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4446004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结合现实案例谈谈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当人们看到某人有某种言谈和行动,就认为他持有某种与之一致的态度,或 认为已知一个人对某事持有某种态度,也就一定会有某种一致的行为紧随其后。 这种简单的、不大合乎实际的、将态度与行为混为一谈的推论大多数时候都是不 准确的,但是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却是极为普遍的。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态度不 是天生就有的,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是由一定的对象引起的,它是可以改变 的。行为是指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引起的内在心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或者说,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态度决定着

2、人们怎样 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 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但是 态度和行为在特殊的个体和环境下也会相互冲突。然而个体的行为一旦形成也会 对态度产生反作用,如一个人,先有某种行为(无论主动或被动),长时期的行 为下来,养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后,开始真正改变态度。在3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尔(RT. Lapiere,1934)曾进行过一 项著名的现场研究,他偕同一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夫妇在美国西海岸旅行一万多 英里,住宿过66家旅社,在184家餐馆用饭,受到很好的接待,其中多数甚至 以比平常更关心的方式

3、子以款待,只有一次遭到拒绝。当时的美国普遍存在着 对黑人与对亚洲人的种族歧视,特别是在很少有东方人居住的地方更是如此,所以预计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出现的情况使研究者感到非常意外,为此促使他继续 作深入调查。六个月后,他分别向上述光顾过的250家餐、旅馆分别寄去了两种问卷。问 卷中都有如下问题:你是否愿意在你们的商店中把中国人作为顾客来加以接 待?为了避免对方因接待过华入而生怀疑,以致作出不真实的回答,特给其中 的一半餐馆、旅馆寄第二种掩护性问卷,其中除上述问题外又插入一些是否愿意 接待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等的问题。同时,他给许多未光顾过的餐馆、旅馆 也寄发了问卷,把它们当作控制组。完成了信息搜

4、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 印象。这一步骤也不是象合理推理模式所说的那么逻辑、正确,它也会出现错误。 第一,使用少量信息形成判断;第二,所运用的信息本身是错误的,这方面的错 误一方面来源于上一阶段搜集、选择信息的不足和错误,另一方面仍是由先前经 验造成的。在信息整合之前,先前经验已影响其形成了某种印象;人在整合信息 的过程中,便将那些不符合该印象的信息去掉,将那些模糊的信息解释为对印象 的支持。在形成判断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运用理性推理模式。在多数时间里,社会 信息是不可靠、不完整、甚至是有偏差的。即便这些信息既可靠、完整、又无偏 差,社会知觉者本人也不能作到不出错

5、误。不过,人的推理经常会发生变化,当 现实反馈与推理不符合时,人们就要修改自己的判断。例如你认为某人很好交际、 很外向,但你在另一些场合中却发现她沉默少语,或者一位更熟悉她的人告诉你 她的确有些内向,你就要改变你的判断。人们在加工社会信息时十分注重效率, 他们总想快刀斩乱麻,尽快完成信息加工,这就避免不了会发生许多错误。事实上,不仅态度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态 度,这在现实生活中以及科学研究中都已经得到了证实。人们的行动可以改变先 前的认识、感受和意向,特别是当人们觉得自己对该行动负有责任的时候。两个 本来互有偏见的社会群体,一旦有了相互间的更多接触和沟通,原有的偏见

6、就可 能会有所改变。承担新的社会角色,从事于该角色所规定的行为,也将使人们产 生新的态度。态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有强度、成分、方向等等因素,这些构成 在对行为的关系上作用是不同的,有研究认为态度不是与行为无直接关联,而因 为态度是一个积累和强弱的过程,当态度强度达到域限,则自然容易引起相应的 行为。同样,态度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内容,他们对于行为 的作用也不一样。1. 态度强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表达的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可能某两个人的判断完全相同,但 是他们的“强弱”程度可能不同,则可以说这两个人态度相同,而态度强度 不同。而同样的态度,强度大的更容易引发相应的行为

7、。Fazio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态度和行为的关系。他认为态度强度决定了态度 是否被激活,进而形成内部的驱动力,并且这种强度决定了这种驱力是否进一步 引发相应行为。他发现与经验相关的记忆形成的态度容易提取,引发相应的行为 反应时间间隔要短。所以他认为可提取性强的态度是行为的影响因素。而这种可提取性就是态度强度的一个指标态度强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很多,其中归纳的比较全面并且普遍接受的是七 因素说,影响态度强度的七个因素是:(1)重要性;(2)可接受性;(3)坚 实的知识;(4)细节的呈现;(5)确定性强,记忆容易提取;(6)评价的极 端性;(7)不冲突。如果这些强度够强烈,则会引发一定的行为,并且相

8、应的 行为不易改变。并且这些态度强度对行为的作用都是不一样的。态度的强度不仅直接与行为相关联,同时也可以作为态度的方向性和行为之 间的中介,态度越强烈,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个理论的研究还是延续了态度强度和行为的直接关联,也有大量的实验支 持了态度强度对行为的直接关系,因此这个理论成为态度行为关系理论中另一个 较好的理论。2.态度的成分与行为的关系关于态度的研究,还有关于其成分的说法,即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但是关 于这两种成分的关系现在的研究还是比较模糊。有的研究认为态度的认知成分和 情感成分是各自独立的,有的则认为态度这两种成分是交叉影响的。因此关于态 度的这两种成分与行为关系的研究也就

9、错综复杂。Farley等人的研究是分别研究 这两种成分对于行为的影响,情感性指导下比认知指导下的态度与行为的相关 高。而 Schleicher 等人的研究则针对态度的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一致性对行为的 影响,他的研究结果是态度的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一致性作为态度(工作满意感) 和行为(工作绩效)的中介变量,我们可以看到当态度的情感与认知成分一致的 时候,工作满意感与行为的相关程度低;而当态度的认知和情感成分不一致时, 态度和行为不一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时候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原因,当态度认知和情感成分发生矛盾的时候,是不能用来解释接下来的行为的我们所表露的态度和做出的行为各自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

10、且它们两者之间 也会互相影响着另一方。我们的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如果把“其他因素的 影响”最小化;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比方说投票;如果态度是强有 力的,被某事提醒我们牢记这点,或通过直接经验意识到这一点。这些情况下, 我们所想所感与我们的行为会紧密相关。让我们下一个结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就像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 用,同时,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也就是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态度行为 的关系是:态度源于行为,态度高于行为,态度对行为有指导作用,同时,态度 要接受行为的检验,也就是,态度要在行为过程中不断创新。也即:行为决定态 度,态度反作用于行为。态度与行为的这种 “扑朔迷离”关系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对于“好”的态 度,赶紧去付之行动。对于“不好”态度,我们只要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克服它。 就实际应用而言,态度决定一切更有实际价值,良好的态度总是能带来良好的结 局。这是我们就要不断的提醒自己,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不断的纠 正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好的、有利于自 己发展的习惯、性格,使自己走向更大的成功。(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