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聂绀弩的生命轨迹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4454574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寻聂绀弩的生命轨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追寻聂绀弩的生命轨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追寻聂绀弩的生命轨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追寻聂绀弩的生命轨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寻聂绀弩的生命轨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追寻聂绀弩的生命轨迹案旁摆放着刚刚出厂的装帧素朴、端庄,印制精美的十卷本聂绀弩全集 ,心中弥漫起一阵说不出的轻松和释然。此刻 ,言语似乎已成多余。提起笔 ,任思绪驰骋、烛照和一位高贵灵魂 接近的二千多个日日夜夜 ,那曾经的一幕幕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早在 80 年代末 , 武汉出版社就曾有整理出版湖北籍文化名人文集系列的打算 ,当看到湖北籍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聂绀弩的作品一直无人系统整理 ,以至许多研 究者望而却步 , 成为本省出版界的一个缺憾时 ,恰逢著名作家曾卓呼吁编辑聂绀弩作品集 , 本 社主要领导即在 1998 年与也同样有此想法的省出版局王建辉副局长商议 ,决定

2、整理出版聂绀 弩全集。 自全集列为本社重点选题以来 ,编辑组就一直被一个全新的热望鼓舞着 ,同时 ,这也意 味着编辑组将要面临的挑战是空前严峻的。编辑文化名人文集,一般的工作模式是借助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力量 ,组织专家集中攻关 ;或由亲属、 私淑弟子中对其创作熟稔者承担整理任务;而编辑整理聂绀弩的作品 ,这两种模式都无从采择。高校专门研究聂绀弩者不多,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担纲者 ; 其亲属或身边工作人员中也没有一直从事文化工作且有编辑经验者 ,故本社领 导只得选择了编纂、编辑合一的工作模式,即由出版社自己承担资料搜集、编纂等全部工作。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实力和编辑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出版社来说,困难

3、是可想而知的。编辑全集 ,首先要解决编辑方针和编辑体例等问题,为此 ,本社领导从一开始便确立了 “立意要高,搜罗要富 ,反映要全面” 的编辑方针 ,主张克服再大的困难也要尽量搜全 ,并提出了以初版和 初次发表为主 , 依文体和发表时序分类排列的体例。为保证全集编纂质量,社长、总编辑彭小华亲自挂帅 ,直接领导、 指导编纂工作 ,并多次与聂绀弩亲属及社会各界人士联系,解决了全集编纂的许多关键问题 ,随后还多次召开协调会 ,研究部署各阶段的工作。 编辑小组从查找线索、 阅读材料开始 , 在社领导和聂绀弩亲属的全力支持下 ,寻访了全国各地与聂绀弩生前有交往的 文化界人士数十人 ,并阅读了聂绀弩自传、回

4、忆录 ,社会各界人士回忆、纪念聂绀弩的文章及 其他参考材料数百万字 ,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线索。 随后 ,编辑小组追寻着聂绀弩的生命轨迹 走遍了聂绀弩生前创作和编辑活动的所有重要区域,直接访问和通过信函与北京、上海、香港、重庆、南京、广州、桂林等全国十余个城市的近三十家研究收藏机构反复联系,查阅了民国时期和解放后的报刊百余种计二千余个合订册,寻获了聂绀弩在不同阶段出版的著作三十余种近六十个版本 ,以及大量的报刊文献、手稿手迹、档案材料、图片照片等 ,先后复印或 抄录了各类资料一千余万字 ,为全集编辑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进入编辑阶段以后 ,编辑小 组又在顾问和编委的指导下 ,拟定了编纂方案 ,进

5、行了艰苦细致的梳理分卷、遴选甄别、考订 注释 ,以及文字辨识和编校工作。由于编辑人员同时还承担着社里其他书的编辑任务 ,为保证本书能在纪念聂绀弩百年诞辰之际出版,大家加班加点 ,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 , 保证了全集出版的速度和质量。回顾本书的编辑过程 ,有几点深切的感受是值得一提的 :一是由出版社组织文化名人文集编纂 工作 ,对编辑人员是一个绝佳的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 编辑全集 ,由于投入颇巨 ,又无现 成的书稿或编辑模式可循 ,对习惯于在现成书稿上加工的编辑人员来说,是一个调动积累、重新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过程。聂绀弩亲属方瞳在本书座谈会上曾说,由于武汉出版社主要领导的独到的胆识和眼光 ,使

6、许多喜爱聂绀弩作品的人们有机会完整地欣赏到他的作品。他这话 是从读者角度讲的 ,其实 ,从责任编辑角度来看 ,也可以说 ,在职业生涯中能有这样好的学习机 会也是不可多得的。二是编辑工作要切忌心浮气躁,要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六年时间不算短 ,要沉下心执著做一件事是不容易的,遇到挫折时也曾有过打退堂鼓的想法,但社主要领导决心很大。记得有一次为搜集聂绀弩致胡乔木的书信,编辑组三人专门到北京玉泉山脚下的中共中央档案馆查胡乔木同志档案 ,但结果没找到。 回武汉后 , 打听到这些书信被 胡 乔木传编写组借用 ,暂存在另外一个地方 , 且要求出版社再次向中共中央档案馆致函商量调 阅事宜。社长、总编辑

7、彭小华得知情况后,很快帮编辑组弄到了这几封珍贵书信的复制件。类似事例很多 , 有时编辑工作还遇到一些干扰和挫折,但有了主要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挺过来了。编辑组的刘昌钊同志六十多岁了,有时看材料看得眼睛红肿 ,但还时常为发现了一条新线索高兴得合不拢嘴 ;李杏华在图书馆查资料经常弄得手、嘴、鼻都一样乌黑;吕植壮为编旧体诗反复了十几个回合 , 。三是要坚持依靠专家,依靠社会各界人士。编辑文化名人文集是一项严肃的工作 ,要求高 , 难度大。编辑组四人中 ,刘昌钊同志编辑工作经验比较丰富,我本人在学校时所学专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李杏华、吕植壮也是文史哲方面的硕士研究生,队伍配备总体看是整齐的。但编辑全

8、集 ,标准和要求都比较严格 , 容不得半点疏忽。从搜集资料到 整理编纂 ,编辑组始终按社领导的要求 ,凡出手的文案、文字材料均寄有关专家审阅。比如,编辑工作的初始阶段 ,我们就得到过著名作家曾卓的指导和支持,他在病床上多次给有关人士打电话 ,希望他们全力配合出版社工作 ;编纂方案和编排方法 ,舒芜、何满子、 彭燕郊等均提出 了很好的意见 ; 书信卷和年表交由王存诚教授审阅后,完善了部分内容 ;运动档案由研究过五十年代历史的朱正先生编定 ;旧体诗词由对聂诗素有研究的侯井天先生把关。勤能补拙,正是这样经常性的请教、商量 ,使我们克服了自身的一些不足 ,使全集能以整齐的面貌呈现在读者六年时间里 ,我们曾在如今已变成“三味书屋”的京山聂老旧居前伫足流连 ,也曾在春日里去 聂老和周颖的长眠之地京郊太子峪陵园祭扫。追寻着他生命的遗迹,在寂静的夜晚品味着他留下的文字 , 我们感到和他更接近 ,也更理解了他。 在他诞辰百年之际 ,我们愿以这十卷沉 甸甸的聂绀弩全集 ,权作一瓣心香 ,作为对他最好的纪念 ,(作者系聂绀弩全集责任编辑)摘自:芳草 2004 年 08 期 作者:邹德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