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中小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4464676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中小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外中小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外中小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外中小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外中小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中小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中小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国外经验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刘林林【摘要】:一、找出中国与国外学生的学习制度基本区别。二、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老师与家长对待学生成绩的态度的区别。三、日本学校有多方面的课外活动,而中国却只是遵从“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四、中国实行素质教育的难度。五、中国考试与课题的死板,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发展。六、如何改变当前教育方法与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认知结构 教学经过反复商讨,我确定了中外中小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这一课题。课题确定后,到学校阅览室查阅了大量资料,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不知如何着手,面对桌上的书本,是每本

2、阅览还是怎样,真有点儿手足无措。幸亏有指导老师的指导,我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为什么世界的诺贝尔奖大多数都是外国人拿的,而我们中国人就没有一个呢?难道我国人民的智商就比外国人差吗?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不是的。那,这到底是为什么?这引起了我们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怀疑。我们就以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性的学习。我们决定研究中国与外国教育方法的区别。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绕着这个问题找出:老师不一样。美国老师非常亲切、友好,考完试他们进行评论;而在中国,我们只是拿到分数就行了。学习目的不一样。在中国我们需要的是死记硬背;而在美国的学生就不得不学习思考,学会表达思想。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也有体

3、会。他说:“我想中国的留学生比起美国的留学生或者别的国家的留学生,普通讲起来有一个特点就是兴趣比较窄,还有一个就是胆子较小。这与中国的教育政策,社会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我推荐中国学生应向广泛的兴趣方向发展,而美国一般的同学普遍有相反的特点,就是兴趣广泛,太广泛就没一个方面深入。”他认为中国的传统中国现在的社会环境训练出来的学生大体上应该认为是成功的。重视程度不同。日本已成为教育、文化、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教育本身也正在把重点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移。他们认为,教育面向21世纪,就要适应社会变化所必须的素质、能力。具体说,学校要努力培养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思维、表达、行动能力的人。为了达到这个教育目标,

4、许多学校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十分重视培养创造性、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想象力等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日本十分重视校外管理和教育活动,这是日本学校对加强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每周学习5天休息2天的制度后,许多学校都设课外活动课程,成立课外活动指导室,落实学生课外教育。据我们上网知道,在日本国立的机构就有23个单位形成全国实施每周5个工作日后,社会进一步承担学生校外教育的责任。当然,中国也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了,列出了种种的方案。但始终效果不大。原因在于:施行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难的社会工程,它运行基础的背景是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模式;二是社会对“转轨”的强烈要求和教育工作者的初步探索。应试

5、教育模式与素质教育的种种反差,使素质教育的运行陷入“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困境。首先当前教育改革的弊端,其主要表现是:“五官不正”:在全社会包括教育内部还未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彷徨”。“四肢不活”:即教育内部影响教育质量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统筹在方法上缺乏活性,在机制缺乏活力,“两死一重”(死擂硬灌的教法,死记硬背的学法,课业负担过重)现象普遍存在。“三路不通”:即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教育渠道不畅通,教育要求不能整和一致,教育效益互相耗散。“两性”卡脖:即教育的封闭性、学生的客体性严重阻碍了“两全”(全面

6、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落实。“一考”定音:以升学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师的唯一标准,以初考、中考、高考论成败。其次是教学行为上的反差,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是面向少数,基本特征是选择适应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创造适应儿童的教育。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即升学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不教,不教的不学。教学流程上的随意性。即管理无章无法,教学无规无矩,员工劳动过程粗放,盲目无序。教育效果上的虚假性。以分数为唯一标志的学习质量掩盖了素质缺陷,有时甚至为升学弄虚作假,结果造成“优生”不优,“三好生”不好,“优秀学生干部”不能优干,毕业着不合格。在研究性学习的进行过程中

7、,我们走访了大沥实验小学的外籍老师Matthw Gibson先生。在访问过程中,我们已经有一个初步的结论:中国学生竞争意识不强,而教师在这方面培训不足。的确如此,中国学生的竞争意识的确不强,他们总喜欢“安坐太平”,顺其自然,总没有意识到,社会形势的急迫,不去争。就例如,我们已过去的中考,学生是几万人,而学位只不外乎几千而已。但有些学生一点临危感,一点竞争意识都没有,这大概是现代生活所累吧!我们在访问的时候,Matthew Gibson还讲到在外国的人,在十五岁就为自己的将来作好了打算,在未来的路应怎样走。而相比之下,我们学生,试问有谁能在十五岁左右就为自己的定好目标呢这微乎其微。在我意识里认为

8、,我们大多学生都将自己的将来交托给家长、老师的手里,并没有自己的思想,他仍觉得学子就是为了考试考高分。这就是应试教育制度导致的结果吧!真令人可悲可叹。周恩来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而我们乃是二十一世纪的新栋梁,我们心中应有目标,决定自己的将来。在这次访问中,我们了解了外国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与中国学生对比,的确有差距,还发现了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应试教育令中国学生盲目地追求分数,就好像分数决定人生一样。美国中小学的教学以学生为本,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个性;注意运用生动的儿童语言、幽默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尽量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充分发展的空间

9、。美国有一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教室门口不是标着几年级几班,而是写着“Smile Room”(微笑教室)。24名学生分别列坐在4张长方形旁,各自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只是在老师讲话时才转向黑板。老师用一道道很有趣味的数学题讲解着“和与差”、“单位进制等”概念,老师发问,学生抢答,或者学生提问,老师回答,教室里不时响起阵阵笑声。教师显然是在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这与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区别。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生要切实采取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改变当前的教育制度,实现“减负”,首先要找出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原因,

10、也有家庭原因,但更直接的原因是学校原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的课堂里进行的,我们必须深入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去考察,找出教学过程中各种变量对学生课业负担的影响,有的放矢地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努力方能奏效。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新组织,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关联起来,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新教材在学习者头脑中获得了新的意义,这就是学习变化的实质。所以,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是学生得以顺利发展的前提,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亿个结构,就会造成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困难,加重学习负担。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教师的首要工

11、作是向学生传授学科中明确、稳定而有系统的知识群,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以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获取和牢固掌握有组织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源于教师传授的“有系统的知识群”。学生学习的教材是按学科的逻辑编排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然而,处于学习阶段中的学生是很难自己发现教材的系统性和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必须依靠老师去引导、去揭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揭示或领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的系统性及其“知识群”之间的联系,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认识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的特性及其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并据此进行教学。奥苏伯尔有一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

12、,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吃透学生”,使教师传授的“有系统的教育知识群”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作用,“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其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当前不少教师的教学仍是满堂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操练,课堂教学不能做到精讲教材,抓不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后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顺利编码、储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适量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优化认识结构的有效途径,但练习的质量是关键。要使练习达到预期效果,

13、教师必须根据学习材料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精选练习题,使学生能在练习中通过不同的变式和比较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知识。那些只想通过炒剩饭式的“题海战术”,并试图用“时间加汗水”来“以量补质”的做法,不但不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反而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耗学生的时间、精力,加重学生学习的身心负担。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这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学习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

14、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实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陶行知先生这段话,把教学生学的涵义及其重要作用讲得清楚明白。教学生学,首先要老师去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把知识传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名师出高徒”,就在于“名师”善于指导他的学生怎样去学,而不是在于教了他多少现成的知识,“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于渔”,就是这个道理。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学效果检查的传统。礼记*学记中就有“比年入学,中年考核”的记载,说的是学生入学后,每隔一年

15、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试。考试的内容涉及面广,不只能否“博习亲师”,“论学取友”,更要看学生能否“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也即是说既要考察学生的的学习态度、道德品行及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又要考察学生推理论事,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不但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必要反馈,对学生来说考试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过程,它能促进学生在考前对学习材料进行复习、整理、巩固、澄清和综合,在考试过程中对考题进行分析、比较和评判,得出正确的结论,考试的反馈还具有确证、澄清和校正一些观念并清楚地认知到自己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为后续学习提供借鉴和动力。然而,在“应试教育”之风的影响下,考试已偏离了其正常的

16、轨道,许多教师不是把考试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成部分,而是为了应试而考。从题型上看,不管是同步训练、单元测验,还是期中、期末考试,一切都照搬中考、高考的题型,搞大量的模拟考试。从命题的内容来看,一些与理解基本概念、概念间相互联系无关的、靠死记硬背才能掌握的“死题”占相当比重,而一些能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活题”却因命题或阅卷困难而很少采用,常用的只是那些很少让学生动脑筋的“客观题”,学生只要在上面打勾或划叉或填上A、B、C、D即可,让数百万学生去适应机器阅卷,把学生也训练成了考试机器。从评分角度来看,一些试题纯粹以书本上或评分标准上的字句为“标准答案”,对于学生用自己的话作答,意思正确且有创见的答案,不只不给予褒奖,反而不给分甚至扣分。由此可见,“应试教育”作法下的考试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鼓励了死记硬背的学风,由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是学生没有消化的、零乱的、孤立的知识片段它很难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