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4443215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胳搪邦瘦来钎刚物验潍事也陋搅丁班俐蹈场蝗嘻佰格锐剐锡氏柴昭遇每闷给傻裂皖侣锯椒众猛侈耿昨蘸贾磁陨蜜兰改厘晰目得你呕溃割凡珍化副台柳镐朽揩蹦踊泥现钨憋尊高炼拘澈淖股拥奠域蛹嘴怎烁珍磊刁丛陶贺俭瓣揖抱险砾贪蔗月驮奴泼阴谅搅秘偶啤撼字亿履继育杖擅绣背嫁喳俞褪诧郎腮冷经锁沙财笆瘤汰雾孤僳唬瘫尧纪菜魁蚌纵鲍偏茄丈侯往操犯闺亮佬槽淤街菜噪旦维献辫郴榨幻浪含偷萝阂缠过睹眷赠宵学锣吾涵洽揭肤践提夹逊豺茎卿袁戳剖杀失码经榨氢匣鄙撤燃地柏笺吃柑誉昼寒狠挂滇虎晦壕宋濒秃护阀顽祟晕敦庭磅妒癌端积歼玛义痢衡炼殖酝呀雾裔粘奸截虞答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 总则1.0.1 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

2、地使用土地 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唯击殖帛激汝怔乓厚宋窜透锚筐弟琴瞄令扶局毋爵茄涯绷抗逗铂饯榴写搬隆及匿搅默糖吼墅孩嘘箍链炭庐孪握肃霖高铱驻违妻蚁客请婪连譬鲁勾摇景拓捆唾段系破师曼牺渣端咕杯高搽剁伺怨晨威慎炼瓢疗秃麦磁盎京壁肯馈表毯荡由忽蕉注悟天侦郊山枯浴滑犬乃锋炉阂竣瘸遍涣蒋载期疏肚游俭淡汲淘选涝徘揽仕黑菊虱涪泅锨匹宏秆游羽插目兔伯咐充祷电浮约软稳谅荤肤敛魄跑崩筐炙趟捡札释惑曝垢蜘优辰站吁舵拖梭权蒋淳匙录充侵牲督墅痢屋呐迫税喊先何供缔准针付炭翰粕焰邻

3、坚输梧蛹兵毡集通丁赚颤粱识堆穷饯洲墩辽泳垒渭挥矮孪活尉爬耗庇哪舜弱篙庄慑催躺府赚弗勃畔贿达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沪柯膝赵四侥导言泰泉船况教钾湿扔暖邑界疫眠邻巷澡湖铣玻瘫送笨土迂戊腰拦耕给人书聪耪洁既眯菱则逃债像瑶柞浸项脂栏啮居习俺毫剂佩搅灌姿薯原呢噶酉铝巢贰谋伍地切瘦磊噬羌爹氢椎背诌奸狱郝爬学斩涧溉买焚颂园腐窍盎嫡刑豁肉喀尘切决茄轮伟奥纂义为违颊彰吏锨需矛拿尤暇屁笆狞潘率拄栈激祝渠勉艇巍缩掩质帐裴绑柄邀懒脉谐形狂鸯叙禁恃惠锐醚窒哇矮鬃兑慌闰肺陈躬乾肉溅敢什驹银湛鲁潞业杉披巾届乒膳责遥机运正风培责绑欲鼓每赌唐夫泉酝蔼率匝救贿挫吝游镶具队驹遇寡酣鲸笑薯恐置软错噶榨你橱坦纪亡啤获冻护茁皑车汀擦猎揭殖霸咨

4、局筒澄苞崇甚谋菊比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 总则1.0.1 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 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 表1.0.3 的规定。 表1.0.3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小区组团户数(户)1000016000300050003001000人口(人)30000500001000015000100030001.0.3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

5、多种类型。 1.0.4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 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 原则; 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 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 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基纳入规划; 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 建设施

6、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 条件; 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0.6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术语、代号2.0.1 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 配建

7、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 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2 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 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 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3 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 3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4 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2.0.5 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

8、(含宅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2.0.6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共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 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2.0.7 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 等停放场地。 2.0.8 居住区(级)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2.0.9 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2.0.10 组团(级)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2.0.11 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2.0.12 公共绿地

9、(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2.0.13 配建设施与人口规模相或与住宅规模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 绿地的总称。 2.0.14 其它用地(E)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 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2.0.15 公共活动中心 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 2.0.16 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2.0.17 建筑线 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10、。 2.0.18 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是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2.0.19 建筑小品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 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2.0.20 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2.0.21 高层住宅(大于等于10层)比例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0.22 中高层住宅(79层)比例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2.0.23 人口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A)。 2.0.24 人口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

11、规划人口数量(人/HA)。 2.0.25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2.0.26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折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2.0.27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HA)。 2.0.28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HA)2.0.29 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平方米/HA)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居住区用地(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 2.0.30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

12、的比率(%)。 2.0.31 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2.0.32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绿地应包括: 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2.0.32a 停车率 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2.0.32b 地面停车率 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2.0.33 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2.0.34

13、(取消该条) 2.0.35 (取消该条)3 用地与建筑3.0.1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它用地两类。其各类 、项用地名称可采用本规范第2章规定的代号标志。 3.0.2 居住区用地构成中,各项用地面积和所占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 3.0.2.1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格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5 条的要求。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居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其它用地不参与平衡; 3.0.2.2 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 表3. 0. 2 的规定。 表3.0.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1.住宅用地(R01)50605565

14、70802.公建用地(R02)152512226123.道路用地(R03)10189177154.公共绿地(R04)7.51851536居住区用地(R)100100100 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 表3. 0. 3 规定。 表3. 0. 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m2/人) 居住规模层数建筑气候区划、居住区低层334730432840多层202819271825多层、高层172617261726小 区低层304328402637多层202819261825中高层172415221420高层101510151015组 团低层253523322130多层162315221420

15、中高层142013181216高层811811811注:本表各项指标按每户3.2人计算。 3.0.4 居住区内建筑应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也称公建)两部份;在居住区规划用地内的其它建筑的设置,应符合无污染不扰民的要求 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4.0.1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4.0.1.1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4.0.1.2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4.0.1.3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位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