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菊《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案例及反思.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442914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炳菊《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王炳菊《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王炳菊《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案例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炳菊《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案例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炳菊《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案例及反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案例 -王炳菊案例背景:有理数的乘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结构上,此节内容共3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 加、减、乘、除运算后学习的,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也是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计数法和开方及指数幂运算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让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感受化归及分类的数学思想。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及正方体的体积,具备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识水平,且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乘方的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但学生对于有理数

2、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掌握上会有难度,对于这类计算容易混淆,是本节课的难点。案例过程描述:例题1.计算: (-3)2= ; (-2)3= ; (-1)11= ; (-4/3)4= ;这四个小题学生掌握起来没有困难,所以我在- an与(-a)n的区别上进行师:-23与(-2)3问题1:这两个式子怎样读?结果一样么?学生答:-23读作:负的2的三次方,或者2的三次方的相反数。(-2)3读作:-2的三次方。结果一样,但底数不同,所以意义不一样。师:请同学们区分-14、(-1)4与-(-1)4三个幂。问题1:三个幂中,底数分别是几?指数是几?2: 各自表示什么意义?3:请三组同学各派一个代表上黑板书写计算的

3、结果。学生甲: 学生乙: 学生丙:-14=1 -14=-1 -14=-1 (-1)4=1 (-1)4=1 (-1)4=1-(-1)4=1 -(-1)4=-1 -(-1)4=1 其余同学在下面写;教师纠正,对于(-1)4几乎没有错的,根据负数的偶次幂是正的。-14底数是1还是-1,四次方与“-”有关么?意义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完毕后不难得出-14=-1。 最难的-(-1)4底数是1还是-(-1),在此涉及到先化简还是先算乘方,必须肯定先算乘方。-(-1)4=-1当以上问题突破后,有时间就键入补充例题:(-2)3+(-3)*(-4)2解:原式=-8-3*16 =-8-48 =-56案例反思:本节案例

4、是针对学生对乘方的意义,乘方的运算,巩固运用而设计的,属于由浅入深,阶梯状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有需要学生独立观察、自主探索,有小组合作交流。经历有理数乘方概念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学生尝试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新知,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感受化归、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整堂课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每个人都参与,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补例是为乘方的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额外添加的。采用类比手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教材中例题1完全由学生自我解答,课本练习口答。难点则由教师整合教材,编撰例题已突破。乘方的运算分

5、清底数是关键,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前提,让每个人动起来是目标。教师板书概念,学生板演难点习题,教师及时反馈效果好。本堂课优点: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特别是归纳总结的时候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二、能够做到与学生深入交流,与他们共同探索新知,并用亲切易懂的语言为学生授课,特别是在与教给学生二元一次方程组定义时并未简单的给出,而是让学生总归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征,这样易于学生识记理解。但不足之处也很多:一、在上课的时候太急躁,急于求成。在开头引入的时候讲的过快,题目出来之后未给学生足够

6、的时候去思考,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没有做到张弛有度。二、未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发展空间。在教课时努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但是深度没有达到就把自己的角色从引导者变成了主导者,没有给学生以更深入的理解。三、教学理念的成就,教学方法的单一。 原本自己总认为教会学生,让学生会考试,得高分就算教学任务完成,在教学时往往采用简单的传教式,基本都是让学生掌握概念然后通过足够的练习掌握,缺少让学生自己的探索,从而让学生在考试的探究型题时无法攻克。另外在学生思考回答与教师提携切入的时机掌握上还有待提高。总之,通过这堂课,我感觉自己受益非浅,并由衷地庆幸自己能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