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2010年中小学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理论考试题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4405939 上传时间:2022-07-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宿迁市2010年中小学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理论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宿迁市2010年中小学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理论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宿迁市2010年中小学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理论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宿迁市2010年中小学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理论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宿迁市2010年中小学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理论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宿迁市2010年中小学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理论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宿迁市2010年中小学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理论考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宿迁市2010年中小学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理论考试题(含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最低年龄是 BA7周岁 B6周岁 C5周岁 D 3周岁2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自由的人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DA B CD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 D A 更加关注知识的系统传授 B更加关注课程评价的选拔功能C更加关注课程的分科 D更加关注课程的综合发展4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B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

2、以下5在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是D A 社会公德 B教育理论素养 C. 教育思想 D. 职业道德6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 AA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B教师教的方式的变革C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 D后勤服务方式的变革7最早用“启发式”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AA孔子 苏格拉底 B孔子 亚里斯多德C孟子 柏拉图 D朱熹 苏格拉底8为了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D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9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 A A 审美教育 B五讲四美教育 C美好生活教育 D美好思想教育1

3、0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 C A. 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11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 B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 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12.第斯多惠的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表明教学中应贯彻 DA直观性原则 B导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1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C A 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

4、位置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14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C A 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15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D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1

5、6小学儿童刚学写字时,常常不是多一点就是少一横,“己”和“已”、“析”和“折”等形近字常混淆,说明他们较差。C A 观察的目的性 B观察的顺序性 C观察的精确性 D观察的深刻性17新理念下的班主任,是“学科专家”、“人生导师”、“学生的知心朋友与知己”、“班级文化设计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等。这说明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BA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 B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 C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 D由高耗型向高效型转换18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D A5 B1 C2 D319“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

6、 作了最好的诠释。 B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20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A A 民主平等关系 B相互促进关系 C授受关系 D相互制约关系21.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A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结合 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22.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 工作的教师。C A 教学 B德育 C学生 D团队23.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C A班主任工作 B课外活动 C教学 D社会实践活动24.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D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25.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CA进

7、行科学的发现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D探索未知领域2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27.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D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28.有的人遇事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这说明他们缺乏的意志品质是 B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29.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A A 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移情30.“足智多谋、随机应变”体现了思维的C A 独立性 B逻辑性 C灵活性 D创造性31“知之深,爱之切”说明A A认识是情

8、感的基础 B情感是认识的基础C意志是情感的基础 D情感是意志的基础32小学教育的根本性质是AA培养公民的基本素质 B为升入中学打基础 C.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D.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33.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B A. 衣着整洁 B.言行一致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34.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可二用”,从注意的规律来看“一心二用”是 DA.不可能的 B.不良品质 C无条件的 D有条件的35.人们常常以日出日落来判断东西方向,以人体为参照来判断左右,这属于 BA.形状知觉 B.方位知觉 C大小知觉 D深度知觉36按照教育有关法规规定,小学生每日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超过 AA6小时 B

9、7小时 C8小时 D10小时37.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C A. 电化教学 B.复式教学 C.课堂教学 D. 现场教学38.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 B A. 消极地接受教育 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 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 D. 被动地接受教育39.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 D A 随意性 B娱乐性 C自觉性 D系统性4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名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A榜样示范法 B实际锻炼法 C陶冶教育法 D说理教育法41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了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具有一定的B 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

10、理能力 D学习能力42.班主任的工作是从 开始的 CA. 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 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建班集体43.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B A. 领导地位 B. 启发指导地位 C. 顾问地位 D. 主导地位44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信条是“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表达了教师应有BA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B对教育事业无私的献身精神C热爱学生 D严于律己,为人师表4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了德育的AA疏导原则 B导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46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的D 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 B教师指导学生的方

11、法C教师讲授课程的方法 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47 “教不严,师之惰”说明教师应该 CA信任学生 B了解教育对象 C严格要求学生 D和学生交朋友48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的注意特性是注意的 C A 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49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指 B A幼儿园、小学阶段 B小学、初中阶段 B C初中、高中阶段 D幼儿园、高中阶段50学生只根据教师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句的描述,在头脑中也会浮现出“月照松林、清泉流泻”的美丽图景,这种心理现象是 B A 记忆 B想象 C注意 D知觉51“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主要说明教学中教师应注重C A传授科学知识 B反复练习巩固 C培养学生能力 D加强“双基”教学52在教学中创设一定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这种方法是 C A讲授法 B.参观法 C.情境教学法 D循循善诱法53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 的教师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最佳。AA民主型 B专制型 C放任型 D集权型54“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是要培养学生的B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55.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 A教学工作 B.完成当地领导机关布置的重要任务C.品德教育 D.完成教育行政部门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