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4488345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doc(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本节课教学突出了“凑十法”的教学,帮助学生转化思想。遵循了由详细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演示,帮助学生形成“凑十法”的表象,通过口述凑十的过程,在数学语言的不断交锋、碰撞与合作中,形成操作过程的表象,把操作的程序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思维程序,通过想凑十的过程,在头脑里形成原来的操作情景,利用表象使形象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智力活动。在教学时,让学生屡次口述凑十的过程,激活学生思维,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凑十法”的考虑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上个学期区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抽测,我班以平均88分的优异成绩名列三乡镇前茅

2、,在全区也有较好的名次。成绩的获得,离不开教研中心领导屡次亲临农村学校进展专业的督导与引领,离不开我校领导与同事们的鼓励与期望,当然,也离不开自己这一年来对课堂教学的不断努力与辛勤付出,让我收获了孩子们智慧的成长和课堂教学的成功,实现了数学课堂教与学的双赢。老师们都知道,面对课堂教学,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又不得不选择合适他们的不同教学方法。透析毕业测试题,不难发现我班学生有两个显著的优点,那就是在根底知识和计算方面掌握较好,这为本次抽测赢得了良好成绩的更多可能。俗话说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其实,这也是面对我班学生实际,在上一学年的教学中着重抓的两个方面。今天,主要就这两

3、个方面才能的培养上做一下的个人反思和分析p ,以期得到大家的共鸣。一、抓好常规教学,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建构新知。在数学新知识的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让双基知识在第一时间内有效根植于学生心中。1.计算教学要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理解算理,在探究中掌握算法。1重视口算是进步计算才能的根底。口算题到了中高年级,要熟记常用数据,这样大大进步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如:254=100 258=200 1254=500 1258=1000等等,这些算式在乘法的结合律中经常用到。如:8251.2540=(81.25)(2540)=000=1000

4、0这样,学生掌握了口算的方法进步了计算的正确性。2理解算理是进步计算才能的关键。新课程标准对简便计算的要求是探究和理解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展简便运算。我让学生通过生活原型的体验,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经历算法优化的过程,唤起他们进展简算的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减法的运算性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老师可以根据生活经历让学生明白算理。如:小红买一支10.6元钢笔和一本5.4元的笔记本,她付了20元,还剩多少元?学生会有两种算法。12010.65.4 (2)20(10.65.4)通过计算,结果相等,得出2010.65.4=20(10.6+5.4)这样,学生理解

5、了算理,老师再进展正用、反用的稳固练习。2.概念教学要让学生在有效的探究活动中建立概念。如:百分数是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数,它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实例从中抽象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这个概念并不困难。但是,学生掌握了概念并不意味着对百分数的意义已经到达理解的程度。要使学生对百分数这一概念有比拟全面深化的理解,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概念形成的过程。教学时老师可做实验:比两杯糖水哪杯更甜?通过计算算出每一杯糖水中糖是糖水重量的几分之几,为了便于比拟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引出百分数,再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和另一个数之间的一

6、种比拟关系,这种关系必须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百分数只能表示这种比拟关系,不能表示一个数量,故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百分数的意义深化理解。又如体积的概念是比拟难理解的。教学时,我通过做实验:把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盛满有颜色的水,取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头分别放入两个玻璃杯中,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现象?根据上面的实验,学生发现水溢出杯外。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因为石头放入水中,占有一定的空间,把水挤出来?引导学生得出: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教学,我想学生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概念,而是深化领略它的真正内涵。3.图形的测量教学让学

7、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学生记住这个公式并不难,但是要理解为什么计算圆柱的体积要这样计算是比拟困难的,为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当然割、拼、转化的策略可以明晰地帮助学生建立公式。当然在此根底上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操作环节绝不能少,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做数学中理解知识。二、 精心作业教学,在对习题的辨析比拟中,深化理解数学知识。1.辨析比拟,弄清易错、易混概念。对于易混淆的概念,首先抓住意义进展分析p 、比拟,再者对一些易混、易错的知识设计针对性练习,让学生从比拟中区分掌握知识。像因数与倍数中的一些易混概念,数的改写与省略、周长和面积、

8、体积和容积、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等。2.学生易错、易混题进展比照练习。例如,学生在学完按比例分配问题时,多数学生对一步计算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写成比的问题时与按比例分配问题易混,出现错误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我把这两种类型的题目进展比照。(1) 甲数是120,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是多少?(2) 甲数和乙数的和是120,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是多少?让学生比照,找出一样点和不同点,通过分析p 解答,学生对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条件有了清楚的认识,即总数及各局部间的比,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理解。对于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几倍多或少多少的两种类型的题目,应用比照的方

9、法,效果也很好。对于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我鼓励学生记录好人手一册错题集锦,灵敏运用错题集,经常翻阅分析p ,力争错误不再重犯。努力使学生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其目的要让学生学会自觉的查漏补缺,养成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良好习惯。3.一题多解多解的题目,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优选提升。如一题8小题数学强调算法多样化,选优。这种方法,我认为对多数学生较适用,但对于少数学困生来说,计算方法简单的题目,它的思维跨度大,学困生不易承受。所以,对学困生,我一般不作要求,自己理解,喜欢哪种就用哪种。4.解读错题,重现记忆。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对教材、练习册出现错误较多的题目进展解读,让学生重现记忆。凡事学生做过的试卷

10、,错题我都要求学生在试卷中改正,并写出计算的方法包括填空、判断、选择中的相关题目,一套试题完成后,让学生整理好。离近考试,组织学生再来翻阅自己的试卷只看错题,有利于深化知识,防错纠错。如;三大题的1、2小题,都是学生所做试卷中的题目,所以出错率较低5.理论运用,培养灵敏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才能。我经常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学完比的知识我让学生去研究生活中有趣的比,学完比例解决问题,我布置去计算学校旗杆的高度等。事实证明,这样的理论作业,很受学生欢送,学生感受到数学来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才能。三、重视思维训练,在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效运

11、用中,培养思维才能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出发进展教学 。2.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者实际事例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理解的根底上掌握知识 。小学阶段是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开展的转变阶段,仍应重视运用实物、教具、学具进展教学,增加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五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立体图形,假如空间观念不强,在计算长方体的外表积与体积时就会混淆。老师要重视实物、教具的演示作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研究特征,抽象图形分为以下三步:一是让学生搜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二是用切土豆的方式使学

12、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如取一个较大的土豆,切一刀切出一个平面,切两刀出来两个面、一条棱,切三刀出来三个面、三条棱和一个顶点切六刀就成为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的长方体注意面与面要成直角。三是出示长方体的框架模型,让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并画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引导学生对照长方体框架模型指出相对应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结实掌握 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在教学中,有些题目可以利用学具让学生进展操作,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用彩带捆扎长方体礼品盒,至少需要多长的彩带?这个问题,假如让学生凭空想象,学生会感到很困难,老师可以教学生用绳子捆一捆,学生很容易发现,实际就是求两个长、

13、两个宽和四个高的长度加上接头处的长度。总之,根底知识目的的落实是教学中重要的目的之一,这是学生学习的根底,也是我们有效教学的出发点,我在努力地让学生学得扎实再扎实些,为学生的开展奠定好坚实的知识根底。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根底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根底。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亮堂宽阔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哪些线是穿插的,哪些线是不穿插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

14、一平面内,不穿插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穿插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在课的开场局部,通过用铅笔摆一摆,让学生在白纸上去画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然后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代表性的画法进展分类,从而引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去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最后通过找、摆等环节,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直与平行的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感受数学的意义。1、在课的开场阶段,我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很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怎样?

15、请同学们睁开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线的位置画出来。这样,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无限大的平面内出现两条直线,并要求学生把想象出的两条直线画下来,直接进入纯数学研究的气氛,创设这样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特别是为较深层的研究和探究打好根底,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2、让孩子在体验中去感悟知识。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我紧接着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要加上“互相”两个字?问题一抛出,我就懊悔了,因为孩子们刚刚刚对“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马上让他们去说“为什么”,可想而知,学生被我问得一

16、头雾水,只有很少几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几句。后来在评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同感。作为比拟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去感悟,如光用口头解释,只会事倍功半。其实,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现的时机上还应再考虑、再斟酌。我校周老师建议,这个问题其实在让学生说了两条平行直线的关系以后,再抛出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3、准备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纸上画了一组平行线, 让学生观察是否平行,然后左右对折白纸,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是否还平行,由于太仓促,只有局部学生可以看出并理解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了,假如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再去想象一下,效果会更好。4、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环节,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顺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够好。四、对“鱼”与“渔”的考虑“授之以鱼不如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