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4390123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部编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烽火台的诉说 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静享;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竞争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

2、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蒋来接应,同御外敌。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zhng)。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

3、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此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

4、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 , 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用烽

5、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并解释这个词语。 无动于zhng_释义:_。(2)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 (3)第段和第段中两个划线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 悄悄告诉:_。据汉书记载:_。(4)第段和第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 (5)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举例分析其作用。 【答案】 (1)衷;一点也不动心

6、(2)西周时期,烽火台出现;汉代,烽火台建设规模更大,使用规则进一步完善;清朝末年,延续使用多个朝代的烽火台逐渐消失。(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烽火台拟人化,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说明这一事件有据可查,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4)不能。第段说明烽火与战争紧密相连这一现象。第段解释其原因,两段之间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符合人们认识规律,所以不能。(5)文中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烽火台在古代战争中的报警作用。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生动,增加文章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 无动于衷:w dng y zhng,意思是一点儿

7、也不心动。指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也指这个人呢:面对他人的建言或者批评丝毫没有放在心上,两只耳朵听到就好像什么也没收到一样,讲了也没用,说的也不听,丝毫不为所动。 我国“烽火通信”方式 的发展过程, 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 。 汉代,烽火台建设规模更大,使用规则进一步完善, 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 ; 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说明文语言有准确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悄悄告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烽火台当做人来写,“悄悄告诉

8、”就是传递出相关的信息,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据汉书记载:引用汉书记载的内容,具有真实可信、有据可查的优点,能更准确说明事物的特点, 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 第段引用南朝吴均和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 的诗句,说明烽火与战争紧密相连这一现象。第段解释其原因: 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两段之间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符合人们认识规律,所以顺序不能调换 。 讲述故事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引用诗句属于作引用的说明方法,本文举例子、作引用的地方很多,选择其一结合内容分析即可。故事有 “烽火戏诸侯”,引用有 南朝吴均有诗句、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的句子等。

9、 故答案为: 衷;一点也不动心。 西周时期,烽火台出现;汉代,烽火台建设规模更大,使用规则进一步完善;清朝末年,延续使用多个朝代的烽火台逐渐消失。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烽火台拟人化,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 说明这一事件有据可查,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 不能。第段说明烽火与战争紧密相连这一现象。第段解释其原因,两段之间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符合人们认识规律,所以不能。 文中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烽火台在古代战争中的报警作用。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生动,增加文章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形解释词义。答题时应注

10、意,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音、形、义是汉字的三要素,每个汉字一般都有它特定的读音、形体和意义。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和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答题时应注意,解释词语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有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体现生动性的特点。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等;逻辑顺序

11、: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等。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微塑料:“微”不足道却影响世界 在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奥地利科学家报告,在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引发了人们新的担忧。 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这种物质在自然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人造的结果。自然界中的微塑料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原生来源,即塑料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微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

12、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另外还有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粒。另一种是次生来源,主要是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和紫外线的影响和海洋生物的吞食,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 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误食。研究表明,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鯨鱼,它们和塑料遭遇的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那微塑料会危害人体健康吗?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威危害。直径小于20微米的微塑料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統的,这些细小的颗粒如果进入血液,危害就难

13、以预料。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达32000个。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 面对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全球范围的禁塑行动陆续展开。 近段时间,英国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柔珠。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威环境污染。在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_吨的柔珠被冲进下水道。最终,柔珠成为海洋垃圾,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有研究证实,每盘牡蛎平均就有_颗柔珠。 我国海南省

14、宣布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海南还将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岛内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培育良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保障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生产和禁塑工作的顺利实施。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饮料瓶、洗发水瓶等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海南省提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提高责源化回收利用效率。这是国际最前沿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政策措施。(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5日

15、,新民晚报2019年2月25日等,有删改)【链接材料1】关于海洋塑料的事实每年,1300成吨塑料注入海洋海洋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占50%海洋塑料垃圾占全球垃圾的60%至80%受到塑料危害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已达817种【注】塑料包装中很多是不可回收的快递塑料包装、胶带。(选自新浪网)【链接材料2】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易。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具体而言: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二要“疏”,让各方共同参与。(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6月9日“民生民声”专栏,有删改)(1)阅读选文和链接材料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来源看,海洋里的水生物误食的微塑料都属于次生的微塑料。B.存留在人体内的微塑料,经过长期的蓄积,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C.微塑料既可以通过海洋贝类进人人体,也可以通过呼吸、饮用水进入人体。D.海洋塑科垃圾占全球垃圾的一半以上,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2)选文划线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