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劳动供给分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4470666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劳动供给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二章-劳动供给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二章-劳动供给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二章-劳动供给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二章-劳动供给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劳动供给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劳动供给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二章 劳动供给分析l 第一节 劳动特殊的生产要素l 第二节 微观劳动供给l 第三节 中观劳动供给l 第四节 宏观劳动供给第一节 劳动特殊的生产要素一、生产要素是我们深入研究就业问题的起点。1亚当斯密把涉及社会生产和人分为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三大类。劳动、资本、自然(即土地)是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要素决定了产品的价值。2萨伊提出劳动亦即勤劳是一种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根源,而人类勤劳或劳动的结果,即“勤劳对人类所提供的东西”,就是产品。勤劳、资本和自然三项要素组合在一起,协同生产才能实现财富的生产。“仅仅是由于勤劳,人类才能得到堪称丰富的实际必需品,以及其他物品”

2、。二、劳动要素实体是人,是人的劳动能力,也称为劳动力或人力要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出,在社会生产力中,劳动要素所寄托的实体劳动者是居于主体地位的要素,劳动者推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从而完成劳动过程。三、劳动要素之所以成为主体,是因为它能对物质要素加以运用。经济运行主体可以分为个人、企业、社会三个层面。个人最基础层次,既是直接的生产者,也是最终的消费者。四、现代社会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货币金融资本、物质资产、科学技术、信息、管理六大要素。(考纲1 识记 *书P24页*现代社会的生产要素) 劳动这一生产要素得到升华:其一,劳动要素其自身有着繁杂多样的质的区别;其二,高层次的劳动决不是低层次劳动的数

3、量“倍加”所能等价的和替代的;其三,劳动要素在向其他要素扩展和渗透。五、劳动要素其主要特点:1动力性:即主体推动性。2自我选择性:即劳动要素作为主体要素,在构成劳动供给与否和劳动供给的投入数量与方向上,具有自主决定权与选择偏好。l 国际劳工组织在提出“就业目标”时就指出,就业应达到“自由选择”,即自主性。l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文化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人的自我选择性就较弱;经济发展水平高、教育文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人的自我选择性就较强。l 人选择就业岗位,岗位选择人,市场就业就是在这双向选择中实现的。3个性差异性:即不同的劳动要素个体,在个人的知识技能条件、劳动参与率倾向、劳动供给

4、方向,以及社会劳动岗位对其需求与选择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l 市场配置劳动要素,则可以有效地在微观层次上通过个人与企业的双向选择,承认和完成有差异的配置。4非经济性:即人作为生产要素供给,除了追求“高收入”的经济利益外,还有非经济方面的考虑。l 工作的稳定性、晋升机会、管理特点、工作条件、个人兴趣爱好、技能水平等因素。可以看出这样一种规律:在经济水平比较低的社会,人们重谋生,对非经济的考虑较少;在经济水平比较高的社会,“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对于非经济利益的考虑就会较多,强度也较大。六、劳动要素的能力可分为:体力、智力、知识、技能四部分。1体力:是人的身体素质,从一般意义上说,体力包括力量、耐

5、力、速度、灵敏度、柔韧度等人体运动生理指标;从劳动的角度来看,还应包括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劳动负荷能力和恢复疲劳的能力。l 体力在劳动中处于基础地位。基础有两层意义:是人类劳动、人体做功能量消耗的物质提供者;是人体获得智力、知识、技能的基础,也是在劳动中发挥智力和运用知识、技能的基础。2智力:指人认识客观事物、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人的聪明程度。l 人的头脑分为:感觉区、记忆区、判断区、想像区四个功能区。3知识:指人们头脑中所记忆的经验和理论,或者是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分为一般经验和理论两种,当知识带有逻辑性、体系性、科学性时,成为理论或者学说;一般经验则是形成理论知识之前的东西,其特征

6、是零碎的、片断的,正确度较差的。l 知识分为:一般知识(普通知识);专业知识;操作知识4技能:指人们从事活动的某种动作能力,是人经过长期实践活动所形成的顺序化的、自动化的、完善化的动作系列。l 技能形成的标志是动作的准确性,它包括动作的方向、距离、速度、力量的准确。l 技能分为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两类,特殊技能一般是职业技能。七、人力资源 是指一定时间,地点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也被称为“劳动力资源”“劳动资源”。在现行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中,“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劳动供给实体、作为一个统计对象,是指以国家或地区为范围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1人力资源作为一个含义广泛的经济范畴,

7、具有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两方面,即包含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2人力资源总量=劳动力人口数量(人力资源数量)质量l 人力资源数量即: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减去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再加上劳动适龄人口之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八、具体人力资源数量结构包括八个部分:(考纲2识记 *书P30页*人力资源的构成)1处于劳动年龄段之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它占据人力资源的大部分,可称为“适龄就业人口”;2 尚未达到劳动年龄,但已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即“未成年劳动者”或“未成年就业人口”;3已经超过劳动年龄,还在继续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即“老年劳动者”或“老年就业人口”;4处于劳动年龄

8、段之内,具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可称为“求业人口”。这实际上是失业人口;5 处于劳动年龄段之内,正在从事学习的人口,即“就学人口”;6 处于劳动年龄段之内,正在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7 处于劳动年龄段之内,正在军队服役的人口;8 处于劳动年龄段之内的其他人口。l 前四部分是经济活动人口,是直接的、已开发的人力资源。其中的前三部分,构成就业者或“就业人口”的总体。后四部分是间接的、尚未开发的、处于潜在形态的人力资源。 第二节 微观劳动供给一、微观劳动供给即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劳动供给,取决于经济单位的工资水平。劳动供给与工资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考纲3 识记 *书P31-32

9、页 * 工资与微观劳动供给)二、劳动供给不仅仅是社会劳动供给的人数,还包括人们从事劳动的时间因素。l 劳动供给总量=劳动供给人数平均劳动时间(考纲4 领会 *书P33页*个人劳动供给的经济条件):三、人处于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之中,个人层次的劳动供给必然受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政治、文体诸方面因素的影响。1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个人劳动供给。l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劳动供给过剩,个人在就业、工资、教育、保障等方面一般处于不利的地位;发达国家的劳动供给不足甚至稀缺,个人在就业、工资、教育、保障等方面就处于有利的地位。2.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个人劳动供给。第三节 中观劳动供给一、中观劳动供给的性

10、质:产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社会劳动总供给的下一个层次,是对于某一产业、部门供给的偏好。由一定数量的特质劳动供给与一定数量的同质劳动供给二者构成。1特质的、定向的劳动供给:是接受特定性的专业、职业教育训练之后,形成自身已定向的、未经教育培训者无法替代的劳动供给。具有优势,形成排斥甚至是垄断权。2同质的、广泛投入性的劳动供给:适应面广,可以对社会各个产业构成供给。二、影响中观劳动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考纲5 领会 *书P35页*影响中观劳动供给的因素)1工资竞争力:即一个部门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较的工资水平的高低。2专业教育的门类:一定的教育门类能生产出具有一定物质的、不可替代的专门劳动供给。3

11、人的就业偏好。4劳动要素的流动性:是在一定的劳动供给格局和既定劳动要素配置的条件下,影响劳动供给投入方向,即影响中观劳动供给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三、一般来说,劳动要素本身的活动性强,即素质高、年龄轻、抱负大,就易于流动;劳动要素流动的客观障碍少,体制灵活、信息充分、生活条件易于解决和满足,就易于流动;劳动要素流动的个人成本与需求方面担负的费用小,也易于流动。第四节 宏观劳动供给一、宏观劳动供给的基本特征:决定了社会就业的基本格局。(考纲6 识记 *书P37页 *宏观劳动供给的特征) 对于就业问题而言,宏观劳动供给的基本数量特征与微观劳动供给的特征完全一致,即“工资水平越高,劳动供给也越多;工资

12、水平越低,劳动供给也越少”。二、影响劳动供给数量的因素主要有:1人口因素:包括三方面l A人口总量。首先取决于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规模。人口死亡率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的稳定状态,人口总量就主要取决于人口基数和人口出生率水平。l B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人口的年龄构成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源数量和宏观劳动供给总量: 人力资源数量=人口总量劳动年龄人口比例l C人口迁移。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即人口由生活水平低的地区向生活水平高的地区迁移,由物质资源缺乏、机会少、工资水平低的地区向物质资源丰富、机会多、工资水平高的地区迁移。人口在城乡间的迁移即农村劳动力进城,是一种历史趋势。2劳动参与率:是参

13、与劳动活动的“经济活动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详见书P39页)l 劳动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人口总量100% =(就业人口+失业人口)人口总量100%l 取决于劳动年龄人口愿意就业的程度,而人们的就业愿望程度又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经济水平的高低和社会习俗等诸多因素。3劳动时间。工作时间的缩短,是历史的发展趋势。(考纲7 应用 *书P40页 *结合我国识记情况,具体分析劳动供给的无限状态)l 劳动供给的无限状态:只要有一定的工资,就有源源不断的、无限的劳动要素供给,这条曲线被称为“劳动供给无限弹性曲线”,其弹性指标为:Es=l 美国刘易斯等人指出,在一个特定的工资水平下,落后国家在传统农业部门、家务

14、劳动以及低水平的第三产业中存在大量就业不充分的人,他们只有微薄的收入。l 这种“无限供给”一般是缺乏技能的非熟练劳动供给,它可以迅速满足对低水平的、普通的劳动要素的需求,在经济进步和成长的过程中,把数量多、质量优秀的劳动供给变成数量合适、质量优质的供给,是各国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三、影响劳动供给质量的因素有:1遗传、其他先天和自然生长因素。是造就劳动供给质量的基础方面。2教育因素。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先天遗传与后天教育都对人的素质具有重大的影响,二者相比,后天教育因素比先天因素更重要、影响更大。3人力投资数量。人力投资称为人力资本,即通过对人力资源投资,可以使它具有较大的生产功用,使国民收得以

15、增加,这是一种非物质资本。4人力投资的动力。从个人的角度看,取决于自身投资所付出的成本与取得的收益二者的比较。5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体制。一般来说,在经济发达国家,人们受教育水平高、观念开放、体质健康,劳动供给的质量较好;在经济落后和贫困的第三世界国家,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低、体质较差、观念封闭,劳动供给的质量较差。6社会文化与观念因素 四、随着时间的变动,社会的人力资源会发生变化:1一部分少年人口进入劳动年龄,转化为人力资源;2一部分潜在人力资源提出就业要求,转化为现实人力资源,构成供给;3一部分人力资源丧失劳动能力,转化为非人力资源;4一部分现实人力资源丧失就业要求,转化为潜在状况,退出供给;5原有供给的维持部分,也会发生变化,一部分就业人员由某一岗位转向另一岗位,一部分就业人员脱离就业岗位转化为择业人员,一部分择业人员走上就业岗位转人为就业人员。五、择业人员与就业人员,即“经济活动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