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生态景观营造设计研究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4394704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生态景观营造设计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农村生态景观营造设计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农村生态景观营造设计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农村生态景观营造设计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农村生态景观营造设计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农村生态景观营造设计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生态景观营造设计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州美术学院学士学位论文学 士 学 位 论 文新农村生态景观营造设计研究陈秀邦 二一四年四月 学校代码:10586学 号: 201010812045新农村生态景观营造设计研究 陈秀邦专 业: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指 导 教 师 林娜 毕 业 时 间: 2014年6月 2014年4月研究生学号:(注1)论文分类号:(注2)密 级:(注3)广州美术学院(注4)研究生学位论文: : : : 导师姓名、职称: : 摘 要 随着设计行业的发展,设计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过去因时代背景因素,农村建设毫无规章可言。如今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建设已渐渐融入当代社会设计新理念中。设计从城市走向农村,随着规划设计理念的普及,

2、“新农村”建设的现象普及到了全国于各个角落与地区。为了避免“千村一面”,本文就石牯塘村的规划采取了“单元组区化”的模块思维。另在其建设中注重“乡土材料”的运用,加之为了提升农村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同时注入了“生态景观元素”,使之更展现出其观赏旅游目的,同时也创造出其经济价值。 关键词:新农村;乡土材料;生态景观I目 录摘 要 I目 录 II第一章:绪论51.1研究意义51.2研究方法与框架5第二章:课题调研与分析52.1针对农村生态景观建设分析52.2.1各个地区新农村规划政策形成与演进过程52.2.2石牯塘村目前新农村建设程度52.2研究对象情况62.2.1石牯塘村经济模式转变62.2.2

3、石牯塘村概况了解62.2.3调研走访62.3 石牯塘农村建设分析62.3.1石牯塘农村现况分析62.3.2石牯塘新农村选址与调研6第三章: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案内容73.1石牯塘新农村规划设计策略73.2石牯塘新农村生态农田景观营造及材料拓展更新设计方案73.3石牯塘新农村居民住宅设计8结 论8参考文献9新农村生态景观营造设计研究 第一章:绪论 随着二十一世纪,经济飞速发展,农村正面临着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化乡村景观转变的重要过渡。如何发挥农村生自然资源进行新农村生态景观营造是本文研究方向,农村建设应强调,新农村生态景观设计的艺术主要在于审美教育的启蒙,唤起人们对自然朴实之美的认识,从美学角度阐述新

4、农村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经济、美观、朴实的设计理念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通过城乡比较,鲜明地亮出农村的特色之美,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家乡,唤醒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朴素的价值观。本文就实地调查了石牯塘村,对其文化背景,人文景观进行了深入了解,以此对该农村生态景观的营造设计提出看法与设计方案。1.1研究意义农村景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景观综合体,具有生态、经济、文化、美学四大价值属性,将生态景观营造理念融入农村建设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为其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1.2研究方法与框架 针对当前社会主意新农村建设口号提出后,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通过参考资料,本

5、文从规划学、现代景观学和建筑学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了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框架,形成以“点、线、环、廊、园、林”相结合的新农村景观环境网络体系,并且建立了农村绿地系统动态指标体系,以期待能从宏观上控制农村空间形态的布局和发展。从而创造一种充分融合科技、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最优环境。第二章:课题调研与分析2.1针对农村生态景观建设分析2.2.1各个地区新农村规划政策形成与演进过程 以前,农村在建设过程中乱砍伐树木,开山采石,为建造房屋提供材料,从而导致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生态环境被破坏,为农村将来的发展埋下很多隐患,修路、修建房屋大量占用耕地,导致农业用地不足,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

6、展。而新农村规划建设理念一出来,对农村进行生态景观方面改造,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随着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加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渐渐新农村规划建设深入了全国各个地区。新农村生态景观设计是以生态学为理论的基础,解决如何合理安排乡村土地上房屋跟其他物的空间排布十分重要,和谐的安排能为村民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幽美的乡村环境和科学艺术。2.2.2石牯塘村目前新农村建设程度 石牯塘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全面推进新农村化的政策推行,石牯塘也积极响应,进行了新一轮的农村改革。不过其农村建设因缺乏整体性的规划设计,没能改变农村布局混乱,毫无特色可言。2.2研究对象情况2

7、.2.1石牯塘村经济模式转变 通过走访得知,从1978年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至今,石牯塘村同全国其他农村一样,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直至目前,这场变革尚未结束。该村改革31年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84年。这一阶段,石牯塘村随着全国农村改革潮流,打破人民公社体制,开始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村民利用本地地形地势,想法设法种植优势物种,由此带动了蘑菇、木耳、竹笋等一系列特色作物的种植。第二个阶段,1985-2001年,随着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风潮的推进,石牯塘村也积极响应,进行了新一轮的农村改革。逐步脱离自给自足的原始经济模式,开始对外销

8、售多余农副产品。第三个阶段,2002年至今,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石牯塘村加大了教育投入,设专项助、奖学金,鼓励学生学好知识,以此带动村民素质的提高。2.2.2石牯塘村概况了解 石牯塘村所处位置三面环山,地理条件优异,有优质的水产资源,其可供装修、工艺等用的卵石资源也极其丰富 。2.2.3调研走访 通过走访当地村民,村委及相关教师,其道路多为泥泞路,对村民出行相当不便,房屋陈旧,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当地学校没有标准操场,跑道,学生活动场地孝,基本没有体育设备。2.3 石牯塘农村建设分析2.3.1石牯塘农村现况

9、分析石牯塘村现址房屋排布混乱,耕地紧密,不适合原地拆迁改造,故经过考虑,综合分析,决定另寻地质建筑生态景观结合于一体的新农村。2.3.2石牯塘新农村选址与调研通过实地调查,实验测量,决定在其原址东面2公里处平原地带修建新农村,此处位于石牯塘村唯一一条河流下游左侧,此处基本为荒地,地势平坦,地质多为硬质黄土,适合修建房屋及道路设施,且有足够的“乡土材料”大量优质鹅卵石(图1)可供建造新农村,正好符合新农村生态景观营造观念。图1第三章: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案内容3.1石牯塘新农村规划设计策略任何一个项目的设计均需处理好景观、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结构空间的划分实现景观的丰富度和功能的满足,景观安全

10、性对结构区划和功能满足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而功能满足则对在一定景观本底之上合理安排结构区分提出要求,石牯塘新农村规划中对土地利用、人工植物景观营造、水能源利用及废弃物行进了处理,建筑及道路系统就成为关键生态因子;对其所进行的为重要的节点设计。3.2石牯塘新农村生态农田景观营造及材料拓展更新设计方案 石牯塘新农村生态农田景观营造上,在污水处理上采用生态循环系统,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废水集中,初步进化;第二阶段为雨水集中稀释废水,二度进化;第三阶段为植物化有毒物质为营养;第四阶段为湖水微生物分解有毒物质。如(图2)图23.3石牯塘新农村居民住宅设计石牯塘新农村房屋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生态人文元

11、素,符合当今社会绿色,环保理念,同时又能降低成本,让人居住舒适且方便。房屋地基采用当地鹅卵石,不仅节约成本,而且可以很好的让雨水渗入。楼顶采用太阳能面板,低碳环保,可以供居民日常用电。图3 结 论 观光农业本质上可以认为是展示农业农村生态景观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本文虽对农业观光园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设计步骤及部分节点社基进行阐述,因实际情形变化多端及研究不够深入,因而十分粗浅,难达细致。此外,农业观光园的生态规划,在其景观评价、生态评价、时空布局、道路系统、物质能量循环系统的保护、人工修复和建设方面尚有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方面。参考文献1 徐印州. 珠三角经济发展观察与展望J. 广东商学院学报,

12、 2009,(02)2 徐益民. 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政协作用J. 江苏政协, 2008,(10)3 莘钟农.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J. 学习月刊, 2008,(20)4 李飞. 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J. 大连干部学刊, 2008,(11)5 郭友聪.科学发展观D. 复旦大学,20076 孙承斌, 邹声文, 陈芳.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传递的政策信号J. 中国农村科技, 2008,(10)7 宫希魁. 必须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J. 理论视野, 2004,(03)8 刘二仁, 陈克毅, 潘云.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性思考J. 山西农经, 2003,(06)9 易炼红.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经济一体化J. 学习导报, 2004,(02)10 罗朝良. 略谈统筹城乡发展J. 发展研究, 2004,(01)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