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笔记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4488243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4.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技术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现代教育技术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现代教育技术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现代教育技术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现代教育技术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技术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技术笔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教育终身化 学习社会化。2、传统教育三大基石的裂变:1.阅读方式的变革:A.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 读。B.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C.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 率检索式阅读。2写作方式的变革A.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B.图文并茂、 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C.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D.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 中阅读与写作一体化4、技术定义:“技术一般指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 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该 定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有形的物质设备

2、、工具手段和无形的、非物质的、观 念形态的方法与技能。5、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 和方法的总和。狭义的说,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 技术。6、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 程和教育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和实践。8、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1.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分支学科。A.从教育 技术学发展的历史上来看,它是在视听教育及程序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 从其内容和知识结构来看,教育技术学也是教育学科的内容。C.国家也将教育技 术学列入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2教

3、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着眼于改善现实和 未来的教育,开发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技术和系统,通过实际、反复评价其效 果,将其改善得更加完善。教育技术学是方法论性质的学科。3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在于达到既定目标(即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采用的方法 系统方法,所着重研究的是运用“系统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操作 过程、操作方法和方法论。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系统方法”。所 以,教育技术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除此之外,教育技术学还具有明显的 应用性学科、工具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7、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视听媒体传播教学

4、;个别化教学;远程教学;教 学设计。9、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信源、信宿、编码、信道、译码、干扰、前馈和反馈10、教育传播基本模式:“香农一韦伯”模型;哈罗德?拉斯威尔传播模型;贝尔洛 的SMCR模型;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型。11、传播的基本类型:1.按信息的接受者分。A.人的内向交流;B.人际传播;C.组 织传播;D.大众传播.2. 按传播媒介的内在特质分。A.人际领域B.广播领域C.文献领域 12、教育技术与教育传播的关系:在教育传播活动中,不论是知识与技能的传与 受,还是思想情感的交流与沟通,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在什么环境下,教育者 为了什么目的,将信息以什么符号和序列,通过什么途径和媒体传

5、送给学习者, 在他身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怎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率等等,这些方面与教育 技术所研究的要素和领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将教育传播的理论 与成果应用于教育技术的各个实践领域,可见,教育传播能够为教育技术的研究 与应用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整体的传播模式,而且有关教育传播的研究也为教育 技术理论向纵深发展开拓了一种途径,即可用传播学的角度与方法来研究教育现 象,也就是“多维视野”。教育传播的发展将继续推动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进步。13、认知发展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体的过 程和现象。14、认知结构:所谓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话来讲,就是学

6、 生的认知结构。广义地说,认知结构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 义地说,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15、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 倾向的综合。16、斯腾伯格认知发展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个体的认知结构、认知发展机制、 认知发展阶段以及认知发展的条件等几个方面。1.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认知结 构有三种成分组成: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2关于认知发展机制的 观点3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4关于个体认知发展的条件19、教学媒体类型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结合媒体、交互媒体四类。29、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图文声像并茂,

7、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好的交互环境,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 供多种学习路径。32、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科学性;教育性;技术性;艺术性;辅助性。33、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 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的总称。34、课程基本分类:学科课程;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问题课程;活动课程17、学习风格的研究几种主要研究。(一)有关学习风格认知因素的研究,1. 格雷戈克学习风格分类: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分为具体一序列、具体一随机、 抽象一序列和抽象一随机四种类型。2. 考伯的学习风格分类:

8、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划分为善于想象的、善于吸收 的、善于逻辑推理的、善于调和的。3.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研究: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 对知觉的研究。4. 沉思型与冲动型:沉思与冲动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 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二)有关学习风格的情意因素的研究1. 劳特斯的学习风格分类:劳特斯将学习者学习风格划分为情感I、情感II、 认知I、认知II等四种类型2. 内控与外控:所谓控制点是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与命运的因素的看法,一 般分为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3. 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4. 学习的高坚持性与低坚持性。(三)有关学习风格的综合性研究:1.信

9、息加工的风格;2.感知或接受刺激所用的感官;3.感情的需求;4.社会性的需求;5.环境和情绪的需求18、教学媒体:指在教育教学情景中所使用的承载教育信息和传递教育信息的所 有工具、中介。教学媒体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将教学媒体等同于 教育技术。20、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1集中注意,激发动机2 材料直观,有利于感知 3形象具体,有利理解4便于回忆,有利巩固5提供示范,培养技能6扩大教育 规模7提高教学效率8促进教育改革9提高教育质量21、媒体的形态的变化规律:共同演进和共同生存;形态变化;增殖与会聚;延 时采用(30年法则)22、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nm”,意为“两者之间

10、”。很多情况下称为“媒介”, 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所利用的各种工具。23、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原因在于它将教学看成是一个 系统的过程,并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 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 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24、以教为主的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分析3、确定起点行为4、 编写教学具体目标5、设计标准参照测验6、开发教学策略7、选择与开发教学 材料8、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9、进行教学调整10、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25以学为主的步骤:1、教学目标分析2、情境创设3

11、、信息资源设计4、自主学 习设计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6、学习效果评价7、强化练习设计35、课程开发的模式:1目标模式;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学习经验C.组织学习 经验D.评价教育计划2、过程模式;36、情景模式:情景分析;目标表述;制定教学 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37、理解网络课程的含义: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 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 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持环境38、网络课程的特征:基于web的特征;超媒体的特征;交互的特征。47、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的过程: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12、 2、学习者特征分析3、学习情境的设计(1)学习环境的选择(2)学习资源的 设计(3)认知工具的选择和设计4、学习活动的设计(1)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A.抛锚式学习B.支架式学习C.随机进入式学习(2)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竞争、 辩论、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3)指导性活动的学习5、总结和强化练习6、 学习评价:教师评价;学习者自我评价。48、教学资源:是指学习的支持系统、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等能够为教和学提供 支持和帮助的所有物质和信息总称。49、教学资源的类型:1、人力资源一是存在于人身上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力,是 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知识。2、物力资源一教学媒体、教学 传播系统

13、、课程、教材、教学辅助材料和教学支持。3、财力资源一财力是制约 教学资源建设和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4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50、教学资源的特点:分蘖性与衍生性;形式多样性;智慧密集性;使用针对性; 成本廉价性。51、Internet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基本特性: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处理 数字化;信息检索超媒体化;信息来源全球性;信息传递即时性;信息共享开放 性。54、新课改的影响:一,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和工作平台1, 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2,教 育技术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3,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和 学习方式的变

14、革4,教育技术促进新评价体系的建立二,现代教育技术给课程设 计与编制带来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1,课程与教材编制者的群体化,综合化 2,课程与教材的多元化,系统化3,平台化的教材4,交互化的教材5,课程的 多元化载体6,课程教材设计的启发新思路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 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 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郑和的 现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发展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 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现状加

15、强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经验,精选 学习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 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 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 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管 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 校及学生的适应性53、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 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设性学习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6,

1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和适应性55、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挑战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二,教师角色的转 变三,教师行为的变革1,教学方式2,师生关系3,教学过程,回归学生的生 活世界四,教师文化的变革1,走向合作与对话2,探究和反思成为教师的生活 方式3,关注个体经验形成个人风格4,走出功利主义56、新课改存在的主要问题:1,实践领域的管理体制欠完善2,缺少足够的资 金支持3,照搬国外的理论和经验忽视中国国情4,教育技术学科体系还不完善57、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 突出在媒体技术,理论基础等引用方面更趋向于整体融合2,重视教育技术实践 性和支持性研究3,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4,关注技 术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