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448810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区域分类依据区域概念划分:均质区域;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 依据区域特性划分: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等特性;大区域;中等区域;小区 域2 自然资源特征:有限性;区域性 ;整体性 ;多用途性 ;社会性3 自然资源承载力特征: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4外部性的类型: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 5生态环境作为免费物品的三个特征:使用上的非排他性;交易上的非市场性;生产上的 外部性外部性内部化的主要手段:政府的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价格控制;数量 控制;责任制度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6 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指向;

2、消费市场指向 劳动力指向; 高科技指向;交通枢纽指向7 人口自然增长的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8技术扩散的形式:空间梯度扩散;跳跃式技术扩散;双向对流式10、衡量技术为使用技术的三方面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1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六个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 )起飞阶段( 4)向成熟推进阶段(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12、胡佛费希尔的区域增长阶段理论的标准次序一、自给自足阶段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四、工业化阶段五、服务业输出阶段1 3、区域优势的特点:地域性、综合性、时效性1 4

3、、区域优势类型: (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 (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 (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 (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5 )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15、规划工作的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16、区域规划的特点: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1 7、区域政策的特点:差异性、综合性、协调性、阶段性1 8、区域发展战略类型: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开发战略1 9、区域分析的概念: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 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20、区位与区位条件概念21、自然资源承载力概念:在

4、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 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2、外部性概念: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23、区域经济的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24、人口容量概念: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环境人口容量,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 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25、技术进步概念

5、: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 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2 6、区域竞争力的概念: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 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27、区域发展优势的概念: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 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28、绝对成本说概念: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

6、,又称绝对优势说。29、劳动地域分工概念: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 式。 从个别区域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 ,有时是某一类 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即区域生产专门化。 从相互联系的区域体系来看,它表现为全社会的生产专门化体系。30、区域规划概念:区域规划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区域规划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 及其其方案的选择过程,是对一定地域范围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31、区域发展战略概念: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

7、划;其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 这一目标的途径。32、农业产业化概念:指农业生产部门与其他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实行联合在一起,共同经营管理的形式。3 3、产业结构概念: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从广义来看,它包括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 和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 从狭义上理解,即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相互比例关系。34、辅助产业概念: 是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 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配件和其它服务性的产业。 即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35、主导产业概念:具有

8、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 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三、辨析36 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某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即引起他人效用增加或成本减 少,但作为活动者主体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如教育、公安和消防等公共物品均能产生正的 外部效果;它们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负外部性:某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引起他人效用降低或成本增加, 但它并不为此支付足够补偿这种危害的成本。37 强制性创新和诱致性制度创新 强制性创新是政府推动和实施的制度创新,是强制性的

9、. 与强制性制度创新不同,诱致性制度创新主体既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团体或组织,还可 以是基层地方政府.3 8节约劳动型进步,节约资本型制度和中性制度进步 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提高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例的技术进步; 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降低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比例的技术进步; 中性技术进步:使资本边际生产率对劳动边际生产率保持不变的技术进步.39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优势产业是指当前经济总量中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合理、资本运营效率 较高,投入产出比高的产业。支柱产业属于优势产业的范畴,但是优势产业不一定能够成为支柱产业。它更加强调在 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及其对相关

10、产业的带动作用。40简单的技术转移和吸收型技术转移简单的技术转移 简单的技术转移:某先进技术由加过转移到乙国,而乙国不一定在转以后具有复制这项 技术的能力。吸收型技术转移:某先进技术由加过转移到乙国且会被乙国消化、吸收并复制出来。41垂直技术转移和水平技术转移 垂直技术转移-甲国基础科研成果能用于乙国的应用科学中,或将甲国的科研成果用于 乙国的生产中。水平技术转移将甲国已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转用于乙国的生产领域。42中间技术和适用技术 中间技术:易推广、消化的,比那些最新和最先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更简单、更廉价、更 易于维修的、同时比初级原始技术更优越的适用技术。适用技术:既满足了引进国或区域发展

11、经济的技术需要,又考虑了引进国或区域生产要 素的现状、市场规模、文化社会环境、当前技术状态等因素,而使引进技术的最终效果最大 的那类技术。43 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 垂直分工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初级产品生产中间产品生产最终产品生产;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之间。水平分工: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 .两种 形式:区域之间选择不同的经济部门进行专业化生产,所生产的商品或劳务不相同;各区域 生产同类产品,但具体生产的产品有差异。44 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 进口替代含义: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

12、满足市场的需求。使民族工业中 的消费品工业得到发展,加强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经济的能力,能够减少经济上的对外依赖。局限性:不能完全消除对外的依赖性,它只是改变了进口商品的结构;发达 国家使用各种措施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出口替代:以新的产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 实施出口替代发展战略,可以通过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45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

13、生产概念。在区域分析中,这两 个指标一般无较大差异,可视需要与可能任取一个。46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包括区域自然条 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 素。 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 平和发展阶段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分析;区域社会发展状况评价;区域资源环境 分析 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的 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策略 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47自然资源

14、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黑龙江商品粮基地(耕地资源); 山西煤炭能源基地 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中东海湾石油开采; 我国铁矿开采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生产的地域分布于资源的地域分布吻合应较 好。48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 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 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政府的直接管制政府以非市场途径(规章制度)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进

15、 行直接干预,包括命令和控制. 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可分为价格控制、数量控制和责任制度等三类。 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设计适当的产权,就可以靠有关当事人的自愿协商或判 断解决外部性问题. 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缺乏激励和强制,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49 区域经济特色形成原因有哪些 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区域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 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 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各类因素对不同产业部门有不同的影响;各类产业部门有向能满 足它主要要求的地区接近或靠近的倾向(产业布局指向性)。 劳动分工规律。各区域间经济的分工协作。各区域凭借、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生 产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部门,建立特色显著、专业程度高的区域经济结构。避免“大而 全”、 “小而全”的封闭体系。 区域利益各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由各自的贡献所确定的经济利益,使得经济 利益最大化。50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新产品层出不穷,催生了新的需求,导致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日益丰富多彩;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原有产品的功能和效用不断引伸与 “裂变,独立而成为新的产业部 门。 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技术进步为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