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5).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4395162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 (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 (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 (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 (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荷塘月色 (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 (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 (5).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学案 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教学重难点:1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通过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了解作者,导入新课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为了勉励自己有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2、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2、请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

3、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

4、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再者,作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文的抒情风格。明确:可见,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二)初读课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5、蓊蓊郁郁 ( ) 袅娜 ( ) 踱步( ) 霎时 ( ) 弥望 ( ) 斑驳 ( ) 渺茫 ( ) 点缀( )2、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3、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4、从哪些语句中,还可出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 5、朗读全文,把握全文的脉络:外结构(空间上)/内结构(心理上)(三)再读课文一、精读第四段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如果让你拍摄月下荷塘的画面,你怎样安排镜头?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句子谈。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提

6、到月?有没有描写月色? 二、赏析第五段思考:这一幅画跟上一幅画比较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给我们描绘出月色之美的?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 三、读第6段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是_的景色,其着笔点是什么?着眼点是什么?和前面的画面比,这幅画的色彩是暗一点还是明一点?可以从那些词语看出来?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四、读第710段,思考: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3、西洲曲的理解:4、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5、

7、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四)揣摩语言,一、鉴赏动词: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3、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4、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二、鉴赏修辞: 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体会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的妙处。1、比喻句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正如一

8、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6)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7)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2、拟人句 9)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10)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11)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3、认识“通感”所谓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

9、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 这种修辞在高中课文中多有运用。例1:琵琶行在描写歌女那出神入化的琵琶弹奏时,同样也借助了通感: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同时显露,令人眼花缭乱,作者把视觉和听觉勾连起来,构筑了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艺术境界,使那如泣如诉的琵琶曲,跨越时空成为千古绝唱。例2: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你听,那笛声中竟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阳光的明媚!听觉、嗅觉、视觉相

10、融汇,那笛声是多麽悠扬,多麽撩人情思!例3: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象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钱钟书围城)不笑的“笑意”是写视觉,“余音”是写听觉,“甜”是写味觉。这是由视觉通过听觉,又通过味觉来描写唐小姐的笑意,联系许多女人都笑得很甜,更确切地做到了表情达意。例4: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朱自清威尼斯商人)“节奏”一词是音乐术语,专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的现象。这里却用于说明建筑物色彩的浓淡强弱和位置高低错落的情况,也是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显得贴切逼真。品味下面的句子,指

11、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一句吗?三、鉴赏叠词:找出文中的叠词,试品析一二例。(五)难点探析1、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2、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3、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4、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5、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六)总结扩展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

12、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的秀美 静谧、令人神往。这是由于作者对景物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运用语言的功力很深,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七)布置作业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第4 6段。2、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并与荷塘月色进行比较阅读。答案(二)初读课文2、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四周、回家门3、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4、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

13、色好了。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明确:联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1)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2)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3)句“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说中返回了灰色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4)句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参加了文学

14、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和赞美江南灵山秀水的文章,到清华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5、全文的感情脉络: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外结构(空间上)内结构(心理上)明确: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是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三)再读课文一、(月下荷塘)(叶、花、香、波)(远近,上下,静动)(层次感、立体感)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