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14.1电阻和变阻器》教学设计 沪科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442661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14.1电阻和变阻器》教学设计 沪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物理《14.1电阻和变阻器》教学设计 沪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物理《14.1电阻和变阻器》教学设计 沪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物理《14.1电阻和变阻器》教学设计 沪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物理《14.1电阻和变阻器》教学设计 沪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14.1电阻和变阻器》教学设计 沪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14.1电阻和变阻器》教学设计 沪科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1 电阻和变阻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内容和地位:本节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电阻的概念,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变阻器及其应用。通过信息窗介绍几种家庭用电器的电阻值和不同材料电阻值的比较等内容。本节在内容组织上,将“过程与方法”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探究和实验贯穿全节始终。学生在本节学习中将会经历多方面的动手实验操作,较全面的感受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若干要素,如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等。该节也是电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对前面电流、电压知识的实际应用,又是后面“欧姆定律”的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电学实验占重要地

2、位,学好电阻和变阻器,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又为今后的学习特别是做电学实验必要的准备。以下是本节的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的确定:物理课程标准中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根据这一要求,本节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1)认识导体的电阻,知道电阻的概念、单位及换算关系、以及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2)经历科学探究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活动中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培养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意识。(

3、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2、教学难点:如何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即如何采用变量控制的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最终归纳得到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二、教法学法1、教法:问题式导学,理由:使学生学习的方向、目标明确;使自主探究学习得以落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问题的难度降低、分解,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良好的看书习惯;同时也是小组合作交流的需要。2、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自学、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合作探究。三、学情分析通过前面“了解电路”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常见的电现象,也掌握了一些研究物理的方法

4、,对电流、电压有一定的理解,但对于电阻还较为陌生,至于哪些因素会影响电阻的大小,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本节课将从电阻概念的介绍引入课题,重点是在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过程的若干环节,体验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尤其是领会变量控制的方法在实验中的实施和在探究此类问题中的重要性。四、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两人一组):电阻器线路板、学生电源、开关、灯座和小灯泡、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日光灯的灯丝、酒精灯,多媒体计算机一套。五、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立足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思路上,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展开教学的。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直接感知出发,逐步形

5、成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先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而不是硬性地将电阻的概念灌输给学生。在引入电阻的概念后,用设问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依据生活的经验或情景,将生活与物理紧密的联系起来引出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猜想和探讨,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的新课程理念。由于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学生设计方案和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采用变量控制的方法去研究每一个因素对电阻大小的影响,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探究方案,利用教具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探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最后对电阻的应用进一步

6、拓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环节,尤其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六、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堂教学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点拨引导为主导。“自学检测点拨”三个环节将贯穿学生合作探究的各个要素中。理由: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将知识点分解、细化,可以有效的降低学习的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在课堂中让学生有事可干,有问题可想,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听课状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又十

7、分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预先准备的各式各样的电线。请学生观察。【目标】观察导线【方法】观察教师出示的各种导线,小组内可以商讨。【要求】观察导线,思考下列问题:各种不同的导线的名称以及在生活中的用途。它们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在物理性质上有何不同?剥开导线的绝缘外皮,看一下导线的芯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检测】由同学回答上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能会对线芯的材料存在争议,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常用的导线通常是用铜或铝做的,特别重要的用电设备的导线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

8、同时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钢、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那么为什么不用钢铁来做导线呢?同学们大胆地猜想。学生的想法会很多,是不是因为铁容易生锈,所以不用铁。是因为用铁做导线没有铜好。教师在学生表述想法的基础上提问:大家想不想用实验找找原因呢?设计意图:本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的时间,是导入也是学生感受新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对各种导线的观察,进一步认识导线的构成,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现象中发现问题。二、进行新课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电阻的有关概念,二是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对于第一部分设计用8分钟的时间,第二部分用20分钟。第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一)、电阻1、认识电阻通过实验认识电阻的概念【

9、目标】观察实验,记录现象【方法】仔细观察连入铜丝和铁丝后灯泡的亮度变化。【要求】观察的同时做好现象记录,重点观察灯泡的亮度。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分别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接入电路合上开关,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检测】利用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检测:比较两次灯泡亮度,亮度不同,说明通过灯泡电流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实验中用的是相同的电池,也就是说电压相同,为什么两条导线中的电流不同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可以得出是由于导线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引起的。【过度】:导体能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相同电压下,导线中电流不同,说明两条导线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10、板书课题:14.1电阻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而不是硬性地将电阻的概念灌输给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也比较深刻。在让学生认识电阻对电流作用的同时,也为下一步进行长度、截面积、材料等电阻大小决定因素的探究做好认识上的准备。2、电阻有关概念第一环节:自学【目标】自学课本P64第二、三段,明确电阻的定义、单位、符号、单位换算等【方法】结合学案的提示阅读课本进行自学【要求】3分钟内独立完成,并思考学案中提出的问题第二环节:检测利用学案中的问题进行检测:导体对电流的_叫做电阻,用_表示,电路符号是 。电阻单位是_,简称_,

11、符号是_;1M =_,1K=_。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白炽电灯(15W)正常工作时的电阻是 ,电炉的正常工作时的电阻是 。第三环节:解决问题:通过自学,学生对电阻单位的写法以及换算可能存在问题,首先可以在黑板上带领学生写几遍单位,以便于学生的规范书写。对于单位的换算,学生的问题基本出在科学计数法上,人体电阻大约几十千欧到几百千欧,可让学生进行换算:人体电阻大约在10k-200k之间,合 , M。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或挂图展示收音机、电视机电路板中的电阻元件。组织学生阅读信息窗,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电阻的阻值,并从中发现电阻的大小不同。设计意图:让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用电器的电阻元件,增加学生的感

12、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下面是第二部分的教学设计:(二)、科学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让学生观察一盏可调台灯的亮度变化。【目标】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要求】仔细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思考电路中电流的变化以及电流的变化是由谁引起的?【检测】学生回答下列两个问题:灯泡变亮,说明通过灯泡的电流如何变化?变暗时呢?在灯泡变亮或变暗时电路中的电阻是如何变化的?【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前面的学习,可能会产生误解:“电流的变化会引起电阻的变化”。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一条泥泞的路上,是因为“走得慢”决定了 “这条路难走”,还是“这条路难走” 决定了“走得慢”?学生很容易明白“路难走

13、” 决定了“走得慢”,而“走得慢”可以证明“这条路难走” 。这样对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学生就会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观察灯光的明亮变化使学生对电阻变化有比较形象和具体的感性认识,认识转换法的应用,并由此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导体的电阻是可变的,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有哪些?1、猜想第一环节:自学【目标】猜测电阻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系?【方法】根据前面的实验和对电阻的认识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要求】大胆的猜测电阻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并且说明你这样猜测的理由。第二环节:检测 学生叙述自己的想法第三环节:解决问题:学情预设:由于电阻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对于决定电

14、阻大小的因素,学生并没有生活体验,基于前面所学电学知识大多数学生可能会猜与电压、电流有关,而要猜想出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不容易,所以对于此环节处理可采用“引导式探究”的方法进行,通过教师提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往材料、长度、粗细、温度等方面进行猜想,明确探究方向。对于电阻与电压、电流有关的猜想表示认可,但在本节课中不作探究,而是放在后面“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活动中,通过不同电压和电流下测得定值电阻不变的事实加以解释导体的电阻与电压和电流无关,因此对于学生这样的猜想受所学知识限制,只作为学生课后兴趣活动进行。学生猜想有难度的话,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通常的导线都是用铜、铝而

15、不用铁,为什么?它们电阻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水在粗水管和细水管中流动时受阻程度一样吗?空调电源线为什么比台灯电源线粗?在人潮汹涌的步行街上行走时,人走得越远与他人摩肩接踵的机会就会越多,那么电荷在越长的导体中定向移动时,是否受阻的机会也越多呢?如果路边上有火,温度越高,通过时就会很难,对于温度高低,电阻难道也无动于衷?对于思维比较敏捷的同学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观察可能自己能够找到其中的1、2个影响因素,像“材料”、“长度”等。所以对于这四个问题,可视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取舍,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依据生活的经验或情景进行猜想,即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的新课程理念,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将生活与物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物理的方法。让学生明确虽是猜想,但不能胡猜乱想,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使学生的猜想能够趋向要探究的因素与材料、长度、粗细、温度等有关,使探究更具有方向性。2、学生根据猜想进行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第一环节:自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