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回本《水浒传》的文本构成与意义诠释(一)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4458603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回本《水浒传》的文本构成与意义诠释(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百回本《水浒传》的文本构成与意义诠释(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百回本《水浒传》的文本构成与意义诠释(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百回本《水浒传》的文本构成与意义诠释(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百回本《水浒传》的文本构成与意义诠释(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回本《水浒传》的文本构成与意义诠释(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回本水浒传的文本构成与意义诠释(一)【内容提要】 对古典小说作出诠释,是实现其意义的重要途径。小说的文本构成对意义的诠释有着客观规 定性,对小说的文本构成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百回本水浒传的文本受到已有故事的 限定,这些故事本身具有时代的特定意义。在最终由某位文人写定时,其对故事的选择、补 充和完善又进而规定了文本的意义。因此,在对百回本水浒传的意义作出诠释时,必须 注意两点:一、文本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文本构成的整体性;二、文本构成对其 意义的客观规定性。只有考虑到文本构成与意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才能对其意义作出合乎实 际的诠释。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诠释学的理论,文本意义的实现有赖于

2、理解和诠释,诠释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如同 伽达默尔所说:“谁通过阅读把一个本文表达出来(即使在阅读时并非都发出声音);他就把 该本文所具有的意义指向置于他自己开辟的意义宇宙之中。”1 (P649)这种观点虽有一定 的道理,但也有其片面之处。文学作品既是读者阅读的对象,同时也对阅读、诠释有着客观 规定性。水浒传作为一部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有着十分广阔的诠释空间,但是,这种 诠释空间又不是无限的和不确定的。以往研究者对水浒传的诠释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 是,甚至相互辩难,歧见迭出。在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中,其意义被不断发现、不断丰富、不 断扩大、不断更新,充分体现了诠释的多样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然而对

3、诠释的客观规定性 却重视不够,因而导致了对其意义诠释的主观随意性,似乎水浒传可以根据主观理解和 时代政治的需要而任意解读,以至于违反了作品文本自身的客观规定性,造成了对水浒传 的误读和曲解。 文学作品的客观规定性包含着众多因素,文本构成则是众多因素之一。水浒传的成书过 程比较复杂,在文本最终被写定之前,已经有史书、野史、笔记、话本、戏曲及传闻对其故 事作了种种不同的描述。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水浒传的文本是由民间创作与文人加工共 同完成的,或主张集体创作说,或持文人写定说。早在20 世纪上半叶,鲁迅、胡适、李玄 伯、俞平伯等学者都对此作过深入研究,鲁迅先生就小说中的征辽情节指出: 然破辽故事虑亦非

4、始作于明,宋代外敌凭陵,国政弛废,转思草泽,盖亦人情,故或造野语 以自慰,复多异说,不能合符,于是后之小说,既以取舍不同而分歧,所取者又以话本非一 而违异,田虎王庆在百回本与百十五回本名同而文迥别,迨亦由此而已。 2(P114) 这段话有三层意思:其一,有关梁山好汉的故事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其二,水浒传的文 本因写定者取舍的不同而产生分歧;其三,文本的构成直接决定着文本的意义。 胡适先生根据他当时所掌握的资料,认为最早的本子大概是“招安以后直接平方腊的本子, 既无辽国,也无王庆田虎,这个本子可叫做X本也许就是罗贯中的原本”。这一认识来源 于有关宋江的早期记载,如大宋宣和遗事等。胡适又说,后来有人

5、“硬加入田虎王庆两 大段,便成了一种更长的本子这个本子可叫做Y 本”。后来又有一种本子出来,没有王 庆田虎两大段,却插入了征辽国的一大段。这个本子可叫做Z本。”3(119-120)这就是说,水 浒传文本因写定者取舍增删的不同而出现了种种不同的版本。胡适先生进而认为,明嘉靖 年间武定侯郭勋家中传出的本子是假托郭勋之名,此本虽根据XY 等本子,但其中创作的 成分必然很多。这位改作者(施耐庵或汪道昆)起手确想用全副精力做一部伟大的小说,很 想放手做去,不受旧材料的拘束,故起首的四十回,(从王进写到大闹江州)真是绝妙的文 字。但作者到了四十回以后,气力渐渐不佳了,渐渐地回到旧材料里去,草草地把他一 百

6、零八人都挤进来,草草地招安他们,草草地送他们去征方腊。这些部分都远不如前四十回 的精采了。七十回以下更潦草的厉害,把元曲里许多幼稚的水浒故事,如李逵乔坐衙, 李逵负荆,燕青射雁等等,都穿插进去。拼来凑去,还凑不满一百回。王庆田虎两段既全删 了,只好把Z本中篇幅较短的征辽国一段故事加进去。”3(P125-126)胡适认为,尽管百回本水浒传的前四十回、中间三十回和后三十回存在着艺术上的明显差异,但却完成于一位 写定者之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胡适认为是写定者“渐渐地回到旧材料里去”。这就 是说,由于部分情节源于已有故事,因此造成了全书文本构成的不平衡。至于写定者为何要 “草草地招安他们”,为何

7、要“草草地送他们去征方腊”,为何要把王庆田虎两段删掉,又为何 要把征辽故事加进去,胡适先生没有作进一步的分析。这一观点被后来许多学者所认可,同时也认识到了文本构成的差异所造成的各部分意义的不 同。但也有不同见解出现,如侯会先生推测:“水浒传最精采的前半部(大致为前四五 十回)当由一位才华横溢又愤世嫉俗的下层文人独立创写;小说不同凡响的思想艺术成就, 也是由这前半部书奠定的。至于小说后半部的续写整理,则很可能如某些学者所说,是由郭 勋门客之流接笔完成,时间当在嘉靖初年,要迟于天才作家的早期创写。”4这就是说,文 本完成于不同编写者之手。要之,水浒传的文本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存在 着明显

8、的差异,从而导致文本构成的复杂化并影响着对文本意义的诠释,只有对水浒传 的文本构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够对其意义作出合乎实际的诠释。实际上,无论百回本水浒传是出于一位写定者之手,还是出于众人之手,为了寄托自己 的理想情怀,最后的写定者对原有的记载、故事均作了必要的取舍、修改。将百回本水浒 传与此前正史、野史、笔记、话本、戏曲中的有关记载进行比较,辨明水浒传对原有 故事作了怎样的取舍和加工改造;原有故事在写进全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写定者为何要作 这种加工改造,这些取舍和修改如何影响着小说的文本构成等等,对于理解把握小说的文本 意义具有重要作用。金圣叹在水浒传第一回回前评中曾慨叹道:“吾特

9、悲读者之精神不 生,将作者之意思尽没,不知心苦,实负良工。5(P2)或许有些研究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 为小说写定者的意图不能限定小说文本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小说写定者的良苦用心直 接决定着文本的构成,因而应成为对作品诠释时的重要依据。二、关于前十三回 侯会先生通过对水浒传人物出场诗的考察,得出一个很有启发性的看法:“前十三回(严 格地讲是十二回半)的内容,是由另外的作者补写的;十二回以后的部分,才是水浒的 原始面貌。试将前十三回删掉,我们会发现,摆在人们面前的仍是一部完整的水浒 传。6(P279-280)这一问题,聂绀弩先生也曾提出:“最早的水浒本子,当只有宋江、 晁盖等人的故事,很可能就

10、是从时文彬升厅开始的。以前的那些人物:林冲、鲁智深、史进, 甚至杨志在内,都和晁盖、宋江他们没有关系。所以以前的差不多十三回,都可能是后 加的。”7只要把大宋宣和遗事与百回本水浒传稍作比较,可以发现这一说法有一 定道理。大宋宣和遗事 “元集”开头即写杨志卖刀,接下来便是智取生辰纲,晁盖、宋江 早早便已出场8(P275-281)。百回本水浒传却在此前加上了王进、史进、鲁智深、林冲 等人的故事,从而使文本显得十分独特。这样一种文本构成,实际上对全部文本的意义都有 着重要影响,值得认真推敲。水浒传前七十回主要叙写众好汉上梁山的过程,但在此之前,却先写了一位为躲避高俅 迫害而私走延安府的禁军教头王进。

11、对此,胡适先生作出了如下解释:郭本的改作者却看中 了王庆被高俅陷害的一小段,所以把这一段提出来,把王庆改作了王进,柳世雄改作了柳世 权,把称王割据的王庆改作了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孝子,把一段无意识的故事改作了一段 最悲哀动人又最深刻的水浒开篇。”3(P125)王进的故事是否确如胡适所说,是由王庆改 编而来,姑且不论。但胡适从文本的构成入手,意识到了这种开篇“最悲哀动人又最深刻”, 却很有道理。至于其深刻表现在何处,值得人们深思。王进与后来同样遭到高俅迫害的林冲 不同,他没有投奔梁山,而是“私走延安府”。因此,王进的故事不在于揭示“官逼民反”、 “乱 自上作”的旨意,因为他既没“反”,也没“乱”

12、。王进之所以要去延安府,小说交代得很明白: 一、 “那里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二、 “那里是镇守边庭,用人之际,足可安身立命”。 王进三番五次强调去延安府的理由,就是要镇守边庭,这与后来梁山好汉接受招安、“奉诏 破大辽”用意一致。可见小说的写定者在小说的开篇就为全书的意义定下了一个基调,这一 基调不是“赞美农民革命”,也不是鼓吹“官逼民反”、“乱自上作”,而是避开当道的奸佞,去 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为国家效力。王进故事结束后,接下来是史进的故事。龚开宋江三十六赞“九文龙史进”的赞语为:“龙 数肖九,汝有九文。盍从东皇,驾五色云? 8(P269-272)胡适认为其中含有“希望草泽英雄 出来

13、重扶宋室的意思”3(P15)。大宋宣和遗事中也有九纹龙史进之名。值得注意的是,水 浒传中的史进开始时专与盗贼为敌。他指斥陈达说:“汝等杀人放火,打家劫舍,犯着弥 天大罪,都是该死的人。 ”陈达回答:“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史进却说:“什么闲话!”竟 将陈达活捉了,准备“解官请赏”。朱武、杨春为解救陈达,双双来到史进庄前,表示愿与陈 达一起“就英雄手内请死”。史进寻思道:“他们直恁义气!我若拿他去解官请赏时,反教天 下好汉们耻笑我不英雄。 ”又对他们说道:“你们既然如此义气深重,我若送了你们,不是好 汉。 ”不仅不将三人解送官府,反而与三人结为朋友。当官府闻讯前来捉拿陈达等人时,史 进表明了“

14、若是死时,与你们同死,活时同活”的决心。四人杀死仇人和前来拘捕的都头后, 来到少华山寨,朱武等要挽留史进,史进说道:“我今去寻师父,也要那里讨个出身,求半 世快乐。 ”史进与师父王进的想法一样,也要在边庭上“讨个出身”。金圣叹对此评道:“可见 英雄初念,亦止要讨个出身,求半世快乐耳。必欲驱之尽入水泊,是谁之过欤?此句是一百 八人初心。 ”由此可见,史进与王进一样,也不愿落草为寇,也想去边庭立功,同时在王进 故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义气”的推重。高俅逼走王进后,又将林冲逼上了梁山,其用意或如金圣叹所说,是为了表明“乱自上作”。 但有趣的是,在高俅设计迫害林冲之前,小说讲述的却是鲁智深的故事,从

15、而使小说的文本 结构与“乱自上作”之间再次产生疏离效应。按照小说的情节进展,并非没有鲁智深出场便引 不出林冲的故事,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在鲁智深的故事中,小说写定者又寄予了怎 样的用意呢?在宋元梁山好汉的有关资料中,鲁智深是一个比较活跃的人物。南宋罗烨醉 翁谈录记载的宋代话本小说名目中就有花和尚8(P268),龚开宋江三十六赞中花 和尚鲁智深”的赞语是:“有飞飞儿,出家尤好。与尔同袍,佛也被恼”。大宋宣和遗事三 十六位将领中也有“花和尚”鲁智深,当其他三十三人都已聚齐时,鲁智深和张横、呼延绰尚 未加入进来。然后说“那时有僧人鲁智深反叛,亦来投奔宋江”。现存二十二种元杂剧剧目中 虽然没有以

16、鲁智深为主角的戏,但在康进之的李逵负荆中,鲁智深被歹徒冒名顶替,并 与宋江一起下山对质。元明间杂剧无名氏所撰鲁智深喜赏黄花峪(存)、鲁智深大闹消 灾寺(佚)都以鲁智深为主角,前者剧本保存在孤本元明杂剧中,写鲁智深投宿黄花 峪云岩寺,正值梁山好汉追拿的歹人蔡衙内躲避在此,鲁智深将其擒获,带往梁山处死。另 一剧梁山五虎大劫牢中鲁智深是次要角色,第三折他的上场诗曰:“敢战官军胆气粗, 经文佛法半星无。袈裟影里真男子,削发丛中大丈夫”9。在上述故事中,鲁智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特点还不是那么明显,然而在水浒传中, 鲁智深最突出的性格特征便是急人所难,无拘无束。为救助素不相识的金老父女,他三拳打 死了镇关西,又大闹了五台山。为救助林冲而不惜得罪高俅,最后无处安身,只好去二龙山 落草。因此鲁智深的落草便与林冲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