种类型和规律性。它表现出特征化的相当持久的行为属性,也代表行为的倾向性。卡特尔还提出,特质有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之分,比如,一个学生各门功课考试所得分数就是表面特质,而其智力的好坏才是根本特质。他从客观的测验入手,经过运用高级统计方法,得以建立首创的人格因素论。由他经过实

11、验选出的十六种个性特质已成为各国心理学家广泛应用的人格测验指标。班级调查 2心理分析论或心理动力论 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学家家弗洛伊德及其学生荣格和阿德勒。 (1)弗洛伊德理论即老心理分析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括着彼此关联,而且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由于这三部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动力,支配了个人所有行为。前面已经涉及。 1)本我(或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个性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这部分是人生来就有的,包括着一些生物性或本能性的冲动(最原始的动机),这种冲动也就是推动个人行为的原始动力。外在的或内在的

12、刺激都可促使这种冲动。由本我支配的行为不受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约束。本我是根据“快乐原则”行事的。 2)自我(或潜意识)。随着个体出生后的成长,而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自我。在本我阶段,因为个体的原始冲动使需要得到满足,这就必须与周围的现实世界相接触、相交往,从而形成自我适应现实环境的作用。例如,因饥饿而使本我有原始的求食动机,但何处有食物及如何取得食物等现实问题,必须靠自我与现实接触才能解决。因此,个性的自我部分受“现实原则”所支配。 3)超我(或有意识)。超我在个性结构中居于可控制地位的最高层,是由于个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把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观判断等接受后变为指导自己行动的准则而形成

13、的。超我是根据“至善原则”来活动的。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不是分立的,乃是彼此相互作用而构成人的个性整体。一个正常的人,他的个性中的三部分经常是彼此平衡而和谐。本我的冲动与欲望应该在符合现实条件下,为社会规范所允许下,得到适当的满足。 (2)荣格理论。荣格是弗洛伊德的杰出的学生,由于师生两人后来立论观点不同,于1913年分裂。荣格的理论成为新心理分析论,它与弗洛伊德理论有下列三个不同点: 1)承认潜意识是支配行为的内在因素但主张潜意识有两种:一种叫做个人潜意识,是由个人压抑自己的意识经验而形成的,另一种叫集体潜意识,是由人类多代遗传演化累积而成的。两种潜意识合而支配人的行为。 2)个性的发展并

14、不取决于人本能的冲动,而是一个连续的进程,这种发展的动力在于个性结构内相对立的矛盾双方力量的转化,其中一个方面逐渐成熟更占优势。 3)自我才是个性结构的核心,而自我又取决于两种“态度”或倾向:一种为外向,一种为内向o这两种倾向是由人的感情显露与否来划分的。而且把人的不同的特征进行不同的组合就成为具有不同个性结构的人。荣格除了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外向以外,还把人的不同特征的组合,划分为敏感型、感情型、思考型、想象型不同的性格。 (3)阿德勒理论。阿德勒也是弗洛依伊的学生,后因与其老师的观点不同而分离。他的主要观点是: 1)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原始本能的无意识的冲动是人行为的动力的看法,他强调个人求

15、权意志才是人类行为原动力。他认为人总会有一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智力、体力甚至容貌不如别人,于是发展了求权意愿,借以补偿自己之不足。 2)他认为,在人的个性结构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意识,而不是潜意识。个人不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而且有计划有方向地去追求成就以胜过他人。 可见阿德勒不再像其老师那样过分重视生物或本能的因素,而是转而强调人个性发展中的社会因素。荣格、阿德勒的理论又称新心理分析论。 3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与特性论相反,它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认为环境中的事物通过学习成为自己行为的模式,而个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它有以下几个观点: (1)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况和环境中的行为取决于情况环境的特殊性,取决于个人对情况环境的评价和对别人的类似的行为的观察。如果遇到的情况和环境与自己的愿望相吻合,就会经常出现同样的行为。 (2)一个人当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赏或是遭到惩罚时,对其自己的行为起着强化作用。一个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些行为是直接学来的,而有些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产生的。人们常常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学会辨别行为的好坏,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什么样的行为是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