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4464848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知识点名称】【课标内容对照(含选修)】(地图J)课程标准解读节名小标题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活动建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外部圈层(济南F)关注课标 说出地球的囱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版本对照(含选修)】【三维目标】(人教J)教学目标1(人教J)了解地球具有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人教J)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3(人教J)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并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2、地图J)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构造。 2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其主要特征。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 4了解地球的垂直分层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5培养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环境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难点知识】(学案)本节的重点是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分布,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最好通过绘画示意图加深记忆。地球内部圈层是根据两个不连续面进行划分的,而不连续面是利用两种性质不同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测出的。根据这种波速的变化又可以推断地球内部圈层的物质状态,在学习时一定要理解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3、。对于地球外部圈层,应着重了解其空间分布范围以及基本的特点。(地图J)本节的重点是: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地壳,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地图J)本节的难点是:地幔,对流层和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原因。【内容结构概述】(人教J)知识结构(学案)知识点拨(学案)知识网络(地图J)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首先介绍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然后介绍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从第三节开始,将眼光移向地球,介绍了地球的运动,本节主要讲述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这是地球通过长期演化形成的,也是地球最显著的结构特征。要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4、以往的教材一般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分开,而且是在不同单元中讲述。本教材考虑到圈层结构是地球最显著的结构特征,如果将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分开讲述,不利于学生形成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观念,因此将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放在一节中讲述。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内部圈层,二是外部圈层。内部圈层部分首先介绍了对地球内部探测的主要手段地震波,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在这三个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地壳。外部圈层部分主要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在这几个外部圈层中,重点介绍了大气圈。而且在大气圈中还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这是因为大气的垂直

5、分层是地球大气最主要的特征,大气的分层结构与大气的热量、运动以及许多大气现象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在本教材中,将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合并,统称为高层大气。这样处理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为了更加突出与人类关系相对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二是因为影响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的电离层跨中间层和热层两层,很难将它划在其中的任意一个圈层,所以只有放在高层大气中讲述才显得较为合理。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尤以对流层最为重要,因为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而且对流层的天气变化最大,也是众多天气现象的发生地。【教学建议】【课型安排】【课时安排】【相关知识准备】 【导语引入】【知识点讲解】

6、(地图K)探索 (地图K)盒子里面是什么? 1老师提前准备三个外表完全一样的密封的小盒子,里面分别蓑有一件不同的物品。 2请学生们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如摇、拍、称重等,猜测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物品。(地图K)思考 你精到每一个盒子里面装的是什幺物品了吗?你是怎样猜到的?你认为科 学家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有关信息的?答:学生可能会利用多种办法,如:秤重、摇晃等进行猜测。主要手段是借助摇晃箱子,根据箱内物体与箱子之间碰撞的声音信息进行分析。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主要是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的差异情况,对地球内部进行研究的。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图J)对于装在盒子里无法看到的东西,我们只能用摇、拍、称重等

7、方法,根据声音、重量等信息推测它到底是什么。通过此“探索”,引导学生联想到地球。对于地球的内部,我们同样不能看到其组成和结构,那么,科学家到底是通过什么方法得知地球内部的有关信息的?应激发学生探寻答案的欲望。(地图K)从地球外部到内部可以分出大气圈(a恤osphere)、水圈(hydr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地壳(earthscrust)、地幔(earths mantle)和地核(earthsre)六个圈层,其中前三者为地球的外部圈层(exterior circle)结构,后三者为地球的内部圈层(interior circle)结构。(地图K)学习指南*地壳内部的结构可

8、分为几层?各有什么特征?*地壳外部的结构可分为哪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征? (地图K)提示 在阅读的时候把每个标题用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改写一下并在阅读的时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人教K)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人教K)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

9、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 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 1909年,奧地利地震学者莫霍洛维契奇根据地震资料首先发现厂这一界面。为了纪念他,人们将此界面命名为莫霍洛维契奇界面简称“莫霍界面”。 1914年,德国地震学者古登堡(1936年加入美国籍)最早研究厂这一界面,故将此界面命名为古登堡界面。 (人教J)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是在不同介质中能否传播以

10、及传播速度的差异。 (人教J) 两个不连续面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进而可以推测传播介质的变化。 (人教J)重点提示和建议 (人教J)充分利用图126,基本概念铺垫到位(如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的特征、不连续面等)指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原因,划分出内部圈层(可以先将图的右半部分遮挡起来,待学生自己划分完后,再与右半部分图对照)。 (人教K)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图127)。 (人教J)图127可以看作是对图126右图的细化。图旁的文字从厚度、温度、物质组成和状态的变化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人教K)活动1(人教K)在

11、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題?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答:说明了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地幔物质状态是固态,地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2(人教K)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人教J)活动第2题具有开放性。除了地震波以外,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未了解地球內部的信息。(人教K)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人教J)地壳与岩石圈概念的区别: 范围和界面的不同。(人教J)重点提示和建议 (人教J)可以利用“半熟的鸡蛋”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与物质组成,即蛋壳为地壳,物质

12、形态为固态;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物质形态为液态。(地图K)地球的内部圈层图14-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变化的探测,地球固体地表以内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图J)教师应首先讲清圈层结构特征,并说明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分别所包含的圈层。建议教师画一个地球圈层结构剖面图,以使学生一目了然。 (地图J)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教师应结合图141,对横波和纵波的定义及主要特征做一介绍。在地球的三大内部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地壳,因此应重点进行讲述

13、。 (地图K)地壳 地壳是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地壳是地球的坚硬外壳它由岩石组成。地壳的庳度不一,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约7千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约35千米。(地图K)地幔 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就是地幔。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莫霍面至地下1 000千米深度为上地幔,1 0002 900千米的范围内为下地幔。在上地幔上部大约60250千米深度之间,物质结构与地壳相似,温度超过物质熔点,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故这一部分也称为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岩石圈。(地图K)名词链接 莫霍面 1909年,奥地利地质学

14、家莫霍洛维奇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突变,首先发现地下的这个界面。为了纪念他,人们将这个界面命名为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地图J)地幔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地幔又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上部有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便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图J)对于岩石圈,应提醒学生注意其与地壳的区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为岩石圈,地壳只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岩石圈的垂直范围要大于地壳。(地图K)名词链接古登堡面 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2 900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后证实这里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面”。(地图K)地核

15、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为地核,地核由两部分组成:外地核和内地核,两者都是由铁和镍组成的。研究表明,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包围着内地核。内地核由于压力极大,铁原子和镍原子被挤到一起形成一个固态金属球。(地图J)在学习地核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当指出,有关地核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研究而得知的,应该说教材中所讲的有关知识是合乎实际的。(地图K)活动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图J)活动一:探知地球的内部结构 我们从身边熟悉的波动水波说起,观察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纹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这样,水波携带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地震运动与此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