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440886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交通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上海交通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上海交通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上海交通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上海交通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交通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交通大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交通大学 细胞生物学博士生导师 程金科蛋白质SUMO修饰与肿瘤和代谢性疾病考试科目备注蛋白质SUMO修饰与肿瘤和 代谢性疾病程金科1101英语(必选)2805分子生物学2815生物化学(以上任选一 门)3846细胞生物学(必选)生命科学相关类,不要求工作经历;可接受“入学申请”活性氧相关细胞信号转导、蛋白质修饰和 疾病易静1101英语1105法语(以上任选一门)2818细胞生物学(必选)3846细胞生物学(必选)易静,女,1957年2月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础医学院副院长。199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人体组织学和细胞生物学专 业博士学位,1993至1

2、994年在法国国立健康卫生研究院(INSERM )第28单位做博 士后,2001年1至2002年在美国伊利诺宜大学芝加哥分校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活 性氧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和蛋白质修饰。先后负责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杂志论文20余篇,曾获教育部科技 进步二等奖。连续两届担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副主任 和细胞生物学教学和普及分委会副主任、上海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现任中国细胞生物学报、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杂志编委。代表性论著:1. Hua ng C,

3、 Han Y, Wa ng Y, Yan S, Sun XX, Yeh ET, Che n Y, Cang H, Li H, Che ng J,Tang XM, Yi J. SUMO-specific protease 3 is resp on sible for HIF-1 tra nsactivati onunder mild oxidative stress via P300 de-SUMOylation. EMBO J. 2009, Aug. 13, Epub.2. Zuo Y, Xia ng B, Ya ng J, Sun X, Wa ng Y, Ca ng H, Yi J. Oxi

4、dative modification of caspase-9 facilitates its activation via disulfide-mediated interaction with Apaf-1. Cell Res, 2009, 19(4):449-457.3. Wang J., Yi J. Can cer cell killi ng via ROS: To in crease or decrease, that is a question (in vited review) Ca ncer Biol Ther. 2008, 7(12): 1875-18844. Cai J,

5、 Niu X, Chen Y, Hu Q, Shi G, Wu H, Wang J, Yi J. Emodin-inducedgen erati on of reactive oxyge n species in hibits RhoA activati on to sen sitize gastriccarc in oma cells to an oikis. Neoplasia. 2008, 10(1):41-515. Yi, J.; Yang, J.; He, R.; Gao, F.; Sa ng, H.R.; Tang, X.M.; Ye, R.D. Emod in enhances

6、arsenic trioxide-induced apoptosis via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in hibiti on of survival sig nali ng. Can cer Res. 2004, 64: 108-116主编教材:医学细胞生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继 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 2011年10 月起,我们推 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 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

7、法及理论和实践, 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 响力和传播力。 除了研究者自身的因素外,更需要建立与培育微环境的“主动”功能,也就是我们 所指的学术氛围对一个研究者的影响,它所建立的是一个能对研究者精神上发生影响的微环 境,包括研究者形成踏实、严谨、理性、交流和团队精神。 在比较国内外成功的一些做法后,我发现国内有几个方面是不利于学术氛围发展的。 一是没有建立常规的学术交流机制,二是学科内相关实验室数量偏少,即没有达到进行学术交流的“ critical mass”。 过去研究生培养及管理几乎一切全由导师包办,缺乏相对独立的考核机制,这样很 容

8、易造成只注重论文,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和能力的培养。精神对一个人的成长更为重要,它有很强的引导作用,能帮助研究生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与品德。这种实验室的精神,我把它称之为“实验室文化”。一个实验室的文化,实际上是这个实验室的一个“标签(Ide ntity)。影响学术氛围的“微环境”作为一位学者,这几年来,我感触最深也是最想谈的是与人才培养相关的一些话题。真正当我提笔时,学者的身份便开始主导我了。6年前,当我准备从美国回国工作时,特别单 纯地只想建一个实验室,所以在医学院的面试非常顺利。当学校答应我建立一个实验室的基 本要求后,我便愉快地签订了合同,并于2007年9月正式加入交大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9、。3个 月后,新建立的细胞信号转导实验室,包括实验室的所有活动如Lab Meet in g、our nal Club 等都按照我最初的设想正式开始运行。在运行差不多一年后,有一天我在办公室工作累了, 便随意的向实验室走去。当还在实验室外的走道的时候,我听到了实验室里是欢歌笑语,而 在我踏进实验室的一瞬间,实验室一下子鸦雀无声了,这突然使我感到我可能有了某种所谓 的“威严”,而这正是我回国时下决心要摒弃的。后来,我实验室一个老技术员给我讲,“程 老师,学生们都特别害怕星期一的Lab Meeting”。我问:“为什么? ”,她告诉我:“你要求 每一个人都要汇报进展,他们感到压力太大”。此后,我便开

10、始思考,为什么在国外一种很 通常的做法,在国内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同样令人奇怪的是,当国内的学生去国外实验 室后,面对同样的做法时却能坦然面对。这是为什么?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国内外氛围的 差异?发达国家像欧美有非常成熟的进行科学研究的做法,包括如何培育学术氛围。很显然, 我们国家科学研究事业的大发展才刚刚开始,国外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于是,我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我应该为建立这种正常的学术氛围做点什么。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开始研究什么是学术氛围。我们在进行细胞生物学研究时,常常 要提及微环境的概念,即位于细胞之间的细胞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早期对微环境的认识, 主要认为它对细胞

11、起一种支持作用,即为细胞提供生存空间的支撑、提供细胞的养分、接受 细胞废物等一些“被动”的功效。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微环境除了这些 “被动” 的功能外,还对细胞的各种行为可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许多情况下,是微环境 “主动”作用于细胞的结果,它可以引导细胞发生各种行为反应,这尤其在肿瘤微环境对肿瘤 细胞行为的影响的观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一个研究者而言,我们所指的学术氛围不就是微环境吗?你工作的实验室、系及研究 所或一个学校,提供给你进行研究的实验室空间、科研用的仪器设备和经费等,这些都是微 环境的“被动”功能,是开展研究的必要的物质条件。换一句话说,你具有了从事研究的物质

12、环境。但要使你的研究高效率和富有成果,仅有这些“被动”条件显然是不够的。除了研究者 自身的因素外,更需要建立与培育微环境的“主动”功能,也就是我们所指的学术氛围对一个 研究者的影响,它所建立的是一个能对研究者精神上发生影响的微环境,包括研究者形成踏 实、严谨、理性、交流和团队精神。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学术氛围建立的过程学术氛围对从事科学研究者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起正常健康的学 术氛围,从而有利于科研的开展,特别是研究生的培养呢?在比较国内外成功的一些做法后, 我发现国内有几个方面是不利于学术氛围发展的。一是没有建立常规的学术交流机制,二是学科内相关实验室数量偏少,即没有达到进行

13、学术交流的critical mass”。在这个时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准备进行学科重组,要把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和医学科学院中一些PI实验室合并成立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并希望我来担任系主任。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可以利用它来建立一种正常的学术交流机制,从而逐渐形成 良好的学术氛围。本不想当官”的我便不加推脱地接受了系主任这一委任。这个系建立之初,便有了6个PI实验室,其PI和学术骨干都是近期从国外回来或有相当长时间的国外学习与工作的经历。当我们引入国外的一些成熟且成功的做法时,这些PI与骨干比较容易形成共识。于是,我们开始实行研究生第一年轮转制度,并要求研究生成立

14、Journal Club,每周进行一次文献导读,由研究生主讲,每次至少有一位导师参加并进行点评。随后,我们又开展了研究生研究进展系列报告,要求第3年或5年的研究生公开报告自己的课题研究进展。 此外,以外请教授为主的系列学术报告也相继开展。随着这些正常的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学 生之间的交流、实验室PI与PI之间的合作机制逐渐增多,团队精神亦同步提高,过去常见 的同行即冤家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们进一步将学术交流机制拓展到了我们系外,相 继成立了由基础与临床相关实验室组成的代谢、心血管、肿瘤和神经性疾病等专题沙龙,由 我们系里的相关PI负责基础实验室的召集,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这一系列学术活动

15、的 开展,必然会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随着系 PI 队伍的扩大,实验室与研究生的数量亦相继增加。如何进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控制是系学术氛围建设所面临的新挑战。过去研究生培养及管理几乎一切全由导师包办, 缺乏相对独立的考核机制,这样很容易造成只注重论文,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和能力的 培养。于是,我们系制定了系研究生培养管理条例,明确提出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一系 列考核机制。这主要包括轮转考核、硕转博考核、中期考核和预答辩制度。轮转考核是新进 来的研究生参加3个实验室的轮转,在每一个实验室轮转结束后,要提交书面总结报告和在实验室lab meeting上进行口头报告,在3个实验室轮转结束后,系组织所

16、有参加轮转的研究生与指导教师一起进行总结,由研究生详细汇报在各个实验室轮转的情况与收获,并由所 有指导教师进行评判,对表现优秀的研究生进行奖励。硕转博考核是在第4学期进行,主要 全面考核拟转博的研究生的知识面、科研思路以及对论文课题的理解。中期考核是在硕博生 的第3学年和直博生的第2年进行,主要考核研究生课题的进展。预答辩是在研究生申请正 式答辩前,由学科来把把关,按照系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全面审查研究生是否合格,包括 研究生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当然亦包括论文工作。所有这些考核都需要先提交书面报告, 送同领域专家评审后,再进行口头答辩,由校外专家打分。这些研究生培养的考核过程,其 实质也是一种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检查了研究生培养的进展情况,而且对提升学术氛围也有 非常积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