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面向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讨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443745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面向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面向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面向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面向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面向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面向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面向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面向才能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形式讨论杨秀霞宋召青陈曦张毅论文关键词:才能培养高等教育教学形式论文摘要:随着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形式的改变,素质教育必然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而才能是可验证的知识和有形的素质。结合高等教育实际经历,从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注重课堂教学、以任务为驱动等方面入手,对面向才能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形式进展了讨论。引言素质教育是当前国际教育的潮流,高等教育也必须积极开发素质教育思想,这是现代社会开展与高等教育的新职能。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安康等几个方面。然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工作都应该详细表达在才能的培养和开发上

2、,因为知识需表如今才能上,而才能表达素质,才能是可验证的知识和有形的素质。因此,研究面向才能培养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培养和开发学员的才能是非常必要的,对进步学员的才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谓教学形式,国内外教育领域学者普遍认为,是在一定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和价值取向,用来设计课程、编/选教材和协调、组织、施行各种教学活动的根本范型。下面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高等教育同时承当工程技术类学员课内外教学任务的经历和教育教学研究的考虑,从对学员才能培养的角度出发,就高等教育的教学形式进展讨论。一、面向才能培养的教学形式讨论创新教育的培养目的要通过课程体系与教学形式来实现。在教学形式的设

3、计环节,要引导学生确立四个基点,即根底教育、素质教育、才能教育和创新教育,实现四个转变,即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转变、课程教学向才能教育转变、模拟理论向创新理论转变1。一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强化才能培养当前,科学技术开展的趋势是学科的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学科之间互相浸透、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成为当今科学技术开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为此,必须具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前沿性的教学内容体系,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2。一要拓宽教学内容的覆盖面,使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和才能构造。本着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的思路,打破学科专业界限,重组课程构造和教学内容,形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穿插浸透,

4、各专业严密结合综合性的教学内容体系。二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将教改的最新成果、学科前沿的最新开展成果、世界最新的前沿动态,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当中,使学员能在“第一时间汲取到新颖的“养分。三要突出教学内容理论性。彻底改变过去以根底理论教育为主的观念,突出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增加自主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等理论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比重,同时也要增加实例分析、仿真演示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和环节。四要加强人文教育内容。改变当前教育中“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等不良倾向,适当开设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扩大学生知识面、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

5、会关心、学会考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正确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和意志。把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使其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具有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责任感及高尚的人格修养和安康的心理素质。二注重课堂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造力培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课堂教学的最高要求。无论哪门课程知识的学习,最终都要归结到对某一类问题的解决上来,而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形式,因此创造力培养应成为课堂的一个主要目的。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才能的过程中,老师起着主导作用。大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呢?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

6、的创新才能,营造创新的环境。采用研究性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研究性教学是基于强调科学原理形成过程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面向过程,要将学科概念、根本原理等得以产生的起因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创造性和自觉性。在研究性的教学形式中,老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成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承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大学课堂教学应是启发式而不是灌输式教学,是指导式而不是训导式教学,是沟通式而不是封闭教学,是讨论研究分析式而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教学。比方,在学习某一问题时,首先,老师可提

7、早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利用图书、杂志或网络,查阅与这一问题有关的资料,并进展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其次,在进展正式的课堂学习时,老师先请学生谈谈各自的观点。一般情况下,学生们的意见是不会一样的,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甚至会发生争论、冲突。这时,老师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并请争论的各方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充足的理由,合理的根据。另外,可布置一些研究、探究性的作业或考虑题,以利于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探究与考虑。创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要相信学生的知识和才能,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特别是和老师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研究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比照拟偏激的学生,

8、应有针对性地进展引导,平等论争,以理服人。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教学效果,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并擅长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其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大学老师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被动地承受教科书上的定论或者老师的结论。老师是“释惑传道者,他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这是大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所在。三以任务为驱动,探究新的教学形式“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根底上,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探究式教学法。其根本原理

9、为:老师将针对性和理论性较强、目的明确的知识点通过巧妙设计为任务,将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蕴涵于任务之中,使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应用技能。其根本过程为: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学生操作、交流讨论、稳固创新、总结;其显著表现是: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目的,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运用,进展自主探究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新任务;其显著优点是:能有效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计算机仿真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等竞赛活动可很好地与课程结合,施行这一任务驱动过程,可以推动创新教育,带动相关教学改革。近几年

10、我们组织学生分别参加了这些竞赛活动,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我们参加了由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三届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2022年、2022年、2022年,获得了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的好成绩,在参赛的高校中名列前茅,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也进步了学员的素质及才能,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竞赛往往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富有挑战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理论联络实际的学风。竞赛强调重在参与,以它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吸引着广阔同学。它是大学阶段难得的一次近似于真刀真枪的训练。它丰富和活泼了广阔学生的课外生活,也为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大学生各项才能和素质的培养和进步3。竞赛活动激

11、发了学生创新热情,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通过参加竞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积极深化到每个竞赛工程中,直接参与搜集资料、设计方案、系统制作和软硬件调试的全过程,接触学科开展前沿,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变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竞赛既提供个性化开展空间,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学生在竞赛中开发自身的潜能,开展其创造性,为个性开展提供了空间。同时,竞赛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协作,统筹兼顾,共同努力,才能共同完成竞赛工程,在竞赛中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才能,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很大进步。通过竞赛,促进了创新教育气氛的形成。学校鼓励学生参加计算

12、机仿真大奖赛、电子设计大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等,为学生开设竞赛训练选修课程,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竞赛和创新活动的场所及经费。各类竞赛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热情,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和竞赛环境,而且影响到其他非参赛大学生,有利于创新教育气氛的形成。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创新,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才能的好方法。通过参与实际课题,学生可以获得进展科学研究的时机,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也可以利用毕业设计这个有利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进展一些系统的设计、调试工作,不仅能深化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掌握实际设计中常用的方法。通过系统调试,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才能,进步

13、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较好的基矗二、完毕语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适应将来社会经济开展需要、具有较强才能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综合才能放在重要地位,使之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融知识传授、才能培养与创新教育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大批走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适应现代化建立需要的创新人才。参考文献:1王卫红.基于创新才能培养的教学形式与理论教学策略讨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22,20(3):100-103.2孙旭,费伟峰.更新教学形式,进步教学质量j.务实,2022,2:188-189.3张清华,杨春德,沈世云.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契机,加强对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6增刊:121-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