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建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建构.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建构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感谢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天地吹来了一股活力的风。的确,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我们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不能解放思想、树立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不能全方位了解新课程的教材体系,不能构建出一种全新的美的语文课堂教学,即使给我们一片语文的大海,我们又怎能找到和学生一起倘佯的自由的感觉呢?基于以上认识,衷心希望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做麦田的守望者,树立新观念、了解新体系、建构新课堂,真正达到守护每一位学生的爱心、每一位学生的希望和每一位学生的未来。一、语文课标的新理念新课标无论从宗旨、目标、内容、要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
2、法上,还是从结构、体例上,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教育教学观念上有许多创新与突破,蕴涵着现代教育思想,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新理念。语文课标的新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人文性是各学科的共同属性。工具性的内涵在教材中是本来就存在的,如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等。语文首先应该把目标锁定在这些上面,其次要注意到人文性。人文性是在工具性基础上的自然延伸;人文性,既要发掘教材本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又要在教学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和落实。要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工具性体现在语文实践的基本过程中,人文性也要或隐或显地伴随这一过
3、程的始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的融合,就焕发了课堂教学应有的生命活力,也遵循了语文课程本身应有的规律。这种融合,正是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是教学必须追求的境界。(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是一门专门培养语文素质的基础人文学科,作为语文课程的个性,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有了核心任务,我们就不会将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目标无限扩大。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全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将改变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化的现象,使语文教育
4、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理念倡导下的语文课堂,将会是一种流淌着生命活水,注重情智的生态平衡,充盈着创造,提升着学生精神,涌动着师生生命成长,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课堂。(三)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就是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开放化。语文实践的过程,是在语文实践中受到感染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必须把握这一特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语文教育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应当而且可以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活动、社会实践中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素养。从大语文教育
5、的观点看,学校语文学习、家庭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学习构成了一个大系统。就学校语文学习来说,课堂语文学习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将课堂语文学习同社会生活言语实践结合起来,言语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提倡师生平等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种“平等对话”不仅成为必须,而且要成为现实。“平等对话”,平等是态度,对话是途径;没有平等的态度,对话就有可能成为形式主义。因此,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在理念上加以转变,就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权益,还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规律,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6、、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和合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最大效度地生成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从而指导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二、初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新体系(一)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中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以及自我。每一个学生都是社会的人、处在自然界中的人、又是一个活生生的自我。按照这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自己的兴趣与
7、特长。总之,使学生从三大关系中学习语文,发展个性,便于学生提高整体素质。 (二)每个单元由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组成这套教材的阅读部分,抓住主要的实践环节(如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作为显性标志,进行设计。阅读部分的编排,注重阅读能力的发展。在七年级上、下册,侧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比如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揣摩语言、筛选信息、质疑问难、发表见解、作出评价等。在八年级以上,则结合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的文体、语体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套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在全套书中一共36次,所有的活动,重过
8、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各个环节都主张学生要善于把握学习方法,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目的。(三)教材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标规定,语文课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过去的教学大纲虽然也提出语文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但在实践中只强调知识和能力。现在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定位于三个维度,把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定位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整套教科书共36个单元,有36个主题。这些主题,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母题中,选取的些基本的生命命题和精神命题。这些命题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便于在教
9、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如教材中的选文,以经典为主,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学生能与文学思想的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在生命与语文学习中占据精神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这套教科书选取了许多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这些作品充分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精神境界。(四)教材富于开放性和弹性语文教科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以语文教科书为切入点,从教科书引发开去全方位地学习语文。也就是说,既从教科书中学习语文,也要从其他课程、从家庭、从社会、从自然以至时时处处学习语文。教材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教科书内容本身
10、,例如对文学作品课文的解读,始终引导学生保持开放的心态,提倡多样化的理解与体验。连名家名作也不例外,对鲁迅风筝、朱自清背影等,都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感悟和个性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在与课文的对话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碰撞而不断升华自己的境界。弹性,指这套教科书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教科书中学习内容和活动的设计是多样化的,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用。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内容一般都安排较多,供师生选用;如作文和口语交际,大都不限定题目,少数命题作文也尽可能设计若干个,让学生挑选;还如课外古诗词背诵和名著导读,更可以由师生灵活处理。三、语文新课堂的建构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
11、,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是新课程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审视教育行为,了解学习动态,提取研究信息,激发创造灵感。那么新课标下的新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是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是课堂人际关系与课堂结构形态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野都要发生深刻变化的课堂;当然,它也是与我们熟悉的比较传统的教学有着血肉联系的课堂。具体地说,新课堂的建构呈现出以下特点:(一)以实践活动为板块多样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效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生成语文能力,达到课堂教学
12、目标。可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交流,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大量“实践”,就得有大量的学生课堂活动。学生的实践活动合理而又充分,是新课堂教学生命之所在。在我们的教学设计意识中,应该理性地考虑到,“活动”是新课堂最直观最本质的特点之一。我们要设计、要创造、要探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求知求乐、益智启智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也只有这样,以实践活动为板块完成的教学,会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从而打破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氛围,语文课堂也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13、(二)以体验感受为脉络课程改革,给课程以科学定位,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这就是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都是完整的生命主体。因此,新课标特别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的确,语文学习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
14、全与发展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以体验感受为脉络,就是让学生用身体去亲自经历,用心灵去亲自感悟,去体验语文,去感悟语文,让学生充分体验阅读,体验写作,体验实践,体验探究,使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感受而又富于个性色彩的过程。(三)以对话交流为形式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话交流”好像指的是方式,是对阅读课堂活动形式上的要求,但其中却深含着现代理念。以对话交流为形式的教学设计,体现师生间的和谐与平等,也可体现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还可体现师生和文本、编者间的平等。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与文本、同学、教师的多层次
15、“对话交流”中,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更要学生“读出自己”,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以对话交流为形式,学生不仅从教材中读懂了生活哲理,找到了提高自我思想品质的途径,而且在师与生、生与生构建的交流平台中进行了深刻的思想碰撞与心灵的洗涤,达到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目的。(四)以合作探究为手段合作探究是现代学习和工作的显著特点,也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语文课堂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以合作探究为教学手段。通过合作探究,完全摒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
16、以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合作,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合作、学生和老师的合作以及学生和媒体的合作等。学生只有合作,才能实现不断进步。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同样,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探究,语文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也只有让学生充分探究,才能真正实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比如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就是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就是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可见,以合作探究为手段的课堂,将不断地带领学生走向语文学习的新境界。(五)以拓展延伸为平台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的确,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