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通牒博弈选美博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453944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通牒博弈选美博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后通牒博弈选美博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后通牒博弈选美博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后通牒博弈选美博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通牒博弈选美博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后通牒博弈,选美博弈梁捷越来越多的人以为经济学是一门精确的科学,甚至很多经济学家自己也都这 么认为了。分析预测物价的起伏,股指的涨跌,若是有一些偏差,简直比天气预 报失误更不可原谅。博弈论又是经济学中的主流。很多人就认定,只要人是理性 的,就必定按照博弈论的很多结论来决策行动。而人要不是理性的,那么他早就 在成千上万年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被淘汰了。所以,在理性选择框架内,博弈论几 乎是不可撼动的。可是现实远比理论来得复杂。让我们先看两个实验。第一个是最著名的“最后通牒博弈”。两个陌生人在一间屋子里参与实验。组 织者给其中任一人一笔钱(比如说一百块或者是一万块),让他向对方提出一种在 两人之间的分

2、配方案(比如四六开、三七开)。对方如果接受,那么两人就按照方 案分钱,走人。对方如果拒绝,则双方都一无所获。值得注意的是,提出要约的 人只有唯一一次提议机会。假如你是提约人,你会怎么做?理性选择理论告诉我们,应该给对方一块钱。 是的,一块钱,一块钱也比什么都没有强。对方如果是理性的,他就应该接受下 来。但我们都知道,人还有一种感情叫愤怒,还有一种行动叫报复。不难想象, 如果我们真的给对方一块钱,对方会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作为对我们贪婪欲望 的惩罚。所以真正理性的人绝不会开出这样极端的分配方案,如果被拒绝了,自 己也得不到任何好处。甚至倒过来分配,自己拿一块钱让对方拿走其他部分也是 可以接受的。

3、理由也同样是“一块钱比什么都没有强”。可最终绝大多数人会提出 对半分的方案,在这里体现了除自私以外另一种追求目标和指导思想,这就是公 平。再来看一个博弈实验,名字是“选美博弈”。它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凯恩斯,主 要内容则是:召集很多人,圈定一个价格范围,然后各自对一种事物报出一个价 格(比如从一块钱到一百块钱),最后把大家出价的平均数再乘一个比例 (比如说 0.7)作为最终出价。报价最接近最终结果的人可以拿走这样一笔钱。你会如何出价?假如你认定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正常出价的平均数会是70 块,你就应该出价49 块。可是且慢!你必定意识到其他人和你一样聪明,如 果大家和你一样想的话,平均价格不就降低

4、到 49 块了吗,你应该在这基础上再 打 7 折变成 34 块。34 块就保险了吗?如果人家还是和你一样想,那么平均价格 继续降低到24块最终,平均价格会降低到零。聪明的你应该出一块钱! 一块钱真的能赢得这场博弈竞赛吗?真实实验结果常常是否定的。那些出价 一块钱的人也许是太聪明了,聪明程度超过别人太多,最终反而遭受到失败。经典的博弈论太精确了,以至于它抽掉了年龄、性别、民族,抹去了情感、 文化、制度。人们不需要学习、试探以及讨价还价,轻轻地一步就走到了最优均 衡点。那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可惜只存在于博弈论专家的脑海里,在现实中并不 能完全对应地找到。事实上,人类行为是如此复杂,如此多样,远不止博

5、弈论专家,还有生物学、 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甚至脑科学的学者也在研究几乎同样的问题人们 为什么会这样思想,为什么这样行为?在早期的博弈论里,谢林这样的学者其实已经意识到这些不能被抽象提炼的 社会因素,比如善意,比如宽容,比如默契。很多社会行为需要不同参与人相互 合作,协调,分工,这样会使得双方都获得更多的收益。在最后通牒博弈里,人 们就不仅应该表现出自利,还应该表现出善意。自己可以多拿一点钱,但也要给 别人拿一点钱,这样大家有好处。而在选美博弈里,参与人要猜的是他人的想法。一般来说,别人不会比你笨, 也不会比你聪明,人和人又能相差多少呢。你算计别人,别人也会算计你。但这 个社会永远不会是所有

6、人都在算计,也不会是所有人都不算计。正是人性自私自 利的一面,加上古典以来的美德传统,共同构筑了我们复杂的人性。也只有同时 包含这两方面冲突要素的人性,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性。凯莫勒的实验研究绝不仅仅是要挑战经典博弈论,他更是要使得这些关于社 会的基本问题向更广阔的空间敞开。凯莫勒身体力行地与社会学家、脑科学家合 作论文,而他们的工作也正逐渐被主流经济学所接受,正是他为死气沉沉的博弈 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新的活力也不是继续探求博弈的数学形式,而是反观人的思维,人的认 识,因为只有人才是博弈活动永远的主体。在一种博弈格局中,不同人会对这种 博弈形式产生不同的理解,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甚至大家会认为自 己压根在做不同的事情。人类数万年来演化出来的认知能力会自动简化环境认 知,自动套用习惯思维模式,自动增添社会情感因素,自动设置自我保护,这许 多的“非经济学要素”直到晚近才逐渐为博弈论专家意识到。既然人们的认识方式不同,就不能用单独一套即使是最优的行为模式去揣摩 人类行为。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面对同一片大 地,同一个社会。人和人之间固然千差万别,却能有序而又和谐地组成这个社会, 能够相互同情、相互关爱。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对未来的走向统一而又开放的社会 科学充满信心之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