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腈橡胶的生产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4529940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丁腈橡胶的生产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丁腈橡胶的生产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丁腈橡胶的生产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丁腈橡胶的生产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丁腈橡胶的生产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丁腈橡胶的生产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丁腈橡胶的生产设计(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B线项目 B线题目: 丁腈橡胶的生产设计专业: 高 聚 物 生 产 技 术 班级: 高 化 0911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目录第一章 工艺背景 1.丁腈橡胶的发展简介.4 2.丁腈橡胶的性能用途.4 3.工艺的研究意义.4第二章 设计思路及要解决的问题 1.橡胶的合成设计思路.52.丁腈橡胶需解决的问题.5第三章 丁腈橡胶的化学组成及结构.6第四章 丁腈橡胶的合成工艺1. 主原料及其规格.7 2.消费定额7 3.丁腈橡胶的聚合机理和工艺流程8 4.丁腈橡胶过程及影响因素11第五章 丁腈橡胶的性能 1.耐油和耐溶剂性.12 2.对化学物质的稳定性.13 3.耐氧化和耐日光作用.13

2、 4.耐热及耐寒性.13 5.物理机械性能.14 6.电性能和透气性.14第六章 丁腈橡胶的加工工艺及用途 1.丁腈橡胶的加工工艺.15 2.丁腈橡胶的应用.15第七章 丁腈橡胶的新发展 1.新发展.16 2.新品种.18设计总结19参考文献20丁腈橡胶的制备的工艺流程第一章 、 工艺背景1.丁腈橡胶的发展简介丁腈橡胶初始研究于德国, l931 年首先报导了丁二烯与丙烯腈的共聚物, 在 并对得到的共聚物做了性能鉴定。结果发现,它在耐老化、耐日光、耐热、耐油 以及气密性等方面均优于天然橡胶。 因而引起人们对这个新问世的高分子材料以 极大的注意。时至 1937 年德国出于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积极支

3、持和鼓励国内 合成橡胶的生产,致使丁腈橡胶的工业化生产首先在德国获得成功,并出法本 (IGFarban)公司投入正式生产。2.丁腈橡胶的性能与用途丁腈橡胶具有优良的耐油性,其耐油性仅次于聚硫橡胶和氟橡胶,并且具有 的耐磨性和气密性。丁晴橡胶的缺点是不耐臭氧及芳香族、卤代烃、酮及酯类 溶剂,不宜做绝缘材料。 丁腈橡胶主要用于制作耐油制品, 如耐油管、 胶带、 橡胶隔膜和大型油囊等, 常用于制作各类耐油模压制品,如 O 形圈、油封、皮碗、膜片、活门、波纹管 等,也用于制作胶板和耐磨零件。3.合成工艺的意义 丁腈胶因耐油、耐热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优异,已经成为耐油橡胶制品的标 准弹性体,广泛用于汽车、

4、航空航天、石油开采、石化、纺织、电线电缆、印刷 和食品包装等领域,目前国内产不足需,年进口量约 4 万吨。2001 年全球丁腈 胶总年产能力约 65 万吨,分布在 17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周边地区年产能 力约 27 万吨,占世界总年产能力的 40,除印度外均是中国主要进口来源地。 中国目前有 3 套装置:一是中石油兰化公司早期从前苏联引进采用高温间歇乳 液聚合技术的硬胶装置,年产能力约 0.45 万吨,可生产 3 个牌号;二是中石油 吉化公司从日本引进丁苯胶装置的 1 条生产线改造而成的丁腈胶装置,采用多 釜串联、低温乳液聚合工艺,年产能力为 1 万吨,可生产 5 个牌号;三是兰化公 司

5、近年从日本引进的年产 1.5 万吨低温乳液聚合装置,可生产高、中、低含腈量 的 9 个牌号软胶。 2002 年, 中国丁腈胶生产能力为 2.95 万吨, 产量为 2.5 万吨, -2- 开工率约 85。所以,产量不能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的需求,每年都要大量进口, 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第二章 设计思路及要解决的问题1.丁腈橡胶的合成设计思路 丁腈橡胶多采用乳液聚合连续生产,也有研究溶液聚合法的,但是本课程 设计主要介绍乳液聚合法。一般标准型的丁腈橡胶,是丁二烯与丙烯腈乳液聚合 的共聚物,其工艺过程与丁苯橡胶类似。用这种方法制得的丁腈橡胶,分子结构 中丁二烯和丙烯腈的排列结合呈无现状态,因此丁腈橡胶不易

6、结晶,强度不高。 但由于这种方法在工业生产上较为成熟,工艺简单,至今还在广泛应用。现多采 用连续生产过程,以提高生产能力。温度可采用 30或约 5,转化率一般维持 在 7085。2.制备丁腈橡胶需解决的问题 生产工艺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单体丙烯腈极性较强,致使在聚合过程中胶 乳不太稳定,丙烯腈用量越大,胶乳的稳定性就越差。介质的碱性或酸性太强 或聚合温度过高都会引起氰基的水解,即:生成的酸会破坏乳化剂,这也是导致 乳胶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上述水解反应的中间产物酰胺基和聚合物链中的氰基 在较高温度下,都可能进行交联反应,使产品质量变坏。丁二烯与丙烯腈的竞 聚率相差颇远(在 40时分别为 0.3 和

7、 0.02),因此,共聚物中单体的组成及分 布,对转化率的依赖性较大。采用分批加入丙烯腈的办法可以改善氰基分布。第三章 丁腈橡胶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一般标准型丁腈橡胶是丁二烯与丙烯腈的共聚物,其化学组成的通式为 (CH2CH=CHCH2)M (CH2CH)N | CN 丁腈橡胶为浅褐色弹性体,由于在大分子结构中含有强极性的-CN 基团,所 以对汽油及脂肪烃油类,有优异的稳定性。此外,丁腈橡胶性质与分子量及其分 布和大分子单元结构亦有关系。 丁腈橡胶的分子量可由数千到数十万,数千分子量的丁腈橡胶呈液体状态,固体丁肪橡胶分于量则高达数十万以上。工业生产中,通常采用与分子量密切相 关的门尼粘度来表示。

8、一般标准型丁腈橡胶门尼粘度在 30130ML1+4l00之间, 其中在 45 左右者称为低门尼粘度,60 左右者称为中门尼粘度,80 以上者称为高 门尼粘度。第四章 丁腈橡胶的合成工艺1. 主原料及其规格: 规格: 丁二烯 纯度 99% 乙醛 0.12% 轻组分 0.15% 重组分 0.12% 水 0.05% 丙烯腈 纯度 99.8% 过氧化物 0.110-6 铁 0.310-6 醛 1010-6 氢氰酸 510-6 乙腈 5010-62.消耗定额:(以生产1t胶计) 视牌号不同而异。 丁二烯 590714Kg 丙烯腈 300410Kg 工艺水 6t 电 270350KWh 蒸汽 2.22.6

9、t 冷却水 300t3.丁腈橡胶的聚合机理和工艺流程 1.聚合机理和工艺流程:原料: 一般标准型的丁腈橡胶,是丁二烯与丙烯腈乳液聚合的共聚物,共聚反应式 如下: CH2=CH-CH=CH2+CH2=CHCN( CH2-CH=CH-CH2)CH2-CH)- CN 聚合用辅助原料有如下几种: 聚合引发剂为:热聚合采用无机过氧化物(如过硫酸盐) ;冷聚合采用氧化还原 引发剂(如过氧化氢和二价铁盐共存的催化体系) 。聚合度调节剂为长链烷基硫 酸等乳化剂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松香酸皂和脂肪酸皂等。电解质为氯化钾、磷 酸钠和硫酸钠等。聚合终止剂为氢醌类、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等。 用这种方法制得的丁睛橡胶

10、,分子结构中丁二烯和丙烯睛的排列结合呈无现状态,因此丁睛橡胶不易结晶,强度不高。但由于这种方法在工业生产上较为成熟,工艺简单,至今还在广泛应用。现多采用连续生产过程,以提高生产能力。聚合前,先按聚合配方配制好单体及各种助剂溶液,再将聚合釜抽真空并通入氯气以排除空气。然后在减压下,物料经计量投入具有玻璃衬里或不锈钢的聚合釜内进行聚合,并不断搅拌。聚合釜夹套或列管中通入热水或冷却介质,以控制聚合温度。当转化率达到70一75肘,聚合即告终止。按聚合配方及工艺条件,聚合温度若控制在30一40范阔,称为高温聚合控制在5-10范围,称为低温聚合。据此所得产物分别称为热聚丁睛橡胶和冷聚丁睛橡胶。2.丁腈橡胶

11、的生产流程如下:3.聚合工艺过程 1. (1)碳氢相、水相、助剂的配制将一定比例的丁二烯、丙烯腈混合均匀,制成 碳氢相。在乳化剂中加入氢氧化钠、焦磷酸钠、三乙醇胺、软水等制成水相。并 配制引发剂等待用。将碳氢相和水相按一定比例混合后送入乳化槽,在搅拌下经 充分乳化后送入聚合釜。 2. 聚合往聚合釜内直接加入引发剂,在一定温度的釜内进行聚合反应,尔后分 批加入调节剂,以调节橡胶的分子量。当转化率达到 70 一 75时,加入终止剂 终止反应,并将胶浆卸入中间贮槽。按聚合配方及工艺条件,聚合温度若控制在 30 一 40范阔,称为高温聚合;控制在 510范围,称为低温聚合。据此所得产物分别称为热聚丁腈

12、橡胶和冷聚丁腈橡胶。 3. 脱气经过终止后的胶浆,送至脱气塔,减压闪蒸出丁二烯,然后借水蒸汽 加热及真空脱出游离的丙烯腈。丁二烯经压缩升压后循环使用,丙烯腈经回收处 理后再使用。 4. 后处理经脱气后的胶浆加入防老剂 D,过滤除去凝胶后,用食盐水凝聚成 颗粒胶,经水洗后挤压除去水分,再用干燥机干燥,然后包装即得成品橡胶。经 干燥后的橡胶含水量应低于 1,成品胶一般每包重 25kg。4.影响因素 丁腈橡胶 丁二烯同丙烯腈乳液聚合中主要影响因素有单体用量比、引发剂、调节剂、 单体转化率和电解质等。单体用量比主要由产品的性能要求确定的,要求丁腈橡 胶的耐油性能好,丙烯腈用量增多,要求耐寒性能好的丁腈胶,丙烯腈的含量相 对减少。单体用量比的变化,还影响反应速度。随丙烯腈用量增加,反应速度加 速,聚合时间缩短,反之,丙烯腈用量少,聚合反应速度变慢,单位时间内转化 率低,聚合时间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