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思想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447207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的思想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仁”的思想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仁”的思想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仁”的思想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仁”的思想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仁”的思想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的思想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仁”的思想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 曼 琳摘要:通过对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的诠释,重新发掘孔子伦理道德修养论的精华,并针对当前大学生种种道德问题,提出了充分利用儒家“仁”的思想特有的精神价值和生命力来培养大学生的仁爱精神的具体对策,即培养仁爱之心,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并指出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关键在于道德情感教育,启发良知自觉。关键词:孔子;仁;大学生;仁爱精神中国儒家的道德思想内容博大,义理宏深,孔子“仁”的思想是儒家伦理规范之核心,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也是处理人际关系使之和谐,协调,达到社会和谐、个

2、人幸福的最高道德理想和道德准则。“仁”的思想中包含的积极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一、孔子“仁”的思想解读孔子“仁”的思想,集中体现于论语中。在他的阐述中,爱人、孝悌、礼、义、忠、恕、中庸、敬、宽、信、敏、惠、刚、毅、木、讷、勇、温、良、恭、俭、谦、让、诚、利国、利民等都是“仁”的德目或“仁”的表现。因而宋儒曾言“仁”是“诸德之和”,是“全德之称”。不过通观论语,“爱人”乃是孔子“仁”的理论基础和第一要义,也是人们在实践“仁”的过程中首要的指导思想和道德要求。(一)“爱人”孔子最早以“爱人”释仁。仁的核心内容是“爱人”。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3、(论语颜渊)即对他人应该同情,关心,帮助和爱护。孔子主张,“爱人”当以“亲亲”为起点,“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即是说从血缘中自然生出来的这种对父母和兄长的爱是仁的基础,也就是说,爱心要以父母兄弟等家庭中人开始,逐步推己及人,由近及远,通过“泛爱众”来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广阔境地。“孝”“悌”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爱,是带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亲爱父母为“孝”,亲爱兄弟为“悌”。人生而有家,成长在家,对父母、兄弟自然有爱、有情。“孝”“悌”是符合人的天性的爱,是人之常情的爱,是人性的最初表现。“这种真挚的血缘亲情是毋庸置疑地符合道德理性的,它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与依据,所以说它是仁之

4、本。1”孔子将“仁”建立在“孝悌”之上,又超越这种血亲情感,它要求把“孝”所包含的亲情之爱扩展和推延到对社会一切人的关爱,“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当人依照这种天然合理的血缘亲情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就会产生“爱人”之心,这种出自内心深处平和,谦恭,真挚的爱向外不断推广,从爱父兄到爱他人,从爱个体的人到爱群体的人,最终把人拉向社会,形成一种理想和谐的社会关系。然而,与道家“独善其身”不同,儒家追求“兼济天下”,个人的完善在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在于他是否能够按照自己至善的本性去对待他人。于是,仁以“笃亲”始,以“泛爱众”承,最后表现为曾参所概括的“忠恕”之

5、道,即所谓“尽己之谓忠, 推己之谓恕。”(论语集注卷二)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及人之心谓之恕,这是仁者爱人的具体行为模式。“忠”是从正面为别人着想,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则是从反面为别人着想,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忠恕就是推爱己之心以爱人:一方面要以自己的全部爱心来对待他人,成人之美,助人为乐,人能爱人而后能利人;另一方面又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以自身的感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以自身的爱憎好恶去推知他人的爱憎好恶,从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不损人利己。总的说来,忠恕之道要求人们待人如待己,以对待自己的行为方式来对待他人,不将一己之私

6、强加于人。当然,忠恕之道是从人的本性为善这个前提出发的。如果每个人能从善的本性出发,将心比心,推行忠恕之道,人与人就能达到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二)“成人”“仁”既是作为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出,同时又具有社会理想目标的意义。因此孔子“仁”的第二个层面的意义,就是“成人”。理想人格的形成即“成人”,“成人”包括了“求仁”和“行仁”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说“求仁”。求仁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主体道德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依靠主体的理想自觉和在理性自觉基础上的道德自律。“仁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一个“欲”字说明,“仁”的获得主要取决于自我的内心抉择,我志于仁,我心自仁,只要有这样的精神需

7、求,仁的境界可以随时而至。人要真正“成人”,就要在实践中实现仁德。但是,“求仁”的过程是十分漫长和艰苦的,需要足够的理性精神支撑和自觉的人性修养。“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实现仁德既不靠人,也不靠天,而是靠自己,强调道德自觉。一个人只要有修身的意愿,并且不断地去努力,去追求,就能实现仁的目标。在追求“仁”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爱心,增进道德,提高精神境界,修身自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等等,只要有此自觉,努力的修养,就可以使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

8、由的境界。求仁得仁,求仁的目的是行仁,即“修己”“安人”。“子路问君子。子曰: 修己以敬。曰: 如斯而己乎?曰: 修己以安人。曰: 如斯而己乎?曰: 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所谓“修己”, 即修其身, 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使自己成为具有以仁为本质的社会道德的人。而所谓“安人”即将自身之德广施于同类之人,一个人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完善了他人和社会。“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将内在的德行推广于外,得仁行仁,这是一个践行“仁”的具体公式。“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修己的目的在于得仁,但“仁”的本质是一种推己及人的人格力量。爱人者,人恒爱之

9、,任何人只有在主观上立志于仁,行动上致力于仁,互爱互惠,践行仁德,才能“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达到“仁”的崇高境界。 总之,“仁”是深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等互爱,这种爱对爱的回报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从而建造一个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融洽和谐,宁静仁善的精神家园。二、孔子“仁”的思想与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一)大学生道德之现状不可否认,昔日思想,必定有与我们时代的精神气质所不协调之处。孔子的“仁”的思想也需要接受时代的洗礼和社会的改造。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源自人伦亲情,强调明人伦,尊重人格,提倡关爱,注重责任,追求社会和谐平安,这一原则却不会随时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应随同过时的具体

10、道德规范一并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仁爱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具有永恒价值,它正是塑造中华民族健康道德心理,提升国人道德境界的根本生长点,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克己为人、见义勇为、当仁不让,遵从各种社会规范、积极维护社会生活准则的独特个性的心理基础。不无遗憾的是,这些优秀的道德遗产正在离我们远去。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生存压力,激烈的竞争和知识的商品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人情冷漠,仁爱精神和责任意识逐渐淡化,尤其是肩负重要社会责任的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更是不容乐观,让我们来看看过去几年内发生的触目惊心的事实吧: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动物园内用硫

11、酸泼熊;上海某大学的高材生残忍虐猫;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疯狂杀害室友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在道德上的水准却几乎降为零点。在对待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态度上,大学生的表现也几乎同样令人失望。他们对待父母,缺乏起码的尊重和感恩之心,南京大学校园里曾一度流传着一位辛酸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说,儿子从不考虑更不安慰只有微薄工资的父母,只伸手向父母要钱,用于高档娱乐消费;他们对待社会,诚信尽失,一些大学生以欺骗的手段申请特困生补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却遥遥无期,假简历,假学历更是充斥市场;他们对待弱势群体,毫无同情和怜悯之心,看到乞丐时,大学生常常表现出无奈甚至厌恶的情绪;对待国家或世

12、界,缺乏起码的关注和责任感,如在911恐怖袭击,或印尼地震中,大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着没有感觉的感觉等等。在这里,我们痛心地读出了“缺乏仁爱”四个字,大学生人性中的善良成分正在受到狭隘的个人主义观念的侵蚀,他们对生命,对社会,对国家都缺乏基本的关注和关怀,表现出了与其知识水平极其不相称的漠视和不仁之心。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经济转轨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变化,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实用享乐的价值观不断地冲击着原有的价值观,这些暂时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冷静的判断,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和无私奉献的观念;其次,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是特殊的一代,由于他们普遍生于20世纪

13、80年代,被称为“80后”。“80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自己全部的情感和精力集中在子女身上,极力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纵容使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和“利己主义”者,加之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空泛又教条,脱离了学生的真实需要,变成口号和标签,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极度膨胀,从而出现一系列道德问题;最后,传统文化的断层和中国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这是使大学生缺乏“仁爱”精神的深层原因。(二)孔子“仁”的思想的现实意义大学生作为特定社会群体的公民,他们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大学生道德状况如何,将会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提升的问题。面对上述种种挑战,未来中国伦理道德教育应该

14、怎样发展,大学生应该确立怎样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为了求索人类社会和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所面临的诸多冲突的化解之道,东西方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学说。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发表了“学会关心”宣言。宣言明确提出:“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它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3”可以看出,世界有识之士已就这些新问题、新挑战达成共识:高度重视人类道德滑坡问题,“恢复具有早期时代特征的关心价值观”,大力

15、关注青年的道德教育。毋庸置疑,“关心价值观”教育与孔子仁爱教育有某种契和之处,人类需要关心、仁爱,人与自然需要平衡、协调、和谐相处,而对人、社会、自然的关心正是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仁”的学说,以及建立在“仁”的思想这个理论基石之上的成仁之道,行仁之方无疑为解决上述冲突,为我国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一种有益的思维视角和价值取向。“仁”的思想所涉及的爱他人、爱自己、爱社会、爱自然思想正是现代社会所要大力提倡的思想,这种仁爱精神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所要大力弘扬的精神。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仁是最好的内容,也是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最好的手段。“仁”把爱的培养、责任的孕

16、育建立在真爱为土壤,亲情为阳光雨露的环境里,以爱育爱,以真情感化心灵,用责任培育责任,这种德育方式既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又极具人性化。“仁”的思想中包含的仁爱精神,诚信精神和责任意识等多种道德意蕴和伦理精神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因此,孔子“仁”的思想在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和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将焕发出青春活力,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三)孔子“仁”的思想对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1、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三部曲(1)仁爱之心当代大学生的诸多道德问题都源于仁爱之心的缺乏,鉴于此,应该以培养仁爱之心作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点。前已有述,孔子的“仁”以“孝悌”为起点,“亲亲”,“泛爱众”,再推己及人,把爱扩展到一切人身上,“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大学生仁爱之心的培养,也应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