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十三五”两型社会建设发展规划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4467348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赫山区“十三五”两型社会建设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赫山区“十三五”两型社会建设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赫山区“十三五”两型社会建设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赫山区“十三五”两型社会建设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赫山区“十三五”两型社会建设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赫山区“十三五”两型社会建设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赫山区“十三五”两型社会建设发展规划(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赫山区“十三五”两型社会建设发展规划两型社会建设,是指我国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即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使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一、赫山区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条件和影响因素经过过去几年各项改革有力推进,赫山区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产业调整凸显新成效,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显著增强。赫山区地处洞庭湖畔,东邻湘阴。南界宁乡,西接桃江,北临资水。区位条件优越,城镇化水平高,基础好。交通运输联系便捷,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生态资源条件优

2、越,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后发优势明显。赫山区同样存在一些发展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人才力量薄弱,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尚未形成。二、赫山区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构想(一)指导思想: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以富民强区和跨越赶超为总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导向,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突破,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园区建设和重大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新路径、新方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突出“绿色增长、提质转型、跨越发展”三大主题,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培育和打造

3、优势主导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全面提升赫山区经济实力和运行质量,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二)建设基本原则: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强化特色。(三)发展战略:全面对接湘江新区,实施一体化战略。细化主体功能分区,实施功能化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施集群化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城镇化发展。推进民生改善工程,实施均等化战略。依托环长株潭城市群与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两区”融合区位优势,积极发挥“两区”互动桥梁作用,主动对接湘江新区,提升城市品质,培育新兴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增强服务能力,生态质量、生活质量、生产

4、质量与景观质量兼顾,建设一个具有活力、竞争力、创造力、吸引力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新区,把赫山区建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两型产业协同先行区、发展模式创新探索区。(四)发展目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启动“两型”产业体系建设,加快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到2020年,全面建立有利于“两型”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框架和政策法规体系,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取得明显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取得较快发展,“两型”产业比重提高,产业结构优化,集群效益提升,初步将中部产业建设区建成国家重要的新型材料基地、中部地区特色装备与先进制造业基地、湖南省新型能源基地、湖南省重要的

5、商贸物流中心;将西部山地康乐休闲建设区建成湖南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特色休闲养生、度假中心;将东部都市体验休闲建设区建成长株潭都市农业观光体验基地、特色文化旅游中心、湖南省美丽乡村旅游示范片区。三、赫山区两型建设区域主体功能规划方案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要求,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银城大道、益宁城际干道为发展轴、以兰溪河、志溪河、新河、鱼形山水库为主体的“三河一水”为生态保护带,将全区的两型建设主要划分为中部黄金走廊产业建设区、西部山地康乐休闲建设区和东部都市体验休闲建设区三大主要功能区。根据不同建设区域的功能目标,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发

6、展格局、产业发展格局、生态保护格局。整体上是“一轴二带三片区”的总体开发格局。“一轴”是指以银城大道、益宁城际干道为发展主轴,串联赫山中心城区、龙光桥、龙岭工业园、沧水铺、衡龙桥、衡龙新区等重点乡镇及区域,依托区域内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形成中部两型产业组团,打造成以园区建设、商贸物流为主的产业聚集经济走廊,积极与大长沙产业群进行东进东接。“二带”分别为西部生态保护带与东部生态保护带,西部生态发展带以志溪河鱼形山组成的水系链为发展带,将志溪河沿线的会龙山、新市渡、龙光桥、泥江口片区,打造成以山水文化旅游、低碳宜居宜业为主的绿色经济走廊;东部生态发展带以新河兰溪河组成的水系链为发展带将新河沿线的龙

7、光桥、笔架山、泉交河、欧江岔、牌口片区,打造成以高效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为主的生态经济走廊。生态发展带主要以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打造区域内科学的生态结构与美丽的生态风景为目标,促进区域内的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三区”分别为中部产业建设区、西部山地康乐休闲建设区、东部都市体验休闲建设区。中部产业建设区将依托区域内现有的产业基础,着力发展赫山区两型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其中重点发展以龙岭工业园、沧水铺、衡龙桥为主要区域的285平方公里核心建设区;西部山地康乐休闲建设区将主要依靠区域内自有的山地、林木生态空间,大力发展康乐休闲旅游服务业、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特色养殖业以及清洁能源产业;东

8、部都市体验休闲建设区主要依靠区域内特有的湖区风光和平原地形,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并在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上大力发展都市体验休闲旅游服务业,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将其打造成为长株潭后花园。四、交通发展支撑体系赫山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是:二级公路覆盖区域内所有乡镇,建立半小时交通圈,打通进入长江航道的通道,实现交通体系信息化、绿色化,建立起集公路、铁路和水运为一体的“综合、智慧、环保、平安”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赫山区的两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交通基础。五、产业发展策略(一)全力推进两型工业化,促进工业体系不断优化升级加强区域园区互动协作,加速壮大园区经济群。发展“飞地经济”,建设

9、实力园区。培育名优产品,发展品牌经济。加大工业基础投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特色化发展提质优化发展传统农业。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成现代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强化品牌意识,突出培育特色农业,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充分实行互联网+战略,积极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观光体验服务。(三)积极融入创新创意思维,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主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流业发展,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提升特色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推

10、进房地产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竭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和科技信息服务业。旅游服务业:稳步提升生态旅游业,形成“一带两心四区”的空间布局。“一带”指沿G319形成的现代都市产业观光带;“两心”指以赫山区位于益阳市区部分的旅游服务主中心和东部新区旅游服务次中心。“四区”指东部南洞庭生态农业观光区,西南部山地康体、生态疗养度假旅游区,北部历史文化与体育休闲旅游区、东部新区的创新文化旅游区。在此基础上,加快发展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包括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黑茶文化城、奥林匹克公园、商业步行街、花乡农家乐等旅游区(点),以及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特色餐饮、益阳城市游客服务中心等。六、建设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循环型农业体

11、系建设:建设以农户为单元的庭院循环模式,利用厕所污物、畜禽排泄物等生物质建设庭院沼气池,实现沼气生活能源化,沼渣、沼液肥料化;建设以大型畜禽养殖企业为依托,连接粮食种植、果树种植、蔬菜种植的农业内部循环模式,利用畜禽排泄物和农作物秸秆建设大型沼气池,实现生物质能源的规模化利用和有机肥料的规模化生产。循环型工业体系建设:建设企业内部循环体系,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推进企业生态化改造。在传统生产流程的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延长生产链条,实行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制造,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企业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的生态化转型。到2020年,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重点,建设1-2国家级循环经济

12、示范企业,3-5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进关联企业间的循环,利用企业地理上的临近性以及生产工艺的类似性,引入“增链补环”企业,对产业集群内的大宗废弃物加以回收利用,提高产业集群的生态效率。静脉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强化对有色、冶金、电力、煤炭、石化、建材、造纸等行业的工业固体废物的再生和综合利用,引进一些从事静脉产业的“补链”企业,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公众共同参与,打造全新的社会生产、消费和生活模式,培育公众生态意识,切实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项立法等重大决策之中,全方位推进循环经济,实现社会

13、的物流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循环,形成一个高效和谐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使系统内部的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网络,达到节约资源、消除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七、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加强水污染防治,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加强饮用水保护,深化“一江二湖三河”水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区域内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降低农业污染排放。(二)抓好节能减排,推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实施提质提效工程。严格限制新增污染源,提高建设项目准入门槛。进一步扩大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覆盖面;大力推行清洁能源的使用,普及推广太阳能、天然气、沼气、清洁煤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既能

14、优化现有的能源结构,方便居民生活,又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三)强化固废污染防治,创造洁净居住环境加速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的全覆盖以及乡镇垃圾中转站网络的建设,增加各村各户垃圾池、垃圾桶的数量,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推行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回收,变废为宝,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同时完善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的产业化发展,建立完善餐厨垃圾回收和综合处置体系。(四)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美丽的城乡空间环境充分发挥区域内山水湖林河的优势,打造由山体、森林组成的生态屏障、由河流、湖泊、湿地组成的生态走廊共同形成的生态圈;积极开展创建国家

15、级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区工作,以生态乡镇和生态村为载体,发展生态经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可再生竹木资源以及林木品种多元化,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着力打造以家具制造、苗木花卉种植、观展、交易为一体的绿色经济走廊。同时利用区内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建设生态绿色旅游圈,八、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一)节约能源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通过调整结构节能、技术进步节能、深化改革节能、强化管理节能、全民参与节能,增强全社会节能意识,提高节能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和民用、农业和农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项目。(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保护耕地的各项措施。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推行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用地模式,盘活各类存量用地,推进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三)节约用水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改革水资源管理机制,推进节水技术进步,增强节水意识,强化节水措施,推动全社会节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