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题:沈复《童趣》导学案 (2)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4495489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专题:沈复《童趣》导学案 (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专题:沈复《童趣》导学案 (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专题:沈复《童趣》导学案 (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专题:沈复《童趣》导学案 (2)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专题:沈复《童趣》导学案 (2)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专题:沈复《童趣》导学案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专题:沈复《童趣》导学案 (2)(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教案童趣教学札记课型:新授 讲读 主备人:梁建 审核:三中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时间:2009年 08月08日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2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理解和积累重点词语。学习重点: 体会文章中细致观察的作用及联想和想象的用法.学习难点: 理解文言词语, 感悟“物外之趣”。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自学 1.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掌握加点字 藐(mio) 项为之强(jing) 鹤唳(l) 怡(y)然 凹凸(ot) 为壑(h) 癞(li)虾蟆 土砾(l) 庞( png)然 童稚( zh)(2)解释下

2、列成语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风声鹤唳: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时候,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疑神疑鬼。用楷书把加点的词语和成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3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

3、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教学札记(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增、调、留、换四字。 第一,增。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为了使语言精炼简洁,都有省略现象,而且比现代汉语更为普遍。我们阅读文言文

4、时,遇到这种省略情况,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便正确理解文意。 第二,调。古代汉语词序有些特殊的规律,诸如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主语倒装等。翻译这些句子时,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词序,就容易使人费解,产生歧义,造成理解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古今汉语词序变化的规律,对原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特点,这就是“调”。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均不译。 一些基本词汇,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古今意义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如果不是基本词,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词语,也不

5、必翻译。 此外,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进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这句民谣就保留不译,否则就会失去引诗所特有的韵味。 第四,换。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许多文言单音词不能在现代汉语中灵活运用,只能充当双音词的一个词素,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词义相同或相当的词语去替换文言词语,这就是“换”。 以上所说的“增”、“调”、“留”、“换”的翻译方法,不是各自独立的,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它们是相互关联,交并运用的,不能截然分开。 第一, 学习文言文要重视诵读。 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多熟读背诵一些文质皆美、深浅适度的文言诗文,在头脑

6、中多储存一些文言信息,这对认知迁移、阅读理解都是大有益处的。 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孰悉课文,逐步加强理解,直至背诵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有别于一般的死记硬背,它以宏观驾驭微观,以微观充实宏观,循序渐进,反复诵读,由读到懂,由懂而用,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第二, 要勤查工具书。 工具书是专供翻检查阅的图书,它具有特定的排检方法,读者据此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识或材料。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充分利用文言工具书,把它作为百问不烦的老师,解难释疑。工具书的种类繁多,可供我们学习文言文时查阅的工具书有: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虚词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辞海、辞

7、源等。其中,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虚词词典体积小,内容丰富,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便于携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工具书。 第三, 要多作练习。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中,但仅凭对新知识的识记是不能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以积累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 要善于积累资料。 4.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能/张目对日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

8、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5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请按此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项()为之强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 为()之怡然称快兴()正浓方()出神驱()别院6在认真完成上面第4、5题的前提下,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把你不清楚词义的词语、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写在下面。7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经过想象和联想,往往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从而获得超出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乐趣。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体验或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写在下面。二指导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

9、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变幻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同学们,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奇思妙想,看着看着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沈复(1763一?)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

10、,写作了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教学札记 2.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3.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教师可以让每人讲一小节,也可以尊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参与到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

11、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 重点词语师生共同解疑。 (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项为之强(“强”通“僵”)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徐喷以烟(慢慢地)(用) 蹲其身,使与台齐(使之与) 以丛草为林(把)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原来是) 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赶、驱逐) 兴正浓(兴趣) 方出神(正) (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 昂首观之(代夏蚊) 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自己) 观之正浓(代二虫) 驱之别院(代虾蟆)4.在教师的帮助

12、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5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色,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的超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2)从课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 点拨)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力强)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细致)。 (师生齐读课文)教学札记 (3) 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第一

13、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小结:“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分自然段背诵 三巩固延伸 1、抄写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课文及注释。2、背诵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教后感第二课时一、检查巩固教学札记1.检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默写成语(找学生到黑板上默写)。2找两位同学背诵课文。3.注意文章停顿,齐读课文。二指导学习研讨 1.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点拨“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2.只是“明察”“细察”,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点拨)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分别找三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点拨 观蚊成鹤:夏蚊成雷群鹤舞于空中怡然称快神游山林:草丛、虫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