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4468131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构建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构建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构建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构建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治未病思想发端于我国的黄帝内经,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这一思想的伟大意义在于将“治未嘉”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 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强调:对于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摄,预防疾病的发生。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賊邪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 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依据“阴阳互根和互相生克制化”的哲理,有目的地去 扶持和调动尚未患病但与已病的脏器或组织有关联的脏器戒组织,也就 是让自身健康的脏器戒组织去对抗和平衡已病的脏器或组织。这也就是 中医所谓的“上工不治已耕而治未病”.伤寒论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 必悉具”。“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2、,当先实脾”;还有清代名医叶天士 所强调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等。“IT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渇而穿井,斗 而铸锥,不亦晚乎!以及上工泊未中工洽祕,下工曲已 这种中医“治未病”思想正是上述医学目的,而且中医“治 未病”己有近两千年了,在理论与实践上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导人们强调证治心传证治总纲曰,申言养生防病是医学的主要目的与功能,这种医学观贯穿于中医学 的理论与实践之中.一个较长时期以来,治未病的医学思想逐渐被淡化, 甚至被“治己病”所取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 识到单纯治疗已病是消极被动的,是对医学主体功能的削 弱

3、与颠倒.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 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如何延长生命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世界文化当中, 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 的。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 于阴阳.和于术故,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 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魏晋南北朝时, 养生家与医学家 结合。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有 养性、退居等专卷,涉及:老年生理心理I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

4、演变 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 “小炷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 命的源泉是油.另外老老恒言、千金方、养性延命录 等古代文献中的养生内容也十分充实。目前医学科学在世界水平上不能解决的问题0 SARS 、 艾滋高血压随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亚健康人群増多.“欲病”成为普遍存在 的客观事实.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转变,为中医治未病奠定了良好 的社会基础.治未病所体现的医学学术优势,有利于中医学优势发 挥,应当是中医学发展的着力点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体系的建立不仅具有丰厚的理论 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和 科学内涵;更有利于继承中国 传统优秀

5、文化、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普及宣传科学养生健 身理念、祛除邪教、崇尚科学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净化社 会环境、改善生存质量,使中华民族以优秀的品质、健康 的体魄、高尚的心灵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所以,在全面继承古代中医治未 病养生保健理论精华的基础上,系 统总结现代中医养生的理论发展和 实践经验,充分利用中医药的资源、 文化和科技优势,对于提高人 民健康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和谐、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累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浹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索问气交变大论云:“有喜有怒、有忧有 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 “

6、思伤脾”.“忧伤肺叩.3恐伤肾”.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内腰闭拒.虽 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都是说要人思想恬静,既可防止内在致病的七情刺激, 也可使肌膜肤表有抗御外邪的能力心理保健U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題所以.中医治未病心理保健工作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潜力而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物欲化倾向 谢冷漠化倾向 粗俗化倾向邇躁动化倾向蓟在高科技、倍息化、竞争激烈的21世纪心理养生对促进人类健康将具有越来越 大的作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互为因果,心理健滕可促进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者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彼此形成良性循环;反之.一些负性心理因素会引起躯体疾病,称为心身疾辯,病后更容易产生焦 念、抑

7、郁僧绪.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科 神氐刃I,精神乐观之所以增进健廉,大体上讲,其作 用机理主要有二:其一,乐而忘忧,经常保持心情舒畅,可摒除异常情志 因索对人体的形响:其二,精神畅达,则气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有益 于身心健康.具体做法如下,1)善于解脱:遇不欢之事要善于自我解脱,勿常记于心.2)陶冶性情:如工作之余,常常吟诗作献、养鱼种花、郊游览胜 、打太极拳或垂钓等等,均有助于陶冶性情,培养乐观性格.3)笑口常开::即待人和颜悦色,笑口常开,自然可减少人与人之 间的纠纷;人际关系融洽,即有益于乐现.同时凡发自内心的笑,本身即 可减少烦恼,于是乐观精神由之而生.(2) n j

8、 中医学认为意识纯正有利于健康.保命歌括 云,“心纯性正,以养此身”即是幣述两者之间关系的.思想意识纯正,主 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培养:1) 与人为善:害人之心不可有.生活中,人有升有降、有进有退 、有悲有乐,若见他人晋升、事业成功等,切不可产生妒忌之心及想方设法 诋毁他人;即便素有成见,亦不可如此:更不可无事生非,损害他人.2) 真诚待人:古人有每日三省之训,其中之一便是“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信者,诚也”无论是同事同学,还是上级下级、老师学生以及左 邻右舍.均应一视同仁,真心相待;若非原则何题,均应礼让三先:凡他人 遇到困难之处,应斯力相助,至诚关心.3) 少思寡欲:不可贪求女色、金钱、地位:不

9、可为了名利而损害(3丿恳備奁* .思维是心神的功能反应。善于思考,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不仅是人们掌握渊博 知识、高深学问的基本方法,同时 亦有利于身心健康。养生四要 所谓“精勤思学,延年益寿”,指出了勤奋地、合理地思考问题与健 康长寿的关系。但学习方法不当, 如长期夜以断日地看书学习与思考 问题,则有害于身体。前人所谓 “不思则罔”、“过思则害”,即 是辨证地阐明了学习思考时的“劳 逸结合”关系.(4)曲奄*: It心SLt应始终保持纯朴而无杂念、冊 而不的良好状态,方有益于健康.具体做法如下*1) 首先要排除私心杂念减少了私心.降低了嗜欲,则减轻了思想上不 必要的负担.有利于心理上的清静平

10、和.2) 要利用适当的时间开展气功、保健按摩尊活动,使心境逐步中静下来, 并进入“意守丹田”、“意念专注”、“虚无静泰”的安静状态.3) 耍有清静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尽童避免咱杂喧闹以及不健康的 音乐刺激.4) 要有专一的工作、学习、生活志向,不能朝三暮四.有了专一的志向 并潜心去追求.心境就能相对地纯静下来.(5)专丹卡气量解达性格开朗.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计较个人得失.便不易产生“优废”、“喜怒无常”现象.自是有益于身心健 康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撐船”,对于人与人之间的非廉則问题.应该育这 种胸怀.临床所见.性格不开朗的人最易忧废郁闷“忧”为七情中对人体健康 有害的又一种情志灵枢本神说:“

11、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可见 优郁性格不仅易伤神.且易致使气滞血瘀而变生诸病。)意志包拆信心、自控力、毅力和抗御外界打击能力.坚强的意志可以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保持气血流畅.增强抗病能力 预防疾病的发生,意志虚弱者则神怯气虚,气血不畅,抗病力弱而易遭受 病邪侵袭少吃或不吃适*吃豆类;多吃毎顿都吃索问脏器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 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 之.以补精气”的观点养生录中谈到养生殂六宜”,食宜 早些、食宜暇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 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医治未病的关键 是合理的蜃食结构。 府医疗史中,积累了 圭富的饮食养生的思周礼天官篇记戦.宫廷设“食 医”一营养医生.反映

12、了中医饮食养生 学说的悠久历史与熏要性.1.饮食有节,五味调和中医学对控制及调和饮食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认为 日常饮食要注意与“ ”.所谓“节”即节制、 控制,不肆食恣饮之意,或谓适度、法度.所谓“和” 即调和。节,不仅是量的控制,也是味的控制。饮食无 过无不及,以适应身体需要为度。这就要求人们勿逞口 腹之欲,勿极五味之美,而要根据人体气血阴阳状况和 食物的性能进行调和,适度进食,方能达到健康长寿、 减少疾病发生的养生目的.要做到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日常饮食宜有节奏,定时定 量,味宜清淡。古人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 粥,晚饭莫教足”。“食渴不大喝,大饥不大食”:“大 渴不大喝,大饥不

13、大食”;“纵然适口莫浪食,只食八分 便已足” O 口味上宜“去肥浓,节酸咸”,即日常饮食应 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肥甘厚腻、酸咸过重的菜肴。据现 代医学研究,每天吃log食盐的人群中,其高血压发病率 为10%;而每天吃食盐多2倍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率也增 加2倍。可见,古人饮食强调清淡与现代医学控制食盐摄 入量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3.饮食以时,四季五补“常”,即指常规、法度,一定的规律性、规范性 而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即体现了适合 中华民族生存特点的以素食为主,果蔬肉食为辅,通 过调和,兼收并蓄的饮食规律。这一饮食规律沿袭

14、至 今,五谷仍为我国人民主食,而五菜(指蔬菜)则是 主要的副食,五果、五畜则作为副食中的营养补充品。 违反这一规律,则会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而发 生疾病。祖国医学“饮食有常”的“常”,还体现在 饮食的规范性上,包括饮食按时、食欲细缓、适温而 食及食不暴饮等“饮食有常”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物我相适”,即食物的 性味要与人体的阴阳气血状况相适应,以人体需要来决 定食用何种适当的食物。饮食上主张按“热则寒之,寒 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进食。如寒性体 质的人宜食温性或热性食物;热性体质的应食寒凉平性 食物,忌食温燥伤阴食物。又如气血虚的人,冬春季宜 进食温补生血的当归羊肉汤和桂圆肉、大枣等滋补食品。我国古代医家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极为重视 饮食与时令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养生的四季五补法。即 随季节的变化,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调整饮食,以补阴阳气 血不足;春天“升补”,夏天“清补”,秋天“平补”, 、中医在养量中主张顺应四。时养生。内经中有“圣 人”;“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这一思想被后世养生家奉为圭旨,在饮食方面 讲究在不同季节、气候、时间,服食不同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