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4435047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2二、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3三、解决问题的策略4(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4(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使学生“爱问”7(三)引导思考,学生自己“解决问题”8参考文献11论创新思维视域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内容摘要:本文从“转变观念,创设学习氛围;正确运用好评价,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思考,解决学生的疑问”阐述了在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通过内在的活动积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质疑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关键词: 课堂教学 问题 思考在当今社会中,由于知识、信

2、息量的不断增加,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对于当代人来说,更需要的是走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而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对于当代教育来说是刻不容缓的问题。古人云:“学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这个质疑、解疑的过程,就是提高、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通过内在的活动积极思维,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质疑能力,对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因此,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

3、,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中国有个很好的词,叫“学问”,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古今中外,许多的教育家、理论家都非常重视“提问”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实际上,大科学家、大发明家都是在问号中产生的。多少人见过苹果落地,唯有牛顿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多少人见过蒸汽顶壶盖。唯有瓦特从此发明了蒸汽机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而现在的学生

4、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已经是教育界公认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好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呢?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有义务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善思好问的人。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要培养学生的的问题意识,就必须从有疑到无疑,到新疑,这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陶行知言:“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学生能质疑,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提倡、鼓励、引导学生质疑,运用不同的形式去启发学生解疑,久

5、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对于许多问题,只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淡化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要是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掌握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方法。而这一切应该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服务的,最终的着眼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在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全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认识数学与人类的关系,体验探索与创造的乐趣。然而,许多人却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单纯的就问题的过程而讲授或让学生经历问题的过程,不顾其他。这样以来,表面上看,课堂上是热热闹闹,而没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这势必造成

6、“课内损失课外补”的现象。长此以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而学生对此又会怎么想呢?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由于我们现有的教材是在课程标准下编写的,面对的范围是全国各地。而全国各地的教育教学的水平和层次不同,因此,教材中对具体的内容的要求比较笼统,再加上对于考核、评价的标准无法确定,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知识中,所要达到的“底线不明确”,教师对于各知识点所达到的标准不明确,只能凭感觉进行教学。课程改革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现象。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一来,在教学中很容易冲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特别

7、是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用,给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一部分学习主动、性格外向、争强好胜的学生创设了自主发展的广泛空间,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表现越来越出色;而对于另一部分基础较低、性格内向、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则越来越差,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距离在不断加大。这是我在课程改革中所产生的困惑。三、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传统的教学方法用师生一问一答、教师满堂灌的形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对困惑既渴望质疑又害怕“出错”。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8、,也影响了他们成人后适应社会的能力。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学生只有在师生平等、民主快乐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有思维潜能的进发,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变讲堂为学堂。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

9、,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在学生中人为的划分等级。在彼此的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在课堂上多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操作的时间和机会,让每个学生心与身、知与情都动员起来。比如,摸摸头、拉拉手等一系列动作都能把你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消除学生索创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放大胆的去问。其次,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

10、现,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教师要变苛求为赏识;变批评为表扬;变挑剔为肯定;变怀疑为相信。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舒适的学习场所,不断将学习压力变为动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台湾师范大学的赵宁博士在美国大学当助教时,给20余名学生教授传播学,起初,面对美国学

11、生狂轰滥炸的提问,他常常不知所措,后来他总结出屡试不爽的三招:第一招,有人提问时,他立刻喝彩:“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第二招,笑容满面地面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同学们会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第三招,清清喉咙说:“由于时间有限,我来总结一下。第一,正如A君所讲这般这般第二,正如B君所讲这般这般第三嘛,C君的话我就不重复了”我想赵宁博士此举的用意非常清楚,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教师要承认并接纳他们不同的认知特点、思想观点、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先设定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轻易否定。而当我们遇到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时

12、,应用鼓励的口气说:“我们一起再请教别人,或翻阅课外书,看谁有本事先弄明白,好不好?”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还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使学生“爱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问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巧妙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问题的氛围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这样一题:“某工厂把一批零件分给甲、乙、丙三个人加工,先把总数的 1/5 多60个分给甲,再把剩下的1/5 多90个分给乙,最后剩下的全部给了丙,结果三人加

13、工的零件同样多。问这批零件有几个?”学生见这题中有两个不同单位“1”的分率,往往会将这两个分率转化成相同的单位“1”才进行求解,这样显然是极为麻烦。有的学生提出:“能否不转化成相同的单位“1”进而求解?”我反问学生:“你说呢?”并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以前常用的解题方法,转换角度大胆思考,有的学生提出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三人加工的零件同样多”进行求解?我肯定了学生的提问,并表扬他“你能抓住题目的关键来思考,真是会动脑筋”。这时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则很快的掌握:因为三人加工的零件同样多,可知甲、乙、丙三人均加工这批零件的 1/5 多60个。甲、乙

14、、丙三个人共加工了这批零件的(1/5 3)且多(603)个。因此可知道,这批零件的个数为:603(1 1/5 3)= 450(个)。这样通过生疑、让学生质疑,使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又如我在教学纳税时,首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税务局的工作人员收税的各种场面,介绍一下税收的意义,让学生亲眼目睹税收人员工作的辛苦,并让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了真实的镜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既然税收这么重要,那是怎样收税的呢?从而一个个问题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式了,课堂也活跃了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还对他们进行了爱国注意教育,何乐而不为呢?(三)引导思考,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15、”疑问只是思考的开始,有了疑问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果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表示出自己的意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学习了“工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件工作,甲先做6小后时,由乙接着做12小时可以完成,或甲先做8小时后,再由乙接着做6小时也可以完成。如果这件工作由甲单独做需要几小时完成?”这道题不同于一般的工程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单独求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陷入了深思,有的学生提出“这题中未曾告诉甲、乙的工作效率和,无法求解。”我提示学生,能否列出一个关系式进行分析并比较。同学

16、们都列出了解关系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马上有的学生提出“老师,我们从分析比较中发现,甲多做了2小时,相当于乙少做了6小时,因此可以知道,甲做2小时的工作量与乙做6小时的工作相等,即甲1小时的工作量等于乙3小时的工作量,可以利用替代办法求解。”我表扬了他肯动脑筋,并鼓励他按此思路进行解答。这个学生回答:把乙做12小时的工作量给甲做需要:1234(小时),因此可得,这件工作由甲单独做需要完成的时间为:123410(小时)。同学们都有认为他的这种解法简单明了。我再一次激疑:“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即提出“老师,我不用替代法,还能用其它的解法。”我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要求上黑板来进行演示,我让他走上黑板,他先列出如下关系式:甲做6小时+乙做12小时完成“1”甲做8小时+乙做6小时完成“1” 他说因为第二种情况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