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的调查与分析报告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443605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的调查与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的调查与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的调查与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的调查与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的调查与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的调查与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的调查与分析报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的调查与分析报告关键词:集体活动、参与度、成因分析一、问题的缘起、目的及意义:随着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的转型,“参与”的重要性已引起了教育界的 广泛关注。问题是,在当下“重智育”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这一重视更多的表现 为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的培养;相形之下,德育视野中中学生“参与意识” 的建构似乎一向都未引起教育界足够的重视。而当今,标榜个性、自我中心与“非 主流”的“90后”中学生“不群”的价值取向已对这种有意无意的忽视构成了严 峻的挑战,使业已存在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学生“参与意识”的重建也随之 成为摆在中学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命题,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2、 无庸赘言,“参与意识”之建构是中学生人格成长过程中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要 一环,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引起我们德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思考。为了更清楚地 发现症结,使相关工作更具针对性,对中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的调查与分析就无 可回避,毕竟要想“顶天”,须先“立地”,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石。考虑到研究的可操作性,本次调查以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为中心,试图了解 我校在校生集体活动的参与状况,并分析其成因。基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尝试 提出对策。所谓“小题大做”、“以小见大”,南模中学不过是本课题研究“全 豹”之“一斑”,尽管如此,研究者仍期待这个小“切口”能成为该问题研究一 个有用的样本。当然,日后如条件成熟

3、,我们将扩大调查研究范围,完善研究方 法,以期该课题的研究能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进步和发展,为中学德育工作的开 展提供切实的智力支持。二、研究目标(一)、关键词界定集体活动:本研究中的“集体活动”特指学校开设的、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 或校方组织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参与度:本研究中的“参与度”特指在集体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占全 体学生的百分比)。成因分析:指对可能导致调查结果的诸种原因的推断与分析、说明。(二)、研究目标通过此次“中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状况的调查和访谈,分析南模学生参与 学校集体活动的程度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从学校、学生、社会等方面提出 相应的提高中学生集体活动参与度

4、的策略。在后续研究中,将上述策略付诸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对相关策略进行有效性评估,从而提出进一步的修正方案,以期最 大程度地提高中学生集体活动的参与度。三、研究方法:(一)、调查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三个年级的学生。(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学生座谈为辅,以下就两种方法加以说明。1、问卷调查:从三个年级各随机选取一个理科实验班和一个平行班,对六个班级的学生进彳丁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有效问卷248份,有效问卷回 收率为92%。其中高一85份,高二77份,高三86份;男生137份,女生111份;平 行班144份,理科实验班104份。问卷结构:考虑到三个年

5、级实际情况(所设活动)的差异,设计了两套问卷。 咼一、咼二共用一套,咼三一套。问卷内容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 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为学生对学校集体活动的好恶状况调查;第三部分是对 第二部分内容之成因的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先以excel对数据的进行初步整理、统计,初步得 出不冋年级、班级和性别的学生的数据分布情况,找出共通之处及其成因;并通 过SPSS16.0进行卡方分析,发现不冋观照视角下所呈现出的数据差异,并对其予 以分析和阐释。2、学生座谈:考虑到问卷调查这一研究方式可能存在的局限及其对受调查对象 的“具体性”形成“遮蔽”的可能性,在前述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之后,再从

6、以上各班分别随机抽取35名学生参与座谈。基于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析结果,与 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座谈,以对研究者的初步认识进行补充、调整,从而得出更 为科学的结论。(三)、调査结果分析1、集体活动参与度的年级差异情况及成因分析 集体活动参与度的年级差异情况表1.各年级学生集体活动“积极参与度”*的总体比较年级学校开设活动数 (项)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数 均值(项)积极参与度()咼156.6044高二154.3629.1咼三61.7829.7数据说明:表1数据表示,在学校开设的15项集体活动中,平均每位高一学生 喜欢参与其中的6.60项,占活动总数的44%。成因分析 学习压力增大,导致参与度随年级增长而降

7、低。通过表1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活动设置下,高二学生整体上对集体活动的参与 度则比咼一显著下降。尽管咼三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数偏少,但从参与度上看,与 高二基本持平。总体上,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集体活动的“积极参与度”呈 下降趋势。显而易见,随着年级增长,学习强度与心理压力的增强,为将更多的时间与 精力投入到学业中,学生不得不减少甚至放弃对集体活动的参与及喜爱。有高二 学生表示:“如果一直在高一,我会更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因为那时学习压力不 像现在这么大,这么累高三太可怕了,到时估计就更没空参加,也不想参加 了。”然而高三的实际数据并没有较高二明显下降,原因可能是因为压力过大, 所以需要在“非学习”

8、的各种活动中进行适当的放松与调剂。 “变”与“不变”的矛盾。单就高二年级学生而言,身心的日渐成熟、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与“向往成 熟”的自我期待与自我认同相叠加,致使他们对集体活动的期待水涨船高,而学校设计的各项活动因为多年来经验的积累,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每年都大致 按照既有方式进行,这不能不说是导致高二学生对集体活动“参与度”骤降的一 个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我们不难从高三学生对“成人仪式”活动较高的参与热 情(参见表2)中发现“变则通”的积极效应。高三学生大多已近成年,“成人仪 式”活动的适时出现,使得学生的“成人”期待在形式上得以实现,稍显膨胀的“自我认同”得以满足,因此广受学生欢迎也就

9、顺理成章。因此,如何解决学生 身心之“变”与学校集体活动形式之相对“不变”间的矛盾,就成了中学德育工 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2、学生具体活动的参与度情况及成因分析(1)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情况及成因分析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情况表2.学生对具体活动积极参与情况一览*高社会 考察运 动 会艺 术 节社团 活动志 愿 者学工公益活动80.0%60.0%54.1%51.8%51.8%49.4%44.7%高社会 考察学工学 农艺术 节运 动 会志愿者公益活动64.9%45.5%42.9%33.8%31.2%29.9%28.6%高南模 杯篮 球赛运 动 会成 人 仪 式高校 自主 招生校 班 会学科竞赛61

10、.6%38.4%34.9%17.4%14.0%10.5%表3.高三学生希望保留的集体活动*社会考察 学工 学农公益活动参观访问志愿者72.1%39.5%38.4%38.4%36.0%36.0%*注:表2、表3均只列出所有活动中排名相对靠前的几项活动。 表4高三学生对集体活动数量的评价分布太多太少刚刚好 |无所谓2.3%47.7%33.7%15.1%数据说明:表2中数据80.0%意即80.0%的高一学生表示喜欢参与社会考察活 动;表3中72.1%意即72.1%的高三学生希望学校仍能对其开设社会考察活动。成因分析 轻松、简约、开放的活动较受欢迎综合表2和表3的数据不难看出,社会考察、运动会、学工及

11、志愿者、公益活 动在三个年级的学生中都有着较高的参与度。其中,前三项均在平时(周一至周 五)举行,不额外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且活动本身都相对轻松,不须投入大量 精力。尤其社会考察,更因能走到校外(市外)风景区,亲近自然、放松心情, 受到长期禁锢在“家庭一学校”两点一线单调生活下的高中生追捧(平均70%以上 的受欢迎度)也不足为奇。 能够激发动机、满足爱与归属需要的活动较受欢迎上述社会考察活动有如此高的参与度,与活动的开展形式有着密切联系。我 校的社会考察活动采取分小组活动的形式,即到达目的地之后,按照事先分好的 小组分头活动,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身兴趣有选择性地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考 查。此种活

12、动方式益处不少:首先,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有了施展空间,其事 先基于想象、调查抑或思考所形成的若干猜想、设计将在实际考查中得以验证、 修正或调整,这一过程中会使学生的设计规划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 适应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而锻炼能力也是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重要动 机之一(见表5数据);其次,小组组员间的相互协作将使建立在学业成绩比拼基 础上、日益僵硬化、冷漠化的同学关系得以“软化”、“暖化”,在社会实践中 体验到集体的温度与友谊的力量,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爱与归属”的需 要得以满足。志愿者和公益活动虽然需要占用周末或假期时间,但是由于其现实 意义之所在,使学生有“对社会有所

13、贡献,能够实现个人价值”之感,“自我实 现”的需要得以满足;加上活动过程中能与现实社会近距离接触,因而受到欢迎。 学生对社会考察活动的热切期待与积极参与也为我们其他集体活动的设计提供了 思路。 能够调剂学习生活的活动较受欢迎比较表2、表3可以发现,参与热情相对较高的高一学生对“学农”这一高二 与高三年级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活动兴趣偏低。经座谈得知,“学农”活动通常安 排在高二时进行,高一学生并不知“其中滋味”,因此无法就“喜爱与否”做出 判断。体验之后,在郊外过几天农民生活的经历使学生们倍感新鲜,认为是难得 的体验。虽然农田劳作有些辛苦,但是由于时间较短,相对于平日学校里高强度 的脑力劳动而言,学

14、生们对这种“农民”(包括“工人”)式生活的调剂的欢迎 也就不难理解。 咼三的特殊性另外,如以表2中的“南模杯”篮球联赛一项为原点,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 我们将发现一系列有趣的问题。通过纵向比较会发现,在高一高二时参与度普遍 不高的“南模杯”篮球赛(排名未能进入前列),至I了高三却呈现出“井喷”之 势,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思考。高三集体活动数骤减,学生在极为有限的活动 中做出选择,“南模杯”成为“最佳答案”的结果便成为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 然而,集体活动为高考让路或直接成为其牺牲品,是否符合学生本身的意愿?答 案可在表4中发现近一半的高三学生认为集体活动数太少,而只有2.3%的学生认为活动太多。

15、可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期待(集体活动为高考让路)与学生自身的意愿(需要一定数量活动来缓解巨大的学习压力)之间存在偏差。这应该 不是南模一校的问题,而是上海地区乃至全国中学教育界或多或少普遍存在的问 题,唯其如此,才使之成为未来中学德育工作设计与规划的重要参考视点。通过 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南模杯”这样远离学习的活动要比诸如“高校自主招生”、 “学科竞赛”这样与咼考密切相关的活动的参与度高出数倍。如果说学科竞赛只 是少数人的“游戏”,那么在我校过半数学生有机会参与的各高校自主招生活动 所引起的关注度与实际参与其中的人数远不成比例。(高校自主招生问题因牵涉 众多、逸出论域,兹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问题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问 题。以此为参照,“南模杯”成为最受高三学生欢迎集体活动的原因不难理解: 在咼二这个升学压力极大的特殊时期,学生迫切要求有适当的活动成为紧张学习 生活的调剂,“南模杯”是所有活动中能够让“运动员”们释放压力的最佳机会; 即使是不能上场的观众,也能通过在台下的欢呼、呐喊达到减压的效果。在场上 场下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间的友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