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心理学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4489966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媒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传媒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传媒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媒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媒心理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负强化与惩罚:惩罚就是企图呈现负强化物或排除正强化物去刺激某个反应,仅是一种治标的方法,它对 被惩罚者和惩罚者都是不利的。负强化工惩罚(负强化仍然是一种强化)7、 替代强化/ 间接强化: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班杜拉强调榜样的作用,儿童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强化 的结果,模仿榜样的行为,这种学习就是观察学习,这时,儿童所受的强化即替代强化,也 即间接强化。(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某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 己的行为指向,如此的强化过程即为替代强化。)9、贝贝玩偶实验:班杜拉在 20 世纪 60 年代进行的一个经典研究。 实验内容:通过让4 岁儿童分为三组,观看同一部电影

2、,分别看到不同结尾的影片(奖 励攻击、惩罚攻击、控制三类),从而观察儿童的模仿行为。班杜拉通过这个实验得出了著名的社会认知理论,他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 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10、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俄生理学家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目的:狗对铃声的条件反射;借助:狗对食物的无条件反应11、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传播研究的影响? 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行为主义假设,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 行为主义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这就要求所研究 的现象必须是能被直接观测到的,在行为主义方法论影响下的

3、早期传播研究把传播效果定义 为可观察的态度和行为改变。当未能发现态度或行为改变时,就只能解释为效果是强化而不 是改变,或者没有效果。这一研究模式局限了 20世纪 60 年代以前的传播研究思路。尽管短期效果研究早已不是主流,但传播研究中的行为主义主要作为一种观点或研究方 法而起作用,它所强调的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至今仍对传播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已成为研究 的主要方法之一。 S R 联结与魔弹论:在行为主义体系中,SR联结是解释一切行为的基础,SR学习理论就是研究刺激和 反应形成联结的规律。“魔弹论”也即“皮下注射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骇人的威力,它将受众描写成受本能 驱使、人数庞大、缺乏教养、没有个

4、性和独立见解的群众。他们被看做是射击场里固定不动 的靶子或护士面前昏迷的病人,是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的存在,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对准 人体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魔弹论”的这一思想显然受到了同时代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从“魔弹论”所隐含 的“主动性是传播者专属的,效果是受众专属的”这一意义来看,这和华生所认为的,只要 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的思想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行为主义的SR理论是 “魔弹论”的理论基础。 观察学习与传媒暴力研究: 在传播效果研究中,最频繁被人引用的假设就是传媒暴力与行为暴力之间的因果关系。近年来有大量这样的例子,即指责传媒产品要对随处发生的暴力行为

5、负责。 在对传媒暴力的心理学解释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来自观察学习理论的角色模仿,如班杜拉所进行的“贝贝玩偶”实验。派克和考姆斯托克的研究表明,传媒暴力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关性。12、无意识:无意识现象,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密防守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则是指根本不可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 特别是性的欲望。由于这些冲动不被社会习俗、道德、习惯所容纳,被排挤到意识阈之下, 但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积极活动,寻求满足。14、埃里克森的人

6、格发展阶段理论: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前5个阶段与弗洛伊德的划分是一样的,但他并不强调本能的作用,而是把重点放在个体的社会经验上。16、传者如何利用认知心理学有关认知结构的观点增进受众对媒介信息的理解:传播者通过媒介信息帮助受众激活其认知图式有多种途径,如增加背景介绍,增添解释 性内容或综合性信息。(例如哥本哈根会议上,小岛国极力要求到2050年全球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要理解这一 要求,就要知道,原来这些小岛国处于可能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没的危机境地。) 20、抽样调查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研究,根据样本结果推断总体。(抽样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量,而在于样本的代表性:即样本

7、能否有效代表整体)26、认知偏差指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传播者或对传播信息的误解,从而导致其对传播者 意图的理解偏差。会严重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收与认同。常见的认知偏差包括逆反心理、刻 板印象等。28、儿童成长为成熟消费者的标志:对品牌的忠诚29、心理学对传媒暴力的不同解释模仿、兴奋转移、宣泄、态度改变、脱敏等30、如何减少大众传媒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态度上:正视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是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消极面的前提和基础 政策上: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对暴力和色情传媒进行限制。 技术上:国家采取审查定级和特别准予制度,对媒体传播不宜少年儿童信息进行限制。 合作上:必须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

8、合,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免受暴力色情传媒 的不良影响。 正面引导上: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有效的性教育,是减少色情传媒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31、上网的行为取向及其影响:上网的行为取向:可分为工具性取向和情感性取向。所谓工具性取向,是指行为的目的是通过理性的方式以获得一定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是信息、物质、社会地位等。指向外部,以外在目标为核心。情感性取向,指的是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行为者在情感上的某种需求以及获得愉悦感。指向内部,以行为者内在的心理感受为核心。上网行为取向对网民心理健康和社会分层的影响: 心理健康:持情感性上网行为取向的网民比工具性上网行为取向的网民有着更强的互联 网成瘾的倾向。 在互联网社会中,信息是最重要的资源,如果不能有效地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和资源 的工具,而只是把互联网用于情感交流和娱乐,就容易沦为社会的下层。对上网行为取向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提示了如何有效正确利用互联网这一人类科技与文明 发展的最新成果,一方面不能否认互联网所具有的情感支持和娱乐功能,另一方面必须强化 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资源的工具性功能。32、谣言产生的基础:重要性、模糊性33、建立新闻发布机制的重要性: 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 有助于遏制谣言,安定人心; 有助于建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有助于危机的缓解或化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