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4391040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一、细胞遗传学( Cytogenetics ): 是研究细胞中染色体遗传规律的学科,由 细胞学与遗传学相结合产生的,是遗传学的一门 分支。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着重 研究细胞中染色体的起源、组成、变化、行为和 传递等机制及其生物学效应。二、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是真核生物,特别是包括人类在内的 高等动植物的染色体。具体来说,是染色体的变 化引起的遗传性状的变化。遗传学和细胞学结合建立了细胞遗传学, 主要是从细胞学的角度,特别是从染色体的结构 和功能,以及染色体和其他细胞器的关系来研究 遗传现象,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机制。 三、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及其

2、变化。2、研究细胞中染色体的结构。如:亚结构 -超微 结构-DNA结构。3、染色体工程研究: 植物中常用:如小麦六倍体、八倍体、单体、 缺体等种质资源。在高等动物(家畜)中研究很少。在水产动 物中较多。同源六倍体:甘薯。 异源六倍体 :普通小麦、燕麦、猕猴桃。小麦是六倍体的原因:小麦系由山羊草属、 广义的冰草属和小麦属 3 个属的种类杂交形成 的,染色体组为AABBDD,是2n=42的异源六 倍体植物。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AABBDD ),其配子中有三个染色体组(ABD ), 共21条染色体;二倍体黑麦(RR),配子中有一 个染色体组( R), 7 条染色体。普通小麦与黑

3、麦 杂交后,子代含四个染色体组(ABDR),由于是 异源的,联会紊乱,是高度不育的。若子代染色 体加倍为异源八倍体( AABBDDRR ),就能形成 正常的雌雄配子,具有可育性了。四川省农业科 学研究所鲍文奎发明的。4、通过染色体多态性研究动物进化:牛 Y 染色体多态性; Ag-NOR 多态性用 于研究亚洲猪与欧洲猪的起源进化。5、研究染色体的进化规律:如着丝粒如何进化; 常染色体、X、Y染色体之间如何进化。6 、染色体的基因定位研究: FISH (荧光原位杂 交)、转染色体片段、转基因等。四、细胞遗传学的 分科: 从细胞遗传学衍生的分支学科主要有:1 、体细胞遗传学主要研究体细胞, 特别是离

4、体 培养的高等生物体细胞的遗传规律。2、分子细胞遗传学主要研究染色体的亚显微结 构(是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必需借助电镜才 能看到的结构)和基因活动的关系。3、进化细胞遗传学主要研究染色体结构和倍性 改变与物种形成之间的关系。4、细胞器遗传学主要研究细胞器如叶绿体、 线 粒体等的遗传结构;5、医学细胞遗传学这是细胞遗传学的基础理论 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边缘科学,研究染色体畸 变与遗传病的关系等,对于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具有重要意义。五、细胞遗传学的 发展与现状1、早期阶段:早期的细胞遗传学着重研究分离、 重组、连锁、交换等遗传现象的染色体基础以及 染色体畸变和倍性变化等染色体行为的遗传学效 应

5、,并涉及各种生殖方式如无融合生殖、单性生 殖以及减数分裂驱动等方面的遗传学和细胞学基 础。植物界的生殖可分为三个类型,即有性生殖、无 性生殖和无融合生殖。有性生殖如小麦、水稻、 玉米等,无性生殖如甘薯、马铃薯等,而植物无 融合生殖介于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之间,兼顾有 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两种特点,本质上是无性种子 生殖。这种无性种子具有保持杂合性的特点,因 此能够固定杂种优势。用无性种子繁殖后代的过 程或在植物中不经过配子融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生 殖方式,称为无融合生殖。由于无融合生殖具有 保持杂合性特点,能固定杂种优势,培育出来的 水稻良种可作为种子连续使用,不必年年制种, 所以能够将现行的常规杂交水

6、稻育种周期从8 10年缩短到23年,其经济与社会效益是显而 易见的。18 世纪末,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后不久,美国 细胞学家萨顿和德国实验胚胎学家博韦里各自在 动植物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了染色体 行为与遗传因子行为之间的平行关系,认为孟德 尔所设想的遗传因子就在染色体上,这就是所谓 的萨顿博韦里假说或称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在 1901 1911 年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朗、史蒂文 斯和威尔逊等先后发现在直翅目和半翅目昆虫中 雌体比雄体多了一条染色体,即 X 染色体,从而 揭示了性别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19021910 年英国遗传学家贝特森等把孟德尔 定律扩充到鸡兔等动物和香豌豆等植物中,并且

7、 创造了一系列遗传学名词:遗传学、同质结合、 异质结合、等位基因、相引和相斥等,奠定了孟 德尔遗传学的基础。从 1910 年到 20 年代中期,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 布里奇斯和斯特蒂文特等用果蝇作为研究材料, 用更为明确的连锁与交换的概念代替了相引和相 斥,发展了以三点测验为基础的基因定位方法, 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从而使遗传 的染色体学说得以确立。细胞遗传学便在这一基 础上迅速发展。2、发展阶段:(1) 确定染色体数目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 人的染色体数目经过了 30 余年的研究。1923 年,美国遗传学权威、得克萨斯大学校 长 Paint (18891969)提出人体的染

8、色体数目为 2n =48。这后来作为一条定论充斥于各种教科书 和百科全书。直到 1956 年美籍华裔学者蒋有兴 ( Tjio JH )和 Levan 才首先正确鉴定了人类染色 体是2n =46条而不是48条(蒋有兴因此荣获了 美国肯尼迪国际奖)。但首先观察到 46 条染色体 数目的却是美籍华裔科学家徐道觉( Hsu TC, 1917 2003)。1973 年春,为建立人体骨髓和外周血的常规染色 体技术,夏家辉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用骨髓细 胞来培养并制备染色体。一个星期六的夜晚, 9 岁的女儿陪着他做实验。直到第二天天刚蒙蒙亮 的时候,第一张玻片标本从染色缸中取了出来。 放在显微镜下一看,夏家辉

9、一声高叫:“出来了, 出来了,染色体做出来了 !”坐在桌对面的女儿也 跳了起来,争着去看显微镜。领导、同事们闻讯 赶来,在显微镜下认真、仔细地观察。几位老教 授感慨不已:“教了几十年的生物学,今天终于第 一次看到了人的染色体!”(2) 染色体变异研究阶段: 20 世纪 50-60 年代 末。(3) 染色体分带技术: 20 世纪 60 年代末-90 年 代初。(4) 基因定位:20世纪90年代后期。3、现阶段:( 1 )分子细胞遗传学:( 2)核型分析自动化:(3)基因组学:第一章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一、染色质:1 、染色质 的概念: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中 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它是由DNA、

10、组蛋白、 非组蛋白和少量 RNA 所组成的复合物,是细胞 分裂间期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2、染色体 的概念: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 经过螺旋化可聚缩为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小体, 叫染色体。细胞分裂后染色体又解旋伸展为染色质。实 际上,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化学组成上没有本质差 异,它们是细胞分裂周期中两种不同的形式。3、染色质的类型 :根据染色质的着色及表现特点,可将其区分 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两种类型。(1) 常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内,对碱性染料着 色浅、螺旋化程度低、处于较为伸展状态的染色 质称为常染色质。是构成染色质的主要成分,主 要由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组成。(2) 异染色质:间

11、期细胞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 较深、螺旋化程度较高、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 称为异染色质,它又可以分为结构异染色质(组 成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3) 结构异染色质:是指在整个细胞周期中, 除 复制时期以外均处于聚缩状态的染色质。结构异 染色质是通常所说的异染色质,它是一种永久性 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比较恒定,始终保 持螺旋化状态,染色很深。它主要由相对简单、 高度重复的 DNA 序列构成。集中分布在着丝粒 区域、端粒、次缢痕等部位。(4) 兼性异染色质:又叫 X 性染色质。它起源 于常染色质,具有常染色质的全部特点与功能。 但在特殊情况下,在个体发育的特定阶段,可以 变为异染色质。如人

12、类与其它哺乳动物胚胎发育 早期的雌性体细胞的2条X染色体中的任一条出 现异染色质化,即X染色体失活现象,就是这一 典型现象。二、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与数目 (一)染色体的形态染色体的形态以中期染色体表现最为明显和 典型,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得到它是由两条姐 妹染色体单体构成,彼此以着丝粒相连。其结构 主要包括臂、着丝粒、次缢痕、随体和端粒。1、着丝粒:着丝粒是染色体的最显著特征, 碱性 染料染色着色浅,表现缢缩,也称主缢痕。染色 体的着丝粒位置是恒定的,可以弯曲。2、臂:着丝粒连接两个染色单体, 并将其分为两 个臂一短臂与长臂。短臂(P)在着丝粒上方,长 臂(q)在着丝粒下方。 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

13、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将染 色体分为 4 种类型:( 1 )中着丝粒染色体:两臂长度相等或大致 相等,在细胞分裂后期呈 V 形;(2) 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呈 L 形;(3)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具有微小短臂,在 细胞分裂后期呈I形或棒形;(4) 端着丝粒染色体:看不见短臂,在细胞 分裂后期呈I形或棒形(见图1-图2)。3、次缢痕:次缢痕是除主缢痕外,在染色体上其 他的浅染缢缩部位。其数目、位置和大小是染色 体重要的形态特征,可作为鉴定染色体的重要标 记。染色体的次缢痕一般具有组成核仁物质的特 殊功能,在细胞分裂时它紧密联系着一个球形的 核仁,因而成 为核仁组织 区( NOR, nuc

14、leolar organizing region )。4、随体:随体是指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形染色体 节段,通过次缢痕区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接。 随体的有无和大小等也是染色体的重要形态特 征。不是所有物种的染色体核型中都有随体。在 家畜中很少见到随体,人类 13、 14、 15、 21、 22 染色体具有随体,其余染色体无随体。5、端粒:端粒是染色体端部的特殊结构,是一条 完整染色体所不可缺少的。端粒通常由高度重复 的 DNA 短序列串联重复而成,在进化上高度保 守。人的端粒序列为 TTAGGG 。端粒核苷酸每复 制一次减少50-100bp,其复制过程需要具有逆转 录酶性质的端粒酶来完成。端粒与

15、维持染色体的 完整性和稳定性有关。端粒丢失或端粒酶失活可 能在细胞衰老中起重要作用。(二)染色体的结构 1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一级结构), 染色体就是由许多核小体串联重复而成。每个核 小体由 200 bp 的 DNA 和 4 种组蛋白 H2A、H2B、 H3、H4各两个分子,组成八聚体。长约70nm的 一段 140bpDNA 分子,以左手方向绕八聚体外周 环绕 1.75 圈,组成直径约 11nm 的核小体。压缩 7 倍。 DNA 连丝约 60 bp 与另一种组蛋白 H1 结 合,在两个核小体之间起稳固作用(见图 3)。 2螺线体(二级结构):核小体呈螺旋形缠绕, 并形成超微螺旋,称

16、为螺线体。每 6 个核小体绕 一圈,这样反复盘绕,形成一个中空的管状结构, 即为螺线体。螺线体 的直径约为30nm,内径 10nm,由于螺线体的每一周螺旋含有6个核小 体,所以螺线体的长度压缩为原先核小体链的 1/6。3. 超螺线体(三级结构):螺线体进一步螺旋化, 形成一条直径为 400nm 的圆管,人们把这种圆管 状结构称为超螺线体。超螺线体的长度又压缩到 原来螺线体长度的 1/40。 4染色体(四级结构):超螺线体进一步折叠, 盘绕就形成了染色体(实际上是染色单体。染色 体又比原来的超螺线体缩短了 5 倍。图 4表示从 DNA 到染色体长度的压缩过程。三、染色体的数目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二倍体, 2n), 在性细胞中成单存在(单倍体,n)。虽然有时两 种不同的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