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与明代对外关系之再认识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4388573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和下西洋与明代对外关系之再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郑和下西洋与明代对外关系之再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郑和下西洋与明代对外关系之再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郑和下西洋与明代对外关系之再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郑和下西洋与明代对外关系之再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和下西洋与明代对外关系之再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和下西洋与明代对外关系之再认识(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郑和下西洋与明代对外关系之再认识郑海麟1【摘 要】摘要:研究郑和下西洋及明代的对外政策,首先必须从已有的史料出发,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新发现的资料作小心求证,得出的结论方能令 人信服。明代对外政策的成功有三个特点:一是建立了以“王道”和“公平”为 核心价值的中华文明统治秩序,二是输出文明而不占有他国领土,三是以强盛 国力和军事实力为对外政策提供坚强后盾。这应成为当今中国和平崛起、参与 全球治理的范式。期刊名称】太平洋学报年(卷),期】2013(021)003总页数】7关键词】关键词:郑和下西洋;明代;对外政策;恩威并施;朝贡贸易【文献来源】https:/ 起郑和于明朝初期 (1405

2、1433)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的壮举,自梁启超于 1904 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以来的近百年间,中外 学者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研究可谓络绎不绝,出版的研究成果亦堪称蔚为大观。 其中郑和船队所到之地或留下的史籍、史迹经专家研究考证,亦基本清楚或已 有定论。不过,自 2002 年 3 月以来,郑和研究却在西方历史学界掀起了不小 的波澜。据该年 3 月 4 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导,英国的一位业余历史学家 曾担任过潜艇指挥人员的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根据他多年研究郑和及 所掌握的“实证”史料,指称 15 世纪初中国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率领的船队, 曾环绕地球航行并发现美洲新大陆

3、。在 3 月 15 日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议上正 式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孟席斯援引新证据,解释郑和其实早已率领多桅大型船 舰,进行了人类史上首次环球之旅,比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Fernando de Magallahes)足足早了一个世纪。他以耗费14年时间绘制的航海图和收集到的 古代文物和人类学研究等新证据,证明西方航海家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麦哲伦、达伽马(Vasco da Gama)和库克(James Cook)等所用的 航海图,均源自郑和在 14211423 年的航海路线图。他在撰写1421 年对 全球的重要性一书时,“意外”发现了郑和的创举。据他自称,在搜查资

4、料 期间,得见一幅日期注为 1459 年的投影图,上面绘有非洲南部和好望角。但 迄今所知,好望角要到1497年才被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发现,纳入航海 路线。孟席斯并称,该投影图还有一段以中世纪腓尼基语书写,有关 1420 年 绕好望角到佛得角群岛的航海笔记和一艘中国大帆船的图画。孟席斯在颇具权威性的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议上发表郑和最先环绕地球和发现 新大陆的创新见解,立即引起各国 (尤其是西方国家)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除英国 主流报章外,美国、加拿大等英文各大报也以显要篇幅报道,世界各地的华文 报刊亦纷纷转载。同年 10 月,孟席斯将其研究结果写成专著出版。这部题为 1421:中国发现世界、正文厚

5、达 520 页的大书于 11 月公开发行后,次年即 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一时之间,在全球传媒界掀起一阵郑和研究的旋风。平心 而论,孟席斯的研究无疑开启了郑和研究的新思路,给予人一种全新的视觉 ;然 而,以上关于郑和船队曾环绕地球并发现新大陆的创新见解,其真实性如何?所 提出的“证据”是否经得起推敲?这是颇值得专家学者作深入分析研究的。笔者 认为,研究郑和下西洋及郑和船队曾否到过美洲新大陆,首先必须从已有的史 料出发,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新发现的资料作小心求证,得出的结 论方能令人信服。孟席斯的“大胆假设”固然需要很多证据来支持他的发现和 观点,但他对郑和下西洋的赞赏,对郑和下西洋对整个东

6、南亚、亚洲及世界影 响的认可是不争的事实,郑和应像哥伦布一样受到世人应有的尊敬。同时,借 以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朝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为主体所建立起来的亚洲统 治秩序堪称现在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典范。二、现存记载郑和下西洋的可靠史料现存记载郑和下西洋的可靠史料,主要有如下几种: 费信著星槎胜览费信于永乐七年(1409)、十年(1412)、十三年(1415)及宣德五年(1430),前后四次随郑和及杨敏等出使西洋诸番国,归来后著星槎 胜览二卷,记述历览海外诸国人物、风土、出产,甚详。 马欢著瀛涯胜览马欢为明初航海家,曾参加郑和船队的第四次、第六次、 第七次航行,任翻译,回国后著瀛涯胜览一书,记录航海

7、见闻及所到地的 地名,甚详。 巩珍著西洋番国志巩珍于宣德五年随郑和船队出使西洋,归国后著西 洋番国志,记述航行中的见闻,指郑和每到一地,皆以瓷器、丝绸、铜铁器和 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特产。 郑和航海图,原称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载于 明代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卷二百四十。过去使用此图的人嫌原名太长,故 一般省称为郑和航海图,全图绘示郑和出使西洋各国的航程和经历的地名方 位。以南京为起点,遍及今南海及印度洋沿岸诸地,远达非洲东岸的慢八撒 (Monbasa,即今肯尼亚之蒙巴萨);所收地名较为详备,并附有航线和针路,可 与前述三书相校读,是图为研究郑和下西洋史实最有价值的资料。近百年来,

8、中外学者曾对此图内容进行研究,出版的专书林林总总。除以上四种第一手资料外,还有明史卷三O四郑和传,以及明代黄省曾撰西洋朝贡典录,张燮撰东西洋考等,可供参考。 通览上述史料,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郑和自明永乐三年 (1403)与副便王景弘 率水手、官、兵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首次出使西洋,经占 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至印度西岸折回, 自 14071409 年、14091411 年、14121415 年、14171419 年、 14201422 年、1430(或作 1431)1433 年共七次出航,历三十余国,最远 曾达非洲东岸的索马里、肯尼亚等地。

9、所乘“宝船”最大的长四十四丈,阔十 八丈,可容一千人,堪称世界远程航海史上的创举。这些航行比西方哥伦布、 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世纪以上,船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数倍。由随 员记述的沿途各国地名更是斑斑可考,尤其以郑和航海图最具价值也最为 珍贵。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向达先生曾将该图作系统整理并附地名索引,于 1961 年交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笔者手头所据为中华书局 2000 年重印本),兹 将其略作介绍如下。郑和航海图原图共二十四页 :序一页,地图二十页, 过洋牵星图二页(四 幅),空白一页。序仅一百四十二个字,当出于茅元仪手。整幅郑和航海图 是仿照长江万里图的一字展开式绘制而成的。全图以南

10、京为起点,最远到 非洲东岸肯尼亚(Kenya)的慢八撒,即南纬四度左右为止,包括亚、非两洲,所 收地名达五百个之多。其中,本国部分约占二百,其余亚、非诸国约占三百。 检视全图之地名及所附针路,几无一处不与费信、马欢、巩珍所记郑和七次航 行所历地名、针路相吻合,由此亦可证该图确系郑和下西洋时所记录。 关于郑和航海图,近百年来中外学者都作过一些研究,中国方面如梁启超、 冯承均、郑鹤声、向达、徐玉虎等人;欧洲方面如W.F迈耶斯(Mayers)、W.P克 罗内维尔得(Croeneveldt)、C.菲禾U普斯(Philips)、J.J.杜伊达克 (Duyvendak)、P佩尔约特(Pelliot);日本

11、方面如山本达郎、北村之助诸人,他们 在地理方面都作过一些考证。1943 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范文涛的郑和 航海图考,该书注重在马来半岛方面诸有关地名的考证。 1947 年,新加坡南 洋编译所出版了张礼千的东西洋考中之针路,该书西起印度,东至马来半岛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越南诸地;1961 年,向达整理出版的郑和航海图,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图五百个地名皆作考订说明,尤其对印度以西 至非洲东岸出现的地名作逐一考订。如溜山国即今天世界地图作马尔代夫群岛 (Maldive Is);如榜葛剌即今作孟加拉国(Bengal);如忽鲁模斯即今图作霍尔木兹 (Hormuz),属今伊朗;阿丹今图作

12、亚丁 (Aden),俱在阿拉伯半岛。木骨都束今 图作莫格迪绍(Mogadishu),在今非洲东部之索马里;卜剌哇今图作布腊伐 (Brava),亦在索马里境内;麻林地今图作马林迪(Malindi),在今非洲东岸之肯 尼亚等等。经近百年来诸多专家学人研究考订,郑和下西洋以及郑和航海图 中主要地名及诸地的情形,大致已经弄清楚了。结合原始史料和诸家考证的成果,我们大致可以确定,郑和航海图为郑和第 六次(14201422 年)出使西洋时所经航线的纪录。由马欢瀛涯胜览及 郑和航海图地名可知,郑和“宝船”终点站为忽鲁谟斯,即今位于霍尔木 兹海峡以北,波斯湾(Gulf of Iran)与阿曼湾(Gulf of

13、 Oman)之间的哲朗(Djeroun)岛。至于郑和船队的其他船只,则有可能沿着阿曼湾入阿拉伯海,经 阿丹湾至非洲东部之索马里、肯尼亚沿岸,郑和航海图所示郑和船队最远到 达慢八撒,明代所知之非洲,以此为极南。三、明代以前对外政策之检讨从史籍记载来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发生关系肇始于秦汉时代。据汉书地理 志记载,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先民便从广东的徐闻、合浦 (今属广西)港口出 发,前往南海活动,进行开发。由徐闻、合浦至南海诸岛及东南亚各国皆有航 海纪程和针路可达。至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据明代张燮东西洋考 记载,早在唐代以前,就有华人在南洋一带开疆辟土,休养生息。该书卷三下港条云:“下港一名顺塔

14、。唐称阇婆,在南海中者也。一名诃陵,亦曰社 婆。” “下港”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万丹(Bantan)。在“下港”有一地名“新 村”(旧名厮村,中华人客此成聚,遂名新村。约千余家,村主粤人也。贾舶至 此互市,百货充溢。 ) ,足证华人在东南亚一带拓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此外, 位于加里曼丹岛北岸的“文莱国”国王,曾于唐总章二年(公元 669 年)遣使入 唐,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唐总章 二年,王旃达钵遣使者与环王使者偕朝,自后久绝。永乐四年,遣其臣勿黎哥 来朝,并贡方物。赐王及妃文绮。俗传今国王为闽人,随郑和征此,留镇其地, 故王府旁旧有中国碑。”东西洋考卷五文

15、莱。以上史料表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外交关系,以及华人移植南洋,至迟为 始于唐代。此外,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赵汝适的诸番志,元人汪大 渊的岛夷志略,明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黄 省曾的西洋朝贡典录等著作,对唐宋元明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皆 有记述。据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卷上爪哇国记载,早在北宋淳化年间 (公元 990994 年),爪哇国王(今印度尼西亚)便对宋朝推行的“王道”深表认同, 并主动遣使前来朝贡:“淳化间,国王陀湛言,中国有真主,乃修朝贡礼云。” 不过,由于宋朝的对外政策因过分强调“德”(王道)而忽略“威”(武力),致使 北方不断遭受外族侵入,并且无暇顾及与东南亚各国的外交关系。及至南宋时 期,高宗试图与真腊、爪哇等东南亚国家建立关系,但没有得到他们的积极回 应。元朝建立后,其外交政策一改前朝,过分强调“威”而不重视“德”。特 别是忽必烈统治中国后,屡屡耀武海外,要求东南亚各国“臣服”。这种依恃 武力的单边政策遭到东南亚各国拒绝后,又频频对安南、占城、日本和爪哇用 兵,但最后皆以失败告终:“故元世祖命史弼、高兴发舟千艘,持一岁粮,虎符 十、金符四十、银符百、钞锭四万,费大且劳矣,而卒败没以归。”明朝统治 者吸取了宋朝只重“德”不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