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七单元诗词赏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4402363 上传时间:2024-03-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第七单元诗词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上第七单元诗词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上第七单元诗词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上第七单元诗词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上第七单元诗词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第七单元诗词赏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请分析“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在诗中的作用。 表现飞来峰耸入云天的气势,为下文发表议论作铺垫,只有站在如此高的山峰上,才能有那样的胆识与气概。(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浮云”是比喻谗佞小人,写诗人面对保守势力,不退让,更不妥协,与之抗争到底的气概,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胸怀。(3)有人说,前两句如实记叙了诗人登山的过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不同意。因为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是写传闻之景。(4)试从炼字的角度对“不畏浮云遮

2、望眼”中的“ 不畏”二字进行简要赏析。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气势夺人,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5)分析“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两句在诗中的作用。 这里极写登临之处的高耸以及破晓时分,雄鸡高唱,红日喷薄的景象,一方面表现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另一方面为下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6)“浮云”在这里指什么?最后两句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浮云”是指谗佞小人或消极事物。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6、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

3、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本诗是如何紧扣“望”字来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首联写远望所见,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秀美与高大;颈联写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2)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齐鲁青未了”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诗句分析理由(提示:“继”指持续的意思,一指此诗句不能挪用来写其他山岳;二指此诗句有惊人之处)认同。理由有二: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泰山独有的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

4、时不能挪用。此句没有抽象地说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3)请品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钟”、“割”两字的妙处。运用拟人手法,“钟”写大自然对泰山的眷顾,极言泰山之神秀,“割”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来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4)“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06河南非课改区) 雄伟高大(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含有“登高望远”的哲理,根据诗歌内容写出它们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 杜甫的诗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王安石的诗则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困难与阻力,勇于改革的雄心和气魄。(6)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的理解。(06河南非课改区) 表达了希望登山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答出一点即可)(7)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13山西) “小”在此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7、观沧海 魏晋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6、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1)、概括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观看的大海景象的? 由远及近、由全貌到局部(2)诗人以“观”字统领全篇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都“观”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着力描写了动态 海水、山岛、树木、百草(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举出其中一点作简要分析。 动静结合的手法。“水何澹澹”、“ 洪波涌起”写出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写出山岛林密草丰,是静态描写。动静相互映衬,突出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 虚实结合的手法。诗歌前八句是实写

7、,写观沧海所见到的壮丽景象,后四句是虚写。诗人驰骋想象,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夜色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国家的大志。(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的是静景。(5)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两个“若字”有助于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6)品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诗中的“涌”字的妙处。 “涌”字准确地写出

8、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显示了它雄壮的气势。(7)有人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请你对此作简要赏析。 这四句的景象并非作者真实所见,而是作者利用丰富的想象与夸张的表现手法写出的虚景。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河灿烂的银河,都好似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宽广的胸怀和统一国家的大志,因此说,极具浪漫主义色彩。(8)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基调:苍凉慷慨,壮阔激昂。 表达了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报负。(9)诗人以“观”字统领全篇的景物描写。试分析作者都“观”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着力描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描绘出辽阔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10)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试从写景和抒怀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作者描写了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凄凉感伤的悲秋情绪。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这种新的境界和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心。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感受。借大海容纳万物来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抒发了建功立业、一同天下的政治理想。因此,这首诗“有吞吐宇宙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