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列式的性质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4430822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7.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列式的性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行列式的性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行列式的性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行列式的性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行列式的性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列式的性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列式的性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单元教案设计授课周次第2周授课时间计划学时数2教学单元1-3行列式的性质授课方式V理论课实验(实训)课上机课其他教学目标掌握对换的概念;掌握n阶行列式的性质;会利用n阶行列式的性质计算n阶行列式的值;教学重点及难点行列式的性质;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2. 教学手段:黑板讲解与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1对换的概念及对换如何改变排列的奇偶性2.简单推导行列式的6条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课外安排思考题:1把排列54132作一次对换变为24135,问相当于作几次 相邻对换把排列12345作偶数次对换后得到的新排列是 奇排列还是偶排列0 aba2.计算:a 0 a b -Db a0

2、 aaba 0作业题:习题二:P23T1(3) 7(2)(5)教研室主任审批意见教学反思1. 通过学习学员掌握了 n阶行列式的定义和对换的概念;2. 对利用n阶行列式的定义和对换等方面的应用有待加 强.教学单元讲稿一、复习提问与上次课作业典型问题答疑1.二、三阶行列式的定义及计算法则2. n阶行列式的定义,并讲解P23 T1(1)(2)P23 T2 T3二、教学单元名称第三节 行列式的性质三、课程导入复习导入四、分析思路首先给出对换的概念及对换如何改变排列的奇偶性,再推导出出 行列式的6条性质,最后通过讲解几个例题让学生掌握行列式的性 质。五、讲授内容第三节 行列式的性质对换对换的定义:在排列

3、中,将任意两个元素对调,其余元素不动,这 种作出新排列的手续叫做对换将相邻两个元素对调,叫做相邻对换例:a a abb a a b ab .1 l 1 1 l 1定理1 一个排列中的任意两个元素对换,排列改变奇偶性.推论奇排列调成标准排列的对换次数为奇数 偶排列调成标准排列的对换次数为偶数.证明 : 由定理 1 知对换的次数就是排列奇偶性的变化次数,而标准排列是偶排列(逆序数为 0),因此知推论成立定理 2 :n 阶行列式为:aa a111213aa a212223 = aa an1n2n1p11 p2 2apnn其中t为p pp的逆序数.1 2 n以 4 阶行列式为例,对证明过程作以说明)(

4、补充)定理3 n阶行列式也可定义为aa a111213aa a=工(-1) ta a a212223 p1q1p2q12pnq1naa an1n2n1其中ppp和qqq是两个n级排列,t为行标排列逆序数1 2 n1 2 n与列标排列逆序数的和.练习:试判断a a a a a a和- a a a a a a是否都是六阶行14 23 31 42 56 65 32 43 14 51 25 66 列式中的项.行列式的性质转置行列式的定义D =a11a21a21a22 aIn a2 naDT = aD 12a21a22 an1 an 2(D)an1an2 anna1na2n ann记行列式DT称为行列式

5、D的转置行列式(依次将行换成列)一、 n 阶行列式的性质性质 1: 行列式与它的转置行列式相等由此知,行与列具有同等地位.关于行的性质,对列也同样成立 反之亦然.a bacD =DT =c dbd如:以r表示第i行,c表示第j列交换i,j两行记为r今r,交换 ijiji,j两列记作c分c -ij性质2: 行列式互换两行(列),行列式变号.推论: 行列式有两行(列)相同,则此行列式为零.性质3: 行列式的某一行(列)的所有元素乘以数k,等于用数 k 乘以该行列式推论: 行列式的某一行(列)所有元素的公因子可以提到行列式符号外性质 4: 行列式中有两行(列)的元素对应成比例,则此行 列式为零.性质

6、 5: 若行列式中某一行(列)的元素都是两数之和,则 此行列式等于两个行列式之和.aa(a +a) a11a12aJ +1aJ1n a即若D =21222i2i2 naa(a +a) an1n2nininnaa a aaa a a11121iInii121i1nmilaa a a+aa ar a则D =21222i2n 21222i2 naa a aaa-a an1n2ninnn1n2ninn性质6:把行列式某一行(列)的元素乘以数k再加到另一行(列)上,则该行列式不变二、 n 阶行列式的计算:2-512例1.计算D =-37-145-9274-6122-5121-5221-522解:-3D

7、=7-14 c=C3-17-34 r2 r102-165-927-2-957 r -2 r31-01134-6121-64r -r2 4 10-1201-5221 -522r2+=2r40036 f r4 0- 1 20-9.r3+r4003300300-1200003例2bba + 3ba + 3ba + 3ba + 3bbbr + r + r + r12= 34babbabbbabbabbbaa bb aD =b b11111=3b1=(a + 3b B b1a1b1br bri = 1 (a+ 3b丿ab00babi=2,3,400ab0bbba000a bb b=(a + 3b)(a

8、- b)3(推广至 n 阶,总结一般方法)p + qq+rr + ppqr例3.证明:p1 + q1q +r11r + p1 1=2p1q1r1p2+ q2q +r22r + p22p2q2r2证明:pq+rr + pqq+rr+ p左端第-列pq +rr + p+qq +rr+p性质51111 111111p2q +r22r + p2 2q2q +r22r +p22pq+rpq + r1 iipq + r2 22r2 q2rr1 r2r + pr+p11 r +p22pqP1Pq1q2r1r2qiq2rprp11rp22=2p q p1 q1 p2 q2a11rr1r2a1k0例4. D =ak1akk7 ,ccbb111k111nccbbn1nkn1nnbaaD = det( a )11 1kD =det(b ) =111 ij2ijaabk1kkn12b1nbnn证明: D=DD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