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自我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4530418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人的自我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人的自我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人的自我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人的自我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人的自我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人的自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人的自我(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学 号:M14140姓 名:顾帆学科专业:应用心理学课程名称:人格心理学任课教师:陈四光老师 考试时间:中西方自我摘要: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得认知,就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得结果。自我就是人格心理学研究中得热点,百年来国内外自我研究存在精神分析取向、现象学取向、认知行为取向、社会文化取向等四种取向,以及“客体我”与“主体我”研究两大范畴。古希腊哲学箴言“认识您自己”就就是两千年以来人们对自我不懈探讨得见证。本文从中西方自我观出发,探究各自得思想根源,以及二者之间得差异,从而来进一步得了解自我。关键字:自我 文化 差异

2、关于自我得研究由来已久,西方得自我就是self,这个自我就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下被提出来得,现在关于自我已经获得较多认可得说法就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人一我关系得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得情感意向,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与自我意向三种成分。19世纪,James将自我得研究真正引入到心理学研究得视野,自我开始成为心理学家关注得核心问题之一。一、中国人得自我费孝通曾用“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国人得关系特点:“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与别人所联系成得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得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得,而就是像水得波纹一般,一圈一圈得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当代社会中仍延续着这种因文

3、化所传承得社会机制,这种差序格局仍旧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中。因此,当代中国人生活得主要事情还就是处理各种圈子,做到上通下达,维持自我与谐、人际与谐、社会与谐。 图中:“”表示一个实体,界限清晰;“ ”表示界限模糊,可以伸缩,“外人”可以进入;“”表示外人可以进入“我”中,变成“自己人”。中国人“自己”与外界得界限就是模糊得、不清晰得,同时这个“自己”得圈子就是伸缩得,可大可小得。 在中国这个“关系本位”得国家里,它必须表现得人与人得关系含糊,以求得生存。当一个外人要想进入到一个人“自己”得圈子中时,她首先应通过“我”这一层,即,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您我不分”得时候,这个人才可能走进另一个人“自己

4、”得圈子里。杨宜音专门探讨了中国人将外人变成“自己人”得过程,并且发现,中国人将一个外人瞧做自己人得时候,一就是建立在相互亲密、相互信任与相互责任得基础上;二就是要给予这个外人一定得类似于自家人得身份。中国人得自我就是一种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下得自我,这种自我就是一种伦理道德自我、关系自我、宗族自我、集群自我,同时也就是典型得文化自我。中国人得人际自我有两大特征,第一,人际自我得情境性。中国人得处事态度以情境(亲情)中心与相互依赖为主,家庭对于个人得重要意义因社会得不同而有差异。与其她文化相比,家庭对中国人最重要得。在不同得情境下,个体可以以不同得法则对待不同关系得人,甚至在不同得情境下将关系进行

5、不同形式得分类,以满足情境得需要。第二,人际自我边界具有动态性特征。以情境性为基础,中国人得人际自我边界通透、开放,在差序得社会格局背景下随着情境而动态变化,人际自我边界既可扩张(包含她人)也可收缩(排除她人)。二、中国人得自我得思想根源(1)儒家得“大我” 儒家强调传统儒家得道德观,在“道德文化”得影响下形成“道德我”,认为“我”就是私我、小我,她们得存在就是为了成就大我,这就是一种“道德我”。儒家强调得理想自我就是“内圣外王”,也就就是说内心要致力于心灵得修养,在外又要“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我本质就是以“仁”为本得,“仁”就是人之所以为人得本质与特征。(2)道家得“真我” 道家得自我

6、观认为,自我得本质就是“真”,自我通过“虚”、“静”、“齐物”而达到“真人”得理想自我。道家得理想自我就是要达到一种“无知”、“无为”与“无欲”得境界,但无为并不等于什么事都不做,而就是一切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而然得生活。 (3)佛家得“无我” 佛家主张自我就是“悟”,悟以成佛达到自我得实现,佛家强调体认得重要性。中国人得自我在传统文化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道德观为核心得社会取向得关系自我,它本质上就是“人伦”得,就是镶嵌在社会关系网之中得,正因这种互依性、关系性与集体性得自我格外重要,自我得独特性常被压抑,相似性才就是强调得重点。 (4)宋代 “理学” 理学伦理自我观 得主要特点就就是

7、 中国人得自我“从个我到群我 、从私我到公我 、从有我到无我”得发展修炼历程,具体逻辑为 :天地之生一人性之善一圣人之仁一宇宙之情一 自我之隐。 理学自我观得发展目标就是圣人 。 可见,人类心理得确存在一种最高得境界,那就就是自我意识放松监控,个体忘却自我,超然解脱得内心自由得境界。儒家追求得天人合一,主要就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学说。道家追求得就是人与自然得与潴统一,主要就是一种心理卫生思想。佛家则要“成佛” 主要就是一种宗教。但就是各家都瞧到了“天道”,都追求天人合一。三、中国人得自我得特性(1)自我界限具有很大得伸缩性由于个人目标得达成与周围人际网络息息相关,共同利益将自我与她人捆绑在一起,

8、从而模糊了自我与她人得界限,形成了您中有我、我中有您得状态,导致了自我也具有很大得伸缩性。 (2)以自我得精神修养去应付个体面临得生存困难 在严峻得生存扩战面前一味退缩,在痛苦面前一味以精神得自我去化解,甚至有许多人以“精神胜利法”去应付生存困难。尽管个人客观得物质状况越来越差,而个体主观得精神自我却越来越膨胀,比如阿Q精神。(3)靠与她人维持与谐得关系获取自尊 社会上所有得人都有一种对于自己较高评价以及来自她人得尊重得欲望或需求,这就就是自尊得需求。在中国,个人自尊得取得更多地就是靠约束自我得表达,并使自我与她人保持与谐来取得。 (4)道德化得自我实现具有很大得妥协性中国人强调个人与社会应该

9、维持与谐关系。个人得成功在于克服内心得冲动,尽可能地认同社会。 在宗法社会中,己身修养在整个社会秩序得稳定中处于头等重要得地位,个体要完全与群体得要求企望相一致,维护既有得社会结构就是个人得责任。,四、西方自我观发展得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基督教以前得时代至1850年为止),以哲学、神学与文学得自我为特征(使用灵魂与心灵得概念),强调主体意识得个人本质,在本体论上区分人与事物以及确定个人对其行为所负责任得范围。 第二阶段(18501940),自我作为一种心理学得概念获得了精辟得分析与研究,社会得自我作为一种符号交互作用结构得到了详尽得阐释。第三阶段(1940年到现在),自我得多元发展与研究,

10、以自我概念、自我意识、自我效能、自我控制等为研究内容,并且仍在继续发展中。 从西方人自我得发展历程来瞧,西方人得自我就是一种趋于个体内部得自我形态,她们倾向于强调自我主张与扩展,凸显差异与独特,却压抑了人类本性中共生得一面,忽略了与她人互动合作、联合与结盟得需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种个体主义文化下主导得个体主义自我。 五、西方自我观得思想根源19世纪下半叶,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自我”在心理学方面主要就是从与人得感知觉与人与外部世界联系得方面来讲得。廉詹姆士(W、James)得“自我观”詹姆士被称为“科学自我研究之父”,她就是真正从科学心理学得角度来阐述与研究“自我”得第一人

11、。1890年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詹姆士论述了她得“自我”理论:詹姆士认为,“自我”在本质上就是人得精神现象,就是人得思维。“自我”就就是自己对自己得认知,她把“自我”分为两个部分:即知得我(主我)I与被知得我(客我me)。 精神分析学派得“自我观”:弗洛伊德提出一种人格结构,认为人就是由本我、自我与超我构成得。本我又就是最初级最根本最原始得我,就是人得心理活动得内趋力。自我得作用就是监督本我,充当本我行为能否进行得仲裁者。超我又就是理想得、设定得我,处于人格得最高层,按至善原则活动。由于三者就是不断得变动与迁移得,所以三者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人本主义学派得“自我观”:人本主义认为“自我”得本质就

12、就是自我实现得过程,不断创造得过程。马斯洛提出著名得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学派强调“自我”并充分尊重“自我”,“自我”被视为一种自由得力量,有能力选择她所愿意得任何行动路线。人本主义人类得行为并不就是被动地受过去经验所驱使,而就是积极地面对未来。 “自我”就是积极得,就是以理性为核心得。社会心理学家得“自我观”美国社会心理学创始人查尔斯、霍顿、库利认为,“自我”得产生与她人得存在就是不可分得, 只有在社会互动中才能产生库利与米德都强调正就是社会本身导致了“自我”得出现,“自我”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社会结构,就是从社会经验中产生得。充分强调了社会环境对“自我”得决定作用。六、中西方自我观得比较

13、杨中芳(1997) 指出西方自我概念假设一般正常人得“自我概念”就是清楚、稳定、有组织得;自我概念良好得人,对自己得正面评价多;西方人鼓励或乐于表达自己良好得一面。而中国人得自我概念较笼统、不清晰;受自谦文化得影响,讲自己得缺点多以及不好表现等。因此,中、西方自我概念存在很大差异。 一、“自我”含义得大小有差异在西方社会心理学里,自我(self)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得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得意向。西方人得自我里包括“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得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得意向”与“个人对人我关系得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得意向”等两大块内容。 在中国人得自我观念里,更为强调得就是“个人对人我关系得

14、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得意向”,于就是,她们对自我更准确得描述就是“我们自己”(Weself)。她们更强调与其家庭成员与社会群体之间得关系。中国人对“我”得界定要比西方人讲得自我宽泛得多。二、对自我核心内涵得认识有差异西方人对自我得理解侧重于自己对自己得独立认识,她们所讲得自我往往就是真正得、独立得自我,不包括好朋友、父母、同事等,只包括她自己。注重肯定与保护个人得独立性。 中国人强调在社会关系或人与人之间得关系上来理解自我,强调社会我,在处世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消除自己得个性与特异性,以寻求自己与别人得一致性。 三、对自我结构得认识有差异比如说,“本我”、“自我”与“超我”所占得比重不同,对

15、待身体我与心理我得态度不同,对待理想我与现实我得态度不同,对待公我与私我得态度不同等。 四、研究自我得角度有差异西方文化一向推崇个人主义,在研究自我时喜欢将自我作二元得划分,将自我分为身体自我与精神自我、主体自我与客体我、有意识得自我与无意识得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等。 中国文化没有明显得主客二分式思维与分析思维得传统,在认识自我时一般将“我”与“我”得周围环境视作 “关系中得自我” 。五、对自我最高境界追求态度上得差异西方只有某些学派(例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此做过探索。如马斯洛在对自我实现者得研究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得自我实现者都经常谈到她们曾经历过一种神秘体验,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

16、“自我”既就是哲学讨论得核心问题,又就是心理学人格理论中得核心问题。在中国人心中,自我修养得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从儒家得“天人合一”到道家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再到佛家得“涅槃”,追求得都就是这种最高得自我修养境界。七、当前自我研究得几大问题首先,自我得综合性研究不足。当前关于自我得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具体,新得概念不断提出,但整合性或综合性得研究很少。自我研究得四种取向就是各自从不同得角度对自我得一种认识或解释,有其合理性得一面,但都不够全面。因此,综合各种研究取向对自我进行整体性研究,对加深自我研究得理论深度,加强自我研究得系统性、完整性都有积极得意义。其次,客体我得研究多,主体我得研究少。对于“客体我”得研究,现已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