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名师课堂导学资料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4441068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车行名师课堂导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兵车行名师课堂导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兵车行名师课堂导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兵车行名师课堂导学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兵车行名师课堂导学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兵车行名师课堂导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车行名师课堂导学资料(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点难点提示】1认识诗中反映的唐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2学习寓情于事的叙述方法,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对诗人的叙述语言,诗中人物的对话要重点区分清楚,仔细体味。【教材内容全解】(一)识词释义1词语认读辚辚(ln ln) 耶(y)娘 干(gn)云霄 荆杞(q)2词语理解辚辚车轮转动的声音。行人特指出征的战士。干云霄直冲云霄。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山东指函谷关以东的州。山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统称“山东”。荆杞荆棘和杞柳。县官官府。古代指天子,因为畿内县就是国都,王者官天下,故称“县官”。又指朝廷,这里引申为官府。信知确实知道。3难句译释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出征

2、时年龄很小,里正代为束发,回来时白发苍苍仍要戍守边疆。裹头:古代男子留长发,十五岁用头巾束发,称裹头。里正,村中的小差吏。(二)资料卡片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瘅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三)感知内容,剖析结构亲人送别的悲惨场面场面描写(四)重点、难点、能力点全解1诗的开篇,诗人给我们描绘

3、了一幅令人心碎的惨别图,诗人是如何将这一幅图画描绘得有声有色而又动人心魄?明确:诗的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为永别的内心世界。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话:“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强烈的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理。2诗歌的主体部分写了几层意思?其中的过渡句和前后照应

4、的句子有哪些?明确:诗歌的主体部分写了五层意思:征夫长期服役的痛苦生产遭到破坏的惨状苛捐杂税急索的威逼生男不如生女的反常心理对唐王朝的愤怒控诉。其中的过渡句有: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前后照应的句子有:“边庭流水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与“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相照应;“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与“且如何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相照应等。3这首诗是反战的,但诗人并非笼统反对一切战争。诗人反对的是什么战争?从诗中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诗人反对的是开边扩张的非正

5、义战争。我们从诗中可以看出:一是战争造成的惨相、带来的后果:人亡地荒于国于民不利;二是参加者的态度(包括家中亲人的态度),不是踊跃参战而是被迫的,充满了厌恶和反恶的;三是诗人的情感,不是赞颂而是批判。4“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兵车行中的警策句是哪两句?为什么?明确:兵车行中的警策句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因而这两句诗是诗人愤怒控诉的总领句,又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上面凄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点行频”可谓全诗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

6、的抨击。5诗人为什么让征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地变了呢?明确: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是重女轻男则属“反常”。这种反常的观念是战祸不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扭曲,而不是对封建观念的真正改变。诗人这一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是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征夫们内心的愤激与控诉。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果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6兵车行

7、这首诗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明确:寓深情于叙事之中。第1诗节描述眼前之事,深寓作者是非爱憎之情;第3诗节代言体巧设问答,流露深情:哀民众艰难,斥“开边”之不义。两段内容融为一体,前后相映,而且叙事、抒情和议论错综结合,水乳交融。诗歌句式灵活多变。为表达感情的需要,诗人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歌体,而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名句欣赏】名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欣赏:这是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

8、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间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净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能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走了,又急促押走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的仓促,又是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四个动词,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

9、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人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路,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课后习题解答】(一)略(二)(题目略)答: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所表达的内容是征夫被押出征时,“耶娘妻子走相送”的情景,它渲染了全诗悲惨的氛围,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将人民的怨愤张扬到了极至。2参见“重点、难点、能力点全解”第2条。3用“君不见”“君不闻”这种代言体设问的方式将个人的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这样写使诗歌的意义更为深广,

10、有力地抨击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苦难的同情,惊醒读者不言而喻。4参见“重点、难点、能力点全解”第4条。(三)(题目略)答: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出征时里正给我束发,回来时白发苍苍仍要戍守边疆。这一句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写出了“点行频”,以示唐朝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情况真实可靠,揭露其罪恶深重。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生养女孩子还能嫁给乡邻,生养男孩子只能命丧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

11、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一改变,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心灵的被扭曲、被摧残是何等的严重!(四)(题目略)答:两者虽然都是乐府体,但李诗用游仙体所写,杜诗属自创新题的新乐府。在李诗里,诗人出世和入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相比之中表现出来的;杜诗不是采取抒情的方式,而是借助于客观的叙事表现强烈的情感。李诗想像丰富,把道家神仙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诗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杜诗为叙事诗,有极大的现实性。李诗单用五言体;杜诗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重点、难点:一、赏析兵车行一诗。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

12、,充满非战色彩。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二、赏析蜀相一诗。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

13、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三、赏析客至一诗。杜甫客至一诗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它对“客至”这样极为常见的生活场景进行生动描绘,通过平淡的语言显示真率淳美的人情,不仅打动了读者,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将人人都可能经历或体验过、却又非人人都能诉诸于笔墨的“境”与“情”表达得恰到好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诗一起便展现出一幅碧

14、波粼粼、白鸥翩翩的明丽如画的江村春景。这两句诗写的是眼前之景,却又不止于写景,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它点明了时令,勾勒出作者住所的自然环境,用一个“皆”字突出了春水环绕的江村的特殊风貌。而这些,也是“客至”的时间和地点。其次,它表现了作者的情思。在饱经忧患乱离之后,来到这地僻人幽的江村,每日得以自然为伴,得与水鸟相亲,这固然使杜甫感到快慰,正如他怀着闲适恬淡的心情在江村一诗中所描写的:“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然而这种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生活久而久之,也难免使人感到寂寞。对于这样的一种心境,读者透过一个“但”字,是不难窥见其中的消息的。第三,处于孤寂之中的作者,忽遇故人相过,其内心之

15、喜悦自不待言。所以“群鸥”一笔也是起兴,自然地引出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两句从字面看,不过是正面描写客至,但细细体味,却不难发现寓于其中的言外之意。花径不扫,蓬门常关,可以想见杜甫平日的疏懒闲澹以及往时门庭的冷落,来客的稀少。至于特别点出一向懒扫的花径今日亦不曾缘客而扫,旨在说明主客之间的不拘礼数,正可见出二人关系的密切;而强调平日常关的蓬门今始为君而开,则意在表现主人对客至竭诚迎候的心情。这两句诗只通过一个不扫花径的细节和一个打开蓬门的动作,便生动地写出客至所带来的空谷足音之喜。客至则须款待,但是“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用“盘飧”、“樽酒”待客已嫌粗陋,更何况“无兼味”、“只旧醅”,这样的招待委实简朴到极点。“市远”、“家贫”是互文见义,点出待客如此简陋的原因。来客尚且如此,可见杜甫平日生活的窘困。接下去似应叙主客对酌,不料作者却轻宕笔锋,转写欲邀邻翁同饮:“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