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文化价值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4514779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汪曾祺散文文化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汪曾祺散文文化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汪曾祺散文文化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汪曾祺散文文化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汪曾祺散文文化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汪曾祺散文文化价值(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汪曾祺散文文化价值汪曾祺的散文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叙事类的,还一种是写物写景的。不管是 哪种散文,都使人读起来异常轻松,好像是在听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亲切与你交 谈,给人一种很安逸的感受。汪曾祺的散文始终是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即生活 是美好的,只要善于发现,你就会觉得生活处处都充满着乐趣,人无论碰到什么情 况,也应该保持的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正如他所说的,“我是一个乐观主义 者。对于生活,我朴素的信念是:人类是会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我自觉 的先要对读者产生一点影响的,也正是这点朴素的信念”。而这种朴素的信念正是 我们如今生活在这个社会最需要的。一、饮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在汪曾祺的散文中

2、,你会发现一些很平常的生活琐事或者事物,在汪曾祺的笔 下变得如此有趣,心里会由衷的发出感叹:原来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汪曾祺教给我 们的是欣赏生活,品味人生的方法。在如今的这个快节奏的生活环境里,我们努力 的拼搏奋斗着,却遗忘了生活原本乐趣。汪曾祺的散文还原了生活本来的面貌,使 人们看到一个宁静安逸的生活画面。他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在于欣赏生活,留意生 活的每个细节,从中发现出乐趣。汪曾祺特别中意“吃”的文化,他不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们仅作为一个品尝者对 美食做出啧啧称羡的姿态,而是更愿意做一个制造美食的美食家,这种制造美食的 过程也是他最为享受的,从最初的准备原料,到精细制作,再到最后完工,这种过 程

3、使人感受他生活的精致,充分享受着烹饪的乐趣。为了能够做好菜,他对做菜也是吸收别的地方的优良做法,不断地进行总结改 变。比如在提高炒青菜做法时,他认为“昆明的青菜炒得好,因为:菜新鲜,油 多,火爆,慎用酱油,起锅时一般不烹水或烹水极少,不盖锅(饭馆里炒青菜多不 盖锅),或盖锅时间甚短。这样炒出来的青菜不失菜味,且不变色,视之犹如从园 中初摘出来的一样。”就是这样不断地吸收他人的长处,汪曾祺厨艺之高也是为人 所知的。美籍华人聂华苓到北京,指名要到汪曾祺家吃一顿他亲手做的饭菜。其中 一碗煮干丝,聂女士吃得最后竟端起碗来把剩余的汤汁喝光。台湾女作家陈怡真到 北京,也是指名要去汪曾祺家吃饭。正因如此,汪

4、曾祺的做的菜很快被加冕为“名 士菜”的称号。汪曾祺对待美食的态度,也如对待人生一样,扬长避短,吸收百家 之长,只有这样才能做得好人生这盘菜。作为品尝者,汪曾祺的口味是大众化的,什么地方的美食都愿意尝一尝。他曾 说过,“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 这显现出他包容、宽怀的生活态度。比如在豆汁儿一文中叙说:“北京的老同 学请我吃了烤鸭、烤肉、涮羊肉,问我:“你敢不敢喝豆汁儿?”我是个“有毛的 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喝豆汁儿,有什 么不“敢”?”。我认为一个不太爱挑食的人,大多数肚量也是很大的,这样一种 心态也在影响着人的性格。

5、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去尝一尝,经历的越多,人也越成 熟,对人的发展也越有好处。面对现在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和现象,如果能有凡事 都容得下的肚量,不去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把握好自己的原则底线,那么人 的生活状态自然也会好很多。二、面对困境,随遇而安人的一生总会碰到不如意的时候,在面对这些困难时,应该保持一个怎样的心 态?或者说怎么去调整自己的心情,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今这个社会面临着 许多生活压力,就业、择偶,买房等一系列问题,有很多人为这些问题所困扰,甚 至因此得了抑郁症。据报道说,预计到 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 二大疾病,而心态没有调整好是得抑郁症的主要原因。要想在现

6、如今这个社会生活 下去,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从汪曾祺的散文里,我们可以知道如何 面对困境,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在 1958 年,汪曾祺被划为“右派”, 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农业研究所 要派他到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去画马铃薯图谱,一个作家被“发配”到这个荒漠的 地方。照一般人来说,心情是会非常低落的。而汪曾祺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在马 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他很得意地说:“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 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他每次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 面,全部画完后,就把马铃薯埋进牛粪火里烧烤,熟了就拿出来吃掉。这种苦中作 乐的态度真是现如今很少有人能做到

7、的。也正是有了这种心态帮助汪曾祺度过了那 段极为无聊的时期。在回顾自己那段困境的时光里,汪曾祺在随遇而安一文中这样说到:“丁 玲同志曾说她从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劳动,是逆来顺受。我觉得这太苦涩了, 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 ,又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如北京人所说:哄自己玩儿。当然,也 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正是这种“玩”的心态帮助汪曾祺度过了 人生那段灰暗的岁月,挺过了那段黑暗的时光。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环境也需要这 种“玩”的心态,但懂得“玩”,“会玩”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在遇到困境的时 候。这种“玩”的心态就是在我们遇到困难时,不

8、要和自己较劲,看的开些,谈 些,心情就会平和的多。当我们无法改变生活时,只能去适应生活,也就是像汪曾 祺所说的“安”,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既来之,则安之。三、追求和谐的文化汪曾祺散文的美就美在这种和谐之美,在平淡中品味不平凡,他把最普通的道 理从叙说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里细细流出,让人触动,让人赞同。这就是汪曾祺散文 的独特魅力,用最平凡的语言诉说道理,站在大众的角度和读者一起领悟,让自己 的心离读者更近。他往往用方言俗语来拉近自己和读者的距离,使文章读起来更为 亲切。比如在八仙这段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笊篱这东西实在和仙人不搭 界,拿到手里也不大好看,南方人甚至有人不知道这是啥物事,于是便把蓝采

9、和的 大拍板借给了他,于是他便一天到晚唱曲子,蛮写意。”再如在寻常茶话中: “曾吃过一块龙井茶心的巧克力,这简直是恶作剧!用上海人的话说:巧克力与龙 井茶实在完全弗搭界。”以上这些“不搭界,啥物事、蛮”等江浙地区的方言都 是易懂的,为大众所熟知的方言,这些语言的使用既恰到好处的表达了意思,又拉 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使人们读起来很舒服。汪曾祺是始终把读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的,他也是一直以此为契机进行创作 的。他不像现在有的作家或文艺工作者写出的作品,不顾广大读者的感受,认为反 正有人读懂就行了,没看懂的则是境界没达到那个层次。我认为这样的作品是失败 的,也是会被时间所遗弃的。汪曾祺曾说过,“一个作品

10、写出来放着,是个人的事 情;发表了,就是社会现象。作者要有良心,要对读者负责”,可惜现在像汪 曾祺这样的心里一直装着读者的,有“良知”的作家很少了。有人说,这世上有两样东西可以治病,一是语言,二是药物。汪曾祺的语言能 不能治病尚且不得而知,但能去除烦恼却是事实,借用作家凹凸说过的一句话: “长官不待见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感到人家待不待见我有屁用;辣妻欺我 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心地释然,任性由她”。汪老的书的确有此功效,当你 的心感到累了,倦了的时候,泡一壶清茶,捧起汪曾祺的书,书里的朴实的文字会 慢慢滋润着你的心灵,你的烦恼也会慢慢变淡直至消失,此时好的心情会逐渐地涌 上心头。当你放

11、下书本时,你会觉得这世界上有太多的美好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挖 掘、去欣赏,去享受。这就是汪曾祺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 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汪曾祺,需要他的这种和谐健康之美,正如作家铁凝所言:“一 个民族,一座城市,是不能没有如汪老这样一些让我们亲敬交加的人呼吸其中 的。”论汪曾祺散文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他作为本世纪一个重要文学流派“京派” 文学的传人,其散文无不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特征。他认为:中 国的新文学,只有散文,却是土产,渊源有自,可资借鉴汲取的传统很丰。(注: 汪曾祺:当代散文大系总序。)他的散文就是极好的承载了中国文人儒道思想 相

12、融相济的精神特点,从而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学创造。他出生于江苏高邮,这地方古文化渊源甚深,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汪曾祺 说:“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磐,出过经学 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注:汪曾祺:我的家乡)他的家是一个带有浓厚 儒家文化色彩的开明地主之家。他的祖父是前清的“拔贡”,治家有方,自奉甚 薄,爱好古董字画,曾亲自教他论语和书法。祖母是一个勤快的人,一年四季 忙不停,善做各种风味吃食,为他日后对饮食文化的精到品味和赏鉴起了很大的影 响。(注:汪曾祺:我的祖父祖母。)父亲是一位“通才”从各种运动到摆弄各 种乐器,以及画画,刻图章,无不精通;并且为人随和,手

13、艺灵巧,善于给孩子做 各种玩意儿,诸如 荷花灯、纺织娘灯、西瓜灯、风筝等,是个“孩子王”。因而 汪曾祺说:“我的童年是很美的。”(注:汪曾祺我的父亲)汪曾祺从小还喜欢 出入街上两旁的店铺,“到银匠店里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 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他从小耳濡目 染这些手艺人的生活方式,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 息。”(注:(20)汪曾祺:自报家门。)可见,汪曾祺从小就置身于“无可排 除”的传统文化之中,这些势必影响着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趣味的形成。汪曾祺虽然 年轻时迷恋过尼采、叔本华、萨特等西方哲学思潮,但他却能融奇崛于平淡,纳外 来于传统,其主要思想仍然体现为内儒外道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