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心理陷阱理论研究进展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441132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贫困心理陷阱理论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贫困心理陷阱理论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贫困心理陷阱理论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贫困心理陷阱理论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贫困心理陷阱理论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贫困心理陷阱理论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贫困心理陷阱理论研究进展(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洪名勇等:贫困心理陷阱理论研究进展国外经济理论动态贫困心理陷阱理论研究进展*洪名勇 吴昭洋 龚丽娟内容提要:长久以来,贫困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人的经济行为是学界关注的理论热点之一。传统视角下,行为经济学家将“流动性约束”和“背景风险”作为贫困影响人的经济行为的理论机制,但该理论机制由于难逃理性人假设的范式与思维禁锢,当面对心理学、精神病学以及其他行为经济学家所开展的基于个体情感状态和压力等心理特征的相关研究时,传统理论机制的解释力大打折扣。近年来,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等领域相关研究基础,部分行为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利用经验或实验证据进行检验的贫困心理陷阱假设,即贫困可能诱发某些特定的心

2、理结果,可称为贫困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能够影响经济行为,使得穷人陷入贫困心理陷阱而难以摆脱贫困。本文从贫困心理陷阱理论的形成过程、贫困对压力和情感状态的影响以及负面情绪和压力对经济行为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贫困心理陷阱理论展开综述。既有研究表明:贫困能够导致压力和负面情感状态,这些贫困心理结果可限制个体注意力并强化具有牺牲目标导向的惯性行为,进而导致穷人做出短视和风险厌恶的经济决策。贫困心理陷阱理论旨在从个体的心理层面出发,为如何优化或干预贫困人群的经济决策行为提供务实且富含洞察力的事实依据。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虽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但该分析框架的引入可为贫困治理质量的有效改善提

3、供崭新的微观视角。关键词:贫困心理陷阱 负面情感 风险承担 时间贴现 行为经济学贫困是当今世界各国必须直面的核心发展问题之一。世界银行更是围绕贫困与共同繁荣(P ov-erty and Shared Prosperity )两大发展议题制定了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提出到2030年全球低于国际贫困线标准的贫困人口降至3%以下(按照2011年购买力评价计算)以及提升消费或收入水平处于全球后40%的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W orld Bank ,2017 )的宏大目标。尽管经济学家们对增长与发展领域开展了大量富有洞见的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术界至今仍未寻得使一国或地区由贫困走向富裕的万能良方(

4、Rodrik ,2014 )。经济学界对贫困的关注虽由来已久,但较为科学化、范式化以及系统化的研究则主要建立于新古典增长理论之上,并以构建具有自我强化机制的贫困陷阱模型为鲜明的理论标识(Azariadis,2005 ;Carter & Barrett,2006 ;Barrett & Carter,2013 )。然而,对于贫困陷阱是否真实存在,经济学界仍争议颇多(Kraay & McKenzie,2014;Arunachalam &Shenoy,2017 )。物质贫困常常意味着恶劣的居住环境、较高的死亡风险以及往复的贫困代际传递。随着发展观念的进步,人们审视贫困的视角也从单纯的收入维度(inco

5、me dimension )向非收入维度(non-inco m e dim ensions )转换,并通过纳入教育、死亡率、疫苗接种和饥饿程度等生存指标衡量经济增长在多大程度上是益贫的(pro-poor ),进而通过对非收入指标分布的变化、收入与非收入指标的关联机制以及收入分布变化下按照非收入指标测度的贫困发生率变动等问题的讨论,更为深入地认识* 洪名勇、吴 昭 洋、龚 丽 娟,贵 州 大 学 管 理 学 院,邮 政 编 码:550025,电 子 邮 箱:hongmingyong 163 .com,todaywoo ,2931532842 qq .com。基金项目: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6、金 一 般 项 目“基 于 农 户 心 理 的 贫 困 形 成机制及反贫困新路径研究” (17BJL100)。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 村 发 展 研 究 院 王 珊 博 士、张 丽 婧 博 士 以 及 山 东 大 学 经济学院李超博士的无私帮助,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1012018年第7期贫困问题(Alkire & Foster,2011)。此外,通过纳入外生冲击变量,学者们构建起基于收入函数的贫困脆弱性(vulnerability to poverty )概念(W ard ,2016 ;Decerf,2017 )。然而,既有研究主要基于人的行为后果产生的数据信息,试

7、图通过政策干预或援助等方式消除穷人的行为后果,具有鲜明的政策供给特征,较大程度地忽视了经济行为背后的内在机制。例如,西奥多舒尔茨在获得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演讲中所述:“正如富人常常发现穷人的行为不 可 理 喻 一 样,经 济 学 家 们 也 不 例外,他们对决定穷人所做决策或选择的偏好(preferences )与稀缺性约束(scarcity constraints )表现出同样的不解”(Schultz,1980 )。贫困作为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我们必须要问:穷人的经济行 为 有 何 异 常? 这 些 行 为 扭 曲 为 何 出 现? 贫 困 又 是 否 会 影 响 人

8、们 的 情 感 状 态 (affectivestates )并导致压力(stress )的产生? 不仅如此,负面的情感状态和压力是否能够诱发异常经济行为的出现? 当上述问题越发成为扶贫政策发挥功效的阻碍时,就越是需要新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心理因素在减贫事业中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融合了心理学与经济学的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 mics )逐渐成为经济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Kahneman & Tversky,1979;Thaler,2016)。值得关注的是,行为经济学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以贫困为研究对象,他们认为若想优化现有的贫困理论并使其产生更为实际的政

9、策价值,那么理解经济决策者行为背后的隐性动机就十分 重 要。凭 借 随 机 控 制 试 验(rando m-ized controlled trials , R C T )或是对受试者进行设问等方法,不仅可以克服心理过程难以用显示偏好(revealed preference )直接表达的困难,还可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对行为决策背后的心理过程的深刻洞察。国际经济学界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适时进行了总结。2004年,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在加州圣迭戈举办的第116届年会上,以“贫困的行为经济学视角”为题进行了研讨,并随后在美国经济评论(AER)上发表了相关综述性论文(Bertrand et al,2004 )

10、。 2011年,经济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Economic Psychology)也发表了题为“贫困的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的综述性论文(Anand & Lea,2011)。更为重要的是,科学 (Science)杂志于 2014年第 344期专版发表 了“论 贫 困 的 心 理 学”一文,将“贫困与行为、贫困与心理以及心理与行为”相关的行为经济学研究进行了系统性梳理,标志着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贫困心理陷阱理论基本形成(Haushofer & Fehr,2014)。除了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对贫困的心理学问题高度关注外,世界银行的2015世界发展报告更是以“大脑、社会与行为”(Mind ,Soc

11、iety and Behavior )为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行为决策的影响,报告第四章专题探讨了贫困消耗个体心理资源的作用机制以及贫困框架(poor frame )的形成过程。本文首先对贫困心理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比较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关于贫困心理研究的异同之处,进而引出行为经济学视角下日渐兴起的贫困心理陷阱研究。其次,基于行为经济学领域已有文献,阐述贫困心理陷阱的理论形成机制。再次,基于贫困心理陷阱理论的生成机制,从相关性和因果性两个层面出发,梳理贫困与负面情绪和压力的有关研究,进而分别讨论负面情绪和压力对风险承担以及时间贴现等两种经济行为的影响,并强调相关实验研究中贫困心理这

12、一作用机制的因果可识别性。最后,对贫困心理陷阱理论的发展现状、问题以及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一、贫困心理的概念界定(一)心理学视角的贫困心理关于“贫困心理”的描述较早在社会心理学中出现。 Lewis(1959 )曾提出“贫困文化”的概念,认为长期生活在贫困状态之中的穷人会形成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即“贫困亚文化”,这种亚文化的代际传递使得贫困被强化。然而,“贫困文化”的 概 念 仅 仅 停 留 在 简 单 的 描 述 层面,缺乏对心理机制的关注。基于此,心理学界将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纳入到贫困问题的研究中,旨在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群对致贫因素的看法,因为

13、掌握经济资源的群体对贫困归因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其援助行为,也将深刻地影响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贫困归因理论也成为心理学界开展贫困研究的标准化分析范式(Feagin ,1972 )。该研究范式围绕不同人群对贫困生成的原因设计问卷量 102洪名勇等:贫困心理陷阱理论研究进展表并进行设问,在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探讨了一国或地区内不 同 阶 层 对 贫 困 归 因 的 不 同 选 择(Oorschot & Halman ,2000 ),研究还进一步扩展到跨国或跨文化层面(C osta & Dias ,2015 ),近年来也有学者针对贫困归因进行指数构建(Delavega,2017 )。然而,以贫困归因研

14、究为核心分析框架的贫困心理研究虽产生了极具启发性的学术影响,但该理论也由于对反贫困事业的实践价值不足而备受批判(Harper,1996 )。随着联合国在2000年将贫困的定义从低于贫困线改进为多维“幸福感的剥夺”,Lever et al(2005 )等心理学家开始将目光聚焦到贫困人口的主观幸福感之上。此外,心理学家基于有限心理资源模型,根据不同的心理资源类型,从注意力损耗(Radel & Cle m ent-G uillotin ,2012 ;Shah et al,2012 )、意志力损耗(Hagger et al,2010 ; Vohs ,2013 )和认知控制消耗(Diamond ,201

15、3 )等分析维度出发,探讨了贫困对上述心理资源的影响,也为行为经济学家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心理学研究并不关注特定的经济行为后果,心理资源剥夺是否影响、如何影响以及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行为有待探究。(二)行为经济学视角的贫困心理不同于标准心理学范式(贫困归因理论)对贫困心理的定义,本文所涉及的贫困心理是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心理特征,具体为由贫困所导致的负面情感状态和压力等心理后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贫困心理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构建起贫困心理陷阱假说(Haushofer & Fehr,2014)。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可被用做解释特定心理结果对经济行为产生影响的深层次原因,心理学方面关于“贫困对心理资源产生影响”的相关研究也受到行为经济学家们的高度关注,考虑到作为情感状态的贫困心理更具有一般性,且心理资源剥夺(认知范畴)可能受贫困心理(情感范畴)影响,导致两种状态在解释贫困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时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共线性问题。鉴于此,贫困心理陷阱理论较为严格地将贫困导致的情感状态和压力作为贫困心理的具体形式,将认知、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心理因素作为贫困心理影响经济行为的潜在作用途径之一。针对贫困心理的概念,仍有两点需要说明:首先,贫困不仅意味着收入不足,还潜在地反映出难以施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