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是成功吗?.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438596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总是成功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总是成功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总是成功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总是成功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总是成功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总是成功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总是成功吗?.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总是成功吗?简评胡鞍钢:从政治制度看中国为什么总会成功?作者:诸葛贩梨胡鞍钢:从政治制度看中国为什么总会成功?原文:当前,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与争议成为焦点话题。近期,胡锦涛主席在接受海外媒体书面采访时,对中国政治模式作出重要回应,并给予高度肯定,不仅展现了大国的自信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也明确回答了学界与公众的关切。那么,中国政治模式为什么是成功的?其评判的标准与标志是什么?它将如何演变?作者评论:胡教授开门见山,坦诚直率的交代了撰写本文的意图:既然胡主席高度肯定了“中国模式”,那么作为党培养多年的教授(有“不法分子”称之为“叫兽”),一定要为“胡主席的高度肯定”提供让人

2、“高度肯定”的依据,否则,在人民总是习惯于从政府讲话的反面进行解读的时代,胡主席的“高度肯定”岂不是(此处省略2781个字)。胡教授在行文中丝毫不掩饰天朝文人的身份,这份“坦荡”的情怀,这种争先恐后、恰逢其时的事后“啃腚”实在是让我等后进小辈汗颜,姜果然还是老的辣呀!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出“口”时就出“口”,教授二字岂是浪得虚名?原文:一、如何判断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成功标志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政治体制模式,也不可能有惟一的模式,政治体制具有多样化的类型,它们同时并存、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又相互竞争。这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口和国家格局的重大变化密切相关的。首先,世界人口大幅度增加,从24亿人

3、增加至目前的近68亿人。其次,世界的国家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从45个增加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方面,战后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国家数增加;另一方面,1990年以后因苏联和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解体,又导致国家数增加;再有,平均每个国家的人口数由5300万人下降至3500万人,相对而言国家治理难度减小,经济更加活跃。最后,世界经济迅速地一体化、区域化和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竞争日益激烈。在这场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进则退,进慢了也是退。各国的市场竞争和技术竞争本质上也是各国制度的竞争,这已不简单地取决于哪个国家制度的好坏,而取决于该国制度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劣。作者评论:胡教授好!按您洋洋洒洒数百言的论述

4、,只有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好的国家制度,才能在市场竞争、技术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吧?原文:中国总人口从1945年的近5亿人上升至今天的13亿多,与此同时也从一个贫穷落后、一盘散沙的弱国成为极富活力、日益繁荣、统一团结的世界强国。那么,中国是如何成功实现国家良治的呢?我们又如何从国际视角来衡量她的成功,并进而证明她的政治体制是适宜的,也是成功的?这里不能靠主观判断,更不能按照西方价值观来判断,而需要用数据说话,用客观事实来证明。这里“成功”与否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使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案例”和“具体指标”;“成功”与否不是自我的评价而是横向的评价,并可以进行国际比较

5、,在比较中鉴别。以下从两个方面作简要讨论:一是从过去30年(指1978-2008年)的长期发展角度,对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比较;二是从过去3年(指2008-2010年)的短期发展角度,对G20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行国际比较,进而说明中国的发展成绩是最佳的,确实是“风景这边独好”。作者评论:胡教授,I真是服了YOU了!您一边说“成功与否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却又信誓旦旦、高度肯定中国的成功!既然没有统一的比较标准,又何来比较之后的“成功”之说呢?这让我等后辈真是无比的困惑啊!经过认真的思索,我终于理解了您的思路,不得不汗流直下:领导意图真TMD是精骛八极、匪夷所

6、思啊!原来,您竟然找到了能够证明中国成功的两条“具体指标”和“具体案例”!不知道您选择比较的这100个国家是否包括非洲那些刚刚 “直立行走” 出热带丛林的原始部落啊?另外,您还选择了比较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这种心游万仞的小说构思能力,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非您莫属了!胡教授,晚辈想就此请教您一个问题:假如我们和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国家赛跑的话,当我们中国还蹑手蹑脚的行走在起跑线附近的时候,人家美国、日本、德国在终点线前摔了一跤,您能就此得出我们比人家跑的更快的结论吗?您干吗不和美国鬼子比较谁家的自行车多呢?那我们中国的成功优势岂不是更加明显?原文: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国际比较都表明,尽管中国

7、的政治制度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它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也适应越来越开放的国内外环境,能够回应来自内外部的各种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充分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优势和独有的竞争优势。这源于过去30年实现了中国式政治制度的构建与改革:一是领导人新老交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了政治领导集体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继承性;二是领导人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三是公共政策决策实现了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这是中国为什么总是成功的根本原因。作者评论:胡教授,您的思路真是太快了,以至于我这个骑自行车的实在是难以跟上!您上文刚刚提出比较标准,还没比较呢,您就兴高采烈的得出了中国成功

8、(而且老是成功)的结论!要是发令枪还没想,刘翔就宣布自己拿到了金牌,罗伯斯岂不是要拿大脚丫子踹他?这期星光大道还没开演呢,您怎么就能迫不及待的发表获奖感言呢?原文:二、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显著进步的秘诀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发展奇迹绝非偶然或仅凭运气,而是有其发展之道。这个“道”也不是那么复杂、那么神秘,而是相当简明又顺其自然的。我们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数据库,选择了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类指标进行分析,一是GDP年平均增长率,以反映经济增长绩效;二是GDP年均增长率相对差异系数,以反映宏观经济稳定状况;三是人类发展指数(HDI)提高幅度,以反映社会进步和社会公平发展程度

9、。我们发现,在1978-2008年期间,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经济增长率最快的20个经济体,都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中实行五年计划的有13个;经济增长率最快的前10个经济体中,则有8个实行五年计划。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也不是国际的“巧合”。诚如邓小平所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既运用五年计划这只“看得见的手”,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进步,也运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提供良好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增长,这是理解中国奇迹的一把钥匙。作者评论:S国从1增加到2,增幅是100%;B国从100增加到105,增幅只有5%。然后,您就说S国比B国的制度优越,而且还煞有介事的总结了S国的成功经

10、验。胡教授,你当我们都是傻瓜吗?胡教授,依照您的意思,打开中国奇迹大门的所谓“钥匙”就是五年计划和市场经济同步开展,对吧?我还记得中学历史教科书这样讲过:“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28年-1932年。使苏联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是1933年-1938年。苏联193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英法,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彼时的苏联只有计划,没有市场,然而经济却大有赶英超美之势!不知道下次哪个主席对前苏联的前两个5年计划进行高度肯定的时候,您将如何论证?胡教授,其实我并不反对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同时,制定5年计划,但我认为,您把这一点上升为中国“老是”成功的论据,并

11、进而证明中国政治制度优越于西方的逻辑实在是夸大其词了。从上文来看,逻辑混乱,结论荒谬,这么重要的国家政治经验,竟然让你论证的驴唇不对马嘴,实在是对不住我们党对你多年的教育。原文:对此,许多真正了解中国的国外企业家和学者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例如,2009年11月,美中商会前主席詹姆斯麦格雷戈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认为:我们(指美国)可以向中国学习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要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全力推动整个国家向前走。中国人有五年计划,他们时刻牢记这些目标。(美国可向中国学习的五件事,参考消息2009年11月15日第1版)又如,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最近在其新作中国大趋势(Chinas Megatrends)

12、一书中将“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成长”作为中国新体制(指不同于西方国家)崛起的八大支柱之一:“国家的长远目标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程序形成,政府制定优先政策和优先发展重点,而人民各尽其责,在保持和谐与秩序的同时允许多样性的存在。”(参见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扉页,第61页)作者评论:胡教授,您上文不是说评价成功的标准不能依靠西方价值观吗?怎么这里“老是”使用西方的价值观。难道麦格雷戈和奈斯比特已经加入了中国国籍?其实,人家麦格雷戈和奈斯比特之所以这么说,是起因于美国知识分子居安思危的国家忧患意识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怀若谷。要是美国知识分子也动辄就

13、要高度“啃腚”领导“高度肯定”的结论,岂能有今天的美国。知识分子,必须要有独立思考能力,这既是良知,也是责任。原文:我最近访问了台湾,在一个经济论坛上以制定“十二五”规划作为案例,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决策如何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其大体分为11个步骤:历经了两年半时间的研究制定过程,先民主,后集中;再民主,再集中。这个过程并不是什么秘密,等于把中国的决策机制公开化,也就是我们说的“把黑箱变成白箱”。第二天旺报就有台湾的学者来抨击和反省台湾的决策机制,其中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台湾到了向大陆学习的时候了”。作者评论:胡教授,咱别太当真行吗?难道您家的邻居说了句“你家水煮鱼做的不错”,您就自以为是一

14、级大厨并四处出书演讲、介绍川菜的成功经验吗?做好一道川菜,并不意味着您就掌握了整个菜系。台湾学者说要向大陆学习,也并不意味着学习大陆政治制度。君不见台湾民主制度早已走到了历史的前面,尔等“教授”竟然视而不见,居然一味曲意逢迎、信口雌黄。原文:三、为什么中国能够交出令世人惊奇的答卷由美国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了沉重的创伤,不少主要经济体深受其害,而中国几乎是一个例外。危机如同一次全球大考,也是对各国应对危机体制的一次重大检验。这里我们选用G20国家的四个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来比较:一是经济增长率;二是通货膨胀率;三是失业率;四是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从20个国家的考试成绩看,2009年中

15、国在G20国家中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最好,其中经济增速居首位,为9.2%,是为数不多的7个避免经济负增长的国家之一。2009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是-2.5%,欧盟国家平均是-3.9%,日本是-5.3%,中国比经济增速第二的印度高出了2.7个百分点。十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09年1月,美国时代周刊幸灾乐祸地预言:“中国已经开始经济衰落,也许将比美国经济还要恶化”,“中国难以继续奇迹”,它“只是个身陷囹圄的大国”。3月2日该杂志还公开预言,2009年中国GDP增长率不会超过4%。但是这一预言很快(仅有10个月)就被事实所击碎。中国在这次全球大考中,率先复苏,实现稳定增长,实现了主要宏观经济目标,交出了

16、一份令世人瞩目和惊奇的“答卷”,而真正经济衰落的却是美国自己。同时中国大大缩小了与美国GDP的相对差距,从危机前的4倍缩小为危机后的2.5倍左右。作者评论:用中国老百姓斥之为“刮地皮”的GDP指标来评价中西方之家的差距,您是不是“老是”忙着出国演讲、介绍成功经验,一直都没下基层啊?高房价、高物价、腐败和人祸横向,民间怨声载道,您是不是也太不了解民情了,脱离群众可不符合我党的宗旨啊!既然谈到中西方差距,那么我们就按照您说的“具体案例、具体指标”唠唠吧。咱就从身边的市场说起。先说说您最常用的卫生间吧:宝洁、联合利华几乎垄断了所有洗漱用品市场,科勒等西方品牌抢占了卫生洁具的中高端市场。胡教授,您瞅瞅你家里的卫生间,从牙膏、洗发水、刮胡刀到抽水马桶,您能找到几个中国品牌啊?再说说吃的喝的:您去过麦当劳、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